-
Calhex231通过细胞焦亡改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钙敏感受体(CaSR)负性变构调节剂Calhex231是否能改善大鼠的心肌梗死(MI)面积和心肌纤维化.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sham组、MI组和MI+Calhex231组.TTC染色评估MI面积和坏死情况.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心肌纤维化、Ⅲ型胶原蛋白及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情况.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CaSR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含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1)、gasdermin D(GSDMD)、GSDMD N-末端结构域(NT-GSDMD)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蛋白表达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估NT-GSDMD和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相比,MI组大鼠MI面积和纤维化明显增加,心肌组织Ⅲ型胶原蛋白沉积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明显增加,而且CaSR、NLRP3、Casp-1、GSDMD、NT-GSDMD和IL-1β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进一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认了 NT-GSDMD和IL-1β表达增加.MI+Calhex231组与MI组相比较,Calhex231可抑制上述改变.结论 Calhex231可通过CaSR抑制细胞焦亡和Ⅲ型胶原蛋白沉积,改善大鼠MI面积和心肌纤维化,有助于Calhex231在心肌纤维化疾病中临床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抑郁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持续激活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与Gαi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持续激活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与抑制性G蛋白α(Gαi)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 g,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大鼠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 n=8)、假手术+mGluR4正性变构调节剂VU0155041组(Sham+V组, n=8)、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 n=8)和神经病理性痛+VU0155041组(NP+V组, n=17)。采用脊神经根结扎(SNL)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SNL后第7天,Sham+V组和NP+V组鞘内注射VU0155041 500 nmol,10 μl,2次/d,连续7 d;Sham组和N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L前、SNL后第7天、每次鞘内注射前后30 min、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测定50%缩足反应阈(PWT)。NP+V组于SNL前、SNL后第7天和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mGluR4、Gαi1、Gαi2、Gαi3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比较,NP组和NP+V组SNL后第7天和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降低( P<0.05);与NP组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升高( P<0.05)。与SNL后第7天时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升高( P<0.05),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给药前比较,NP+V组每次鞘内给药后PWT均升高( P<0.01)。与SNL前比较,NP+V组SNL后第7天脊髓mGluR4和Gαi3表达下调( P<0.05);与SNL后第7天时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脊髓mGluR4和Gαi3表达上调( P<0.05)。 结论:持续激活脊髓mGluR4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已形成的痛觉过敏,机制可能与Gαi3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黄连治疗龋齿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动物实验研究黄连治疗龋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出黄连有效成分及其靶点,并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在线检索疾病靶点。在Venny 2.1网站筛选出黄连和龋齿的交集靶点,并将交集靶点在线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然后,使用Cytoscape制作"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连组,建立龋齿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用浸有150 μl 0.9%氯化钠溶液小棉球反复涂擦大鼠磨牙各面5 min,黄连组大鼠将浸有黄连(5.8 mg黄连融入150 μl 0.9%氯化钠溶液)的小棉球反复涂擦大鼠磨牙各面5 min。2组大鼠每周处理1次,连续处理4周。对变异链球菌菌落数进行计数,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JUN、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黄连中有11个有效成分,通过干预54个靶点,调节多个分子通路,从而治疗龋齿。槲皮素、小檗碱、黄藤素、小檗浸碱和四氢小檗碱等是核心成分,AKT1、JUN、IL-6、TNF、Bcl-2为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BP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活性、信号受体激活剂活性、信号受体调节剂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和受体配体活性等;CC主要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分子的反应、细胞对脂质的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群体增殖负调控等;MF主要包括膜筏、膜微区、细胞外基质、外部封装结构和质膜蛋白复合物等。KEGG分析显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TNF、IL-17、Toll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1(HIF-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NF-κ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与黄连治疗龋齿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黄连治疗后血清Bcl-2蛋白表达增加,血清AKT1、JUN、IL-6、TNF等蛋白表达减少。结论:黄连可以通过多种通路参与调控龋齿的靶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泛的作用机制,有望成为开发治疗龋齿的中成药的重要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核衣壳组装调节剂最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核衣壳组装调节剂作为新型抗HBV药物,能影响HBV复制,使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暴露而便于其被降解酶降解,从而同时减少cccDNA库。