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降脂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肺泡蛋白沉积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3岁,因“咳嗽、气促3个月余”入院。既往有建筑工地工作史,体检可闻及肺部湿啰音,存在低氧血症,实验室检查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和癌胚抗原升高,胸部CT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影,呈“铺路石征”,肺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肺泡腔内大量粉染颗粒状物,PAS染色阳性、D-PAS染色阳性;由于合并预激综合征无法进行全肺灌洗,采用GM-CSF吸入联合降脂药口服治疗1年,气促消失,低氧血症改善,低密度脂蛋白和癌胚抗原仍升高,CT示磨玻璃影吸收,铺路石征消失,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APAP患者可能存在血脂代谢异常,使用GM-CSF吸入联合降脂药口服治疗可能获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的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0年1月济南市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收治的1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心脏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0例患儿男女比例7∶3,中位年龄6.5岁,发热时间均超过1周,9例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明显升高,6例患儿C反应蛋白(CRP)升高。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肺炎肺不张均较前吸收好转。1例患儿手术后栓子消失,其余9例予抗凝治疗,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7例,2例于住院期间心脏栓子消失,1例院外口服2周双嘧达莫后栓子消失,另4例住院期间经单纯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欠佳,出院后2例分别于出院后4个月、5个月复查栓子消失,2例因个人原因未复查;2例经肝素抗凝无效后改为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的患儿于出院2个月后复查栓子消失。随访10例患儿,均无气促、胸痛等症状。结论:发热时间长,CRP及D-D明显升高的患儿更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抗凝治疗有效,抗凝治疗无效或担心栓子脱落引起并发症的患儿可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分子微球在口服递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分子微球作为药物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口服递药系统中,其可实现保护药物稳定性、缓释药物、增强免疫及提高药物吸收等目的。制备微球所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可来源于天然物质,如纤维素、多糖以及蛋白质等;也可来源于合成高分子物质,如聚己内酯、聚乳酸等。对微球在口服递药中的作用以及口服微球种类进行综述,为口服微球的深入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安罗替尼致间质性肺水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57岁男性患者因肺腺癌根治术辅助化疗后出现脑转移接受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用药2周、停用1周)+替莫唑胺150 mg口服、1次/d(用药3周、停用1周)联合抗肿瘤治疗。治疗5个月后,患者出现咳嗽、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且进行性加重。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示两肺出现间质性肺水肿,考虑与安罗替尼有关。停用安罗替尼与替莫唑胺,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5 d后,患者胸闷、咳嗽等症状缓解,换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抗肿瘤治疗,未出现不适。1个月后复查胸部CT,两肺间质性水肿较前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凝血酶Ⅲ基因突变新位点致肺栓塞一例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基因( SERPINC1)序列分析提高对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缺乏导致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报道1例33岁男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检测7项易栓症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使用数据库查询基因突变谱,使用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突变基因的致病概率。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中低危),病程中发现患者AT-Ⅲ活性持续低于50%,给予那曲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抗凝,患者咯血增多,更换用药为利伐沙班,栓子逐渐吸收。基因检测显示 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杂合错义突变,检索基因数据库并使用蛋白功能损伤预测软件确认该突变位点为新发致病突变,致病概率0.999 999 851 200 991,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结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为新发致病突变,补充和更新了遗传性AT Ⅲ缺乏症基因突变谱,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肺放线菌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肺放线菌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肺放线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儿童”或“小儿”和“肺放线菌病”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以“pulmonary”或“thoracic”和“actinomycosis”和“pediatric”或“children”或“child”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1975年1月至2020年1月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 男,12岁6月龄,因“咳嗽伴胸痛20 d余”收入院,病初3 d有发热,外院胸部CT示“右肺中叶炎性病变,不除外空洞形成”,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中叶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且1次灌洗液示结核杆菌DNA阳性,但结核菌素试验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均阴性。入院后患儿有咳嗽伴胸痛,体温正常,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灌洗液送检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测序,检测出放线菌属(检出序列数222),格雷文尼放线菌(检出序列数185)。入院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针静脉滴注抗感染2周,出院后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6周,随访至2020年4月患儿无临床症状,且胸部影像学提示病变已明显吸收好转。