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脏肌周皮细胞瘤超声造影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39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于我院就诊,无任何不适。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甲胎蛋白1.55 μg/L(≤7 μg/L)、癌胚抗原0.68 μg/L(≤5 μg/L)、CA19-9 3.93 kU/L(≤34 kU/L)、异常凝血酶原23.66 uAu/L(≤40 uAu/L),肝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2倍基因组长度C2亚型HBV重组体的表达和多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获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C2蛋白的HBV多肽。方法:同源重组法构建含1.2倍HBVC2全基因组表达重组体;脂质体法转染HepG2和Huh-7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核心抗原(HBcAg)水平和分布。电转染法转染人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B-lymphoblastoid cell line,BLCL),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分离鉴定HBV多肽,生物信息学预测亲合力,并检索已报道序列。结果:成功构建了含3881 bp目的片段的HBVC2全基因组的重组体,即pAAV/HBV1.2 C2。HepG2和Huh-7细胞转染重组体后24、48和72 h,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HBsAg和HBeAg均呈现较高水平;HBcAg多分布在细胞核,均在48 h表达水平达高峰。从5株BLCLs细胞裂解液中检出来源于HBsAg、HBeAg和HBcAg的HBV多肽(序列长度≥8aa)共95条。比较分析共同序列和包含或重叠(≥8aa)序列,67条多肽形成了11个HBV多肽热点核心区域,有92条已见报道。51(53.68%)条多肽有相应的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分型,而与5株细胞所携带HLA等位基因一致的共有21条。 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了pAAV/HBV1.2 C2,获得了真实世界的HBVC2多肽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现在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影响HBV感染的进程和结局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和宿主两个方面。在不断挖掘HBV感染经典诊断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新的临床意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的指标如乙型肝炎病毒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等的应用价值与前景。随着组学概念的提出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以组学的理念关注HBV感染,并整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以达到精准诊断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发生肝硬化风险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检验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1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96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和677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常用实验室数据,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892例)和验证组(381例),采用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OR=1.492,95% CI 1.316~1.706)、γ-谷氨酰转移酶( OR=1.015,95% CI 1.010~1.022)、血小板计数( OR=0.986,95% CI 0.982~0.988)和白蛋白( OR=0.853,95% CI 0.824~0.882)是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基于此4项指标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ROC曲线显示模型的AUC为0.933(95% CI 0.916~0.950),验证组AUC为0.931(95% CI 0.905~0.956)。校准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模型净收益率较高,临床应用性能较好。 结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是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应用性能,能够为肝硬化发病风险的预测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861例接受肝活检术、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30 IU/ml)且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据资料不同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 χ2检验、Ridit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大部分(72.24%)患者存在明显的病理损伤,肝功能正常组的肝纤维化程度高于异常组( P<0.001)。17.54%患者存在肝脂肪变。绝大部分(97.33%)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染色阳性,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染色阳性仅为50.87%。影响肝脏病理严重程度的正相关因素为碱性磷酸酶水平,负相关因素为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白蛋白及血小板水平;HBcAg不同染色程度间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4.142、102.386, P<0.001),以阴性组最严重。 结论:CHB患者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肝功能水平与肝脏病理严重程度并不一致,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及强度、白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选择性翻译聚合酶蛋白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导致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重要病原体。HBV前基因组RNA(pgRNA)在其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翻译病毒核心蛋白和聚合酶蛋白(polymerase,P)的信使RNA,也是病毒进行逆转录的模板。作为HBV的重要结构蛋白,P蛋白和core蛋白的比例在HBV复制中受到严格调控。由于二者均由pgRNA翻译产生,且P蛋白的开放阅读框(ORF)位于核心蛋白ORF的下游,P蛋白的翻译如何启动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科学问题。既往研究认为,P蛋白可能通过泄露扫描、翻译再起始等机制来启动翻译。