本文对主要的核衣壳组装调节剂及其与HBV核心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INGO-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LINGO-1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的Nogo受体作用蛋白-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特异性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LINGO-1在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LINGO-1会抑制少突胶质细胞活化,阻止轴突和髓鞘的形成和功能恢复,因此被认为是神经元存活、神经突延伸及轴突髓鞘化的负调节剂。LINGO-1水平的变化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联系。该文对LINGO-1的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并对LINGO-1在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新生儿脑损伤及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寻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源性膀胱与M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为神经控制机制发生紊乱而造成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受体)在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M受体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M受体调节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机制。对M受体变构配体的研究,也将有利于研发出具备高度亚型选择性的M受体调节剂。本文对目前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mGluR4与SynapsinⅠ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与突触素Ⅰ(SynapsinⅠ)的关系。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0):对照组(Con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mGluR激动剂L-AP4组(L组)和mGluR4正性变构调节剂VU0155041组(VU组)。采用脊神经根结扎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造模后7 d行为学测试结束后,NP组、L组和VU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L-AP4 150 nmo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μl)和VU0155041 500 nmo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μl),2次/d,连续7 d。于造模前、造模后7 d、鞘内给药第2、4、6和8天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行为学测试结束后,每组取3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mGluR4和SynapsinⅠ的表达。 结果:与Con组比较,NP组、L组和VU组造模后7 d和鞘内给药各时点MWT降低,脊髓mGluR4表达下调,SynapsinⅠ表达上调( P<0.05或0.01)。与NP组比较,L组和VU组鞘内给药第4、6和8天时MWT升高,脊髓mGluR4表达上调,SynapsinⅠ表达下调( P<0.05)。L组和VU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脊髓mGluR4表达下调可上调SynapsinⅠ的表达,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Midkine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中期因子(MDK)在胆管癌(CCA)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探索MDK可能影响CCA进展的机制.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CCA样本数据信息,分析MDK在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使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8年6月—2021年9月经手术切除的11例C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验证.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使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进行富集分析,探讨MDK相关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肿瘤相关通路.此外,应用TIMER和TISIDB数据库分析CCA肿瘤组织中MDK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比较TCGA数据库中CCA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DK的表达水平,非配对分析结果和配对分析结果均显示,MDK在CCA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值均<0.001);对纳入的11例CCA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MDK在CCA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配对癌旁组织(P<0.01).MDK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45)和血管侵犯(P=0.044)有关.生存分析显示,MDK高表达的CCA患者总生存期(χ2=5.30,P=0.028)及疾病特异性生存期(χ2=6.25,P=0.019)均明显短于MDK低表达的患者.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MDK表达相关的30个基因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过程密切相关,并影响CCA患者预后;TIMER分析结果显示,MDK表达与B淋巴细胞(r=0.356,P=0.035 6)和树突状细胞(r=0.409,P=0.014 7)在肿瘤组织微环境中的浸润呈正相关;TISIDB分析结果显示,MDK表达水平与CXCL16(r=0.465,P=0.004 67)呈正相关,与CXCL12(r=-0.389,P=0.019 7)及CXCR5(r=-0.393,P=0.018 5)呈负相关;与免疫检查点调节剂VTCN1(r=-0.393,P=0.018 3)、LTA(r=-0.380,P=0.022 7)和PVR(r=-0.350,P=0.037 3)呈负相关.结论 MDK高表达提示CCA患者预后不佳,MDK有潜力成为预测CCA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其可能通过调控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过程及调控B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促进CCA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生物膜成熟传感器双组份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应激反应及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机会致病菌,作为医院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使其在环境及宿主体内生存.随着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临床抗菌治疗的一个重大挑战.双组份调控系统(two 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在AB对环境的感知和适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广泛传播且长期存活.TCS由感应激酶和调节蛋白组成.生物膜成熟传感器(biofilm maturation sensor,BfmS)是AB中的一个感应激酶,生物膜成熟调节剂(biofilm maturation regulator,BfmR)是与感应激酶对应的调节蛋白,2者共同构成了BfmS/BfmR TCS.BfmS/BfmR TCS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AB应激反应及耐药性的产生,本文对此过程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