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外文文献8篇,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共报道62例肺放线菌病患儿,文献报道最小年龄为27月龄。该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胸壁肿物(8例)、咳嗽(23例)、疼痛(胸部、背部、肩部、腋窝)(24例)、发热(25例)、体重下降(26例)等。结论:儿童肺放线菌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典型,临床上极易误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测序有助于确诊,经抗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腔镜腹股沟疝全腹膜外修补术后膀胱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86岁,因“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切口疼痛4 d,血尿1 d”入院。既往曾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膀胱造瘘术”。查体:下腹部压痛,右侧腹股沟区局限性隆起。彩超示右侧腹股沟区包裹性积液,少量腹腔积液。立即行彩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抽出酱油样液体约400 ml,留置导尿,尿液性状同穿刺液,给予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口服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物等治疗。入院第3、5天2次彩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每次抽液约50 ml,性状基本同前。第7天行泌尿系CT动态增强示膀胱前壁破口约6 mm×4 mm(图1)。第17天复查CT提示积液量变化不明显,遂行彩超引导下积液穿刺置管术,后多次复查彩超见腹膜前积液逐渐减少至消失。第35天穿刺引流管脱出,继续留置导尿。第44天膀胱逆行造影CT示膀胱前壁破口约2 mm,积液较前明显减少。第59天膀胱逆行造影CT示造影剂无外漏,积液基本吸收(图2),间断夹闭尿管锻炼膀胱功能3 d,复查彩超无积液后拔除尿管,排尿顺畅,血肌酐正常,第65天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无疝复发、补片感染及排尿异常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CT表现及其转归情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CT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百草枯中毒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4月徐州市肿瘤医院中毒职业病科收治的146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按照尿中百草枯浓度结合口服剂量及实验室检查分为轻型组、中重型组、暴发型组,各组患者分别有12、99、35例。对其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使用容积测量软件进行肺损伤范围测定,计算肺损伤的累计损伤范围占全肺的百分比(%)。根据肺损伤的累计损伤范围占全肺比将患者分为<25%、25%~50%、51%~75%、>75% 4组。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个率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危险因素分析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百草枯肺损伤CT影像上存在多种表现,且其表现可交叉同时存在。早期表现病变较轻的病例,后期CT表现病变可完全吸收或残留少许纤维化,预后好;早期表现为肺实变、胸腔积液的病例,后期CT表现一般为吸收后胸膜增厚及支气管扩张为主,预后也相对较好;早期表现为大片状磨玻璃影的病例,转归则以肺间质纤维化多见。与轻型组比较,中重型组、暴发型组患者累计损伤范围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中重型组比较,暴发型组患者累计损伤范围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Q中毒肺损伤各组累计损伤范围的病死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磨玻璃影( OR=2.013)、肺间质纤维化( OR=3.779)、纵膈气肿( OR=33.118)是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死亡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不同分型的百草枯中毒肺部表现及转归不同。累计损伤范围可作为评价预后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注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引起的非高血糖性酮症酸中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新型的口服降糖药,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中葡萄糖排泄而降低血糖。SGLT2i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但也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属于该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SGLT2i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DKA的发生风险增加至少7倍,其中约70%为非高血糖性酮症酸中毒(euDKA)。euDKA的风险因素包括胰岛素分泌细胞储备不足、1型糖尿病、胰岛素减量或停用、血容量减少、围手术期、减肥和进食限制等。由于euDKA患者血糖升高不明显,常延误诊断,应高度关注。临床应加强SGLT2i的安全性培训,提高对SGLT2i相关euDKA的认识,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euDKA的诱因;一旦发生euDKA,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药师应参与SGLT2i的安全管理,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信迪利单抗致多器官毒性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38岁女性乳腺癌复发伴肝转移患者接受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免疫治疗前患者肝、肾和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用药后第3天,患者腰部皮肤出现皮疹伴瘙痒,此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伴脱屑,双上肢及腰背部出现水疱;双眼视物模糊,分泌物增多,有异物感。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2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42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07 U/L,碱性磷酸酶(ALP)424 U/L;血肌酐(Scr)95.6 μmol/L,尿酸691.0 μ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20.87 mU/L。诊断:皮疹,甲状腺功能减退,肾损伤,结膜炎,肝损伤。考虑与信迪利单抗有关。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左甲状腺素钠、海昆肾喜胶囊口服,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及皮肤护理。16 d后,患者皮疹明显消退、水疱吸收,眼部不适感消失。实验室检查示ALT 111 U/L,AST 122 U/L,γ-GT 1 430 U/L,ALP 321 U/L;Scr 56.0 μmol/L,尿酸243.0 μmol/L;TSH 13.60 m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