本文通过文献阅读与推演,对HBV pgRNA选择性翻译P蛋白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并尝试总结了起始P蛋白翻译的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0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和新药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长期口服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从而阻断和延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基于干扰素的治疗可以在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在少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HBsAg消失。目前国内外以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HBsAg消失)为目标新药包括:口服核心蛋白抑制剂,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能有效降低HBV DNA和HBV RNA,但单用不能有效降低HBsAg水平;注射用干扰RNA或反义RNA,可以有效地降低HBsAg水平,且持续时间较长;免疫调节剂只能带来轻微的HBsAg水平下降,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在不远的将来,通过设计新颖的临床试验,探索不同机制的抗HBV新药联合或序贯应用,有可能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载体preS1-tp融合蛋白介导乙型肝炎病毒靶向定位序列小干扰RNA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cccDNA合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使用preS1-tp融合蛋白作为新型的载体,介导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蛋白羧基端核定位信号(NLS)区的小干扰RNA(siRNA)进入感染HBV的肝细胞,从而抑制HBV复制和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形成。方法:以慢病毒感染系统为基础,建立表达人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多肽的HepG2.2.15细胞;针对HBV NLS区设计合成siRNA;表达纯化preS1-tp融合蛋白,检测其进入细胞和与DNA结合的能力;以preS1-tp融合蛋白为载体,介导NLS siRNA递送至HepG2.2.15-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多肽细胞中,观察其对HBV复制和共价闭合环状DNA水平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用 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成功构建HepG2.2.15-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多肽细胞株并合成筛选出显著抑制HBV复制的HBV NLS siRNA。纯化并大量表达preS1-tp融合蛋白,以该融合蛋白为载体靶向输送HBV NLS siRNA,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可以有效靶向输送siRNA至HepG2.2.15-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多肽细胞,不仅可有效抑制细胞中HBV mRNA,HBsAg和HBeAg表达,还能显著降低HBV DNA和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水平。结论:preS1-tp融合蛋白利用preS1与肝细胞HBV受体结合,tp与核酸结合的双功能特点,将针对HBV NLS的siRNA靶向至感染HBV的靶细胞,靶向阻断rcDNA转运入细胞核,使siRNA发挥抑制HBV复制和共价闭合环状DNA合成的作用,为HBV感染所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提供新策略,为彻底清除体内HBV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组病毒蛋白纳米颗粒治疗肺腺癌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基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嵌合病毒蛋白纳米颗粒对肺腺癌动物模型的免疫治疗作用,为肺腺癌的纳米治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将人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B细胞抗原决定簇插入乙肝核心蛋白(hepatitis B core protein,HBc)的主要免疫显性区域(Major Immunodominant region,MIR),利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纯化后,得到重组蛋白纳米颗粒HBc-HER2。将此重组蛋白纳米颗粒免疫小鼠肺腺癌皮下瘤模型,通过检测其血清中HER-2抗体水平及抗体型别,评价此纳米颗粒免疫原性。通过小鼠皮下瘤大小变化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得到了纯度较高的HBc-HER2重组蛋白,且电镜观察显示其形成了HBc-HER2纳米颗粒,动物实验表明免疫原性强,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的针对HER-2的抗体,并有良好的肿瘤治疗作用。结论:基因重组的HBc-HER2在小鼠肺腺癌皮下瘤模型中有明显的抑制肿瘤作用,为肺腺癌的纳米治疗技术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解析临床用中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解析临床常用中药抗肝纤维化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得21味临床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用GEO数据库解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纤维化差异基因,结合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生成和逆转关键基因预测中药治疗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治疗靶点-通路”网络解析中药抗纤维化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体外实验考察核心成分对巨噬细胞(THP-1)和肝星状细胞(LX2)的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然后对数据两组间的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One-Way ANOVA法进行分析。 结果:21味中药含355个单体化合物,对应315个已知药物靶点,基于肝纤维化发生和消退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其中57个基因为中药的抗纤维化治疗靶点;“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槲皮素和山奈酚是多种复方中药最为核心的抗肝纤维化成分,主要通过调控PI3K-Akt、AGE-RAGE、MAPK、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IL)-17等信号通路中核心基因TNF、蛋白激酶B1、基质金属蛋白酶9、B淋巴细胞瘤2、趋化因子受体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X-C模体趋化因子受体8、V-rel网状内皮细胞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MYC和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1改善HBV、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疾病进程和纤维化进展;细胞实验显示槲皮素较山奈酚具有更强的抑制炎症型THP-1细胞释放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能力,而山奈酚降低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2更为明显。槲皮素和山奈酚明显抑制THP-1介导的LX2细胞增殖,伴随α-平滑肌肌动蛋白、胶原蛋白IA、转化生长因子-β显著降低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增加,二者具有协同作用。结论:槲皮素和山奈酚是构成治疗肝纤维化复方中药的基石,为后续多靶点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