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粪便钙卫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多在接触致敏食物后数小时到数天出现腹泻、黏液便、血便、反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食物过敏原激活肠道T细胞分泌TNF-α、IL-4等促炎细胞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向肠腔迁移,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造成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目前尚无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食物回避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诊断。近年来粪便生物标志物作为判断肠道炎症的特异性指标广泛应用于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但在胃肠道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报道甚少。该文将重点阐述粪便钙卫蛋白、粪便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阿司匹林激发试验是诊断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NERD)最常用的方法。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鼻腔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口服激发试验及静脉激发试验,其中前3种激发试验在临床中常规应用。我国仅有极少数相关研究,尚未常规临床应用。本文就阿司匹林激发试验适应证及禁忌证、检查注意事项、操作步骤、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安全性等进行综述,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NERD的诊断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通过阿司匹林激发试验诊断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N-ERD)的女性患者。此患者以变应性鼻炎起病,病程长达10余年,逐渐出现嗅觉减退和气促,临床表现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常规用药难以控制症状,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疑诊N-ERD。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因此行阿司匹林激发试验以明确诊断,通过鼻腔阿司匹林激发试验阳性确诊为N-ERD。患者拒绝行鼻息肉手术及阿司匹林脱敏治疗,最终选择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期门诊随访,其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且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通过报道本病例的临床表现变化及诊治经过,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N-ERD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和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家族性男性性早熟五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5例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5例FMPP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者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5例患者中4例为儿童,1例为成人。4例患儿均因性发育过早来就诊,发病年龄<4岁,血清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处于青春期前水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基因检测发现5例患者LHCGR基因均存在变异,其中前4例患者携带相同的c.1713G>C(p.M571I)杂合突变,病例5携带c.1741T>C(p.C581R)杂合突变。给予4例患儿口服抗雄激素制剂及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均治疗有效。结论:LHCGR基因c.1713G>C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拓展了LHCGR基因突变谱。给予FMPP患儿比卡鲁胺联合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延缓骨骺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家长自报食物过敏儿童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家长自报食物过敏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利用病史信息和开展针对性家长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9年7—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岁以下所有596名儿童开展食物过敏问卷调查及皮肤点刺试验,再通过医生经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确诊食物过敏患儿。获知家长自报儿童食物过敏发生情况和患儿症状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特征、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母孕期烟雾暴露和抗菌药物使用、出生后喂养方式、居所环境等。采用χ2检验比较家长自报与医生确诊食物过敏儿童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的影响因素。结果:596名儿童中男316名、女280名,家长自报儿童食物过敏率为22.0%(131/596),而医生确诊食物过敏检出率为9.9%(59/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6, P<0.001)。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的131名儿童中有48例(36.6%)被医生确诊,而家长自报无食物过敏465名儿童中有11例(2.4%)被医生确诊为食物过敏。家长自报的过敏症状中,37.5%(24/64)的消化道症状和31.5%(23/73)的皮肤症状分别被医生确诊;同时存在皮肤与消化道症状的7名儿童中有6例被确诊为食物过敏。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及居住潮湿环境增加了家长自报食物过敏风险[ OR=1.83(95% CI 1.22~2.73)、2.33(95% CI 1.13~4.79), P=0.003、0.022]。 结论: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率高于医生确诊食物过敏检出率,当儿童同时存在皮肤和消化道症状时,临床医生应高度怀疑食物过敏的可能性。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和居住潮湿环境可能增加家长自报食物过敏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诊断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中的价值》以5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伴/不伴哮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NERD)的规范化诊断流程,发现仅通过病史诊断会造成漏诊,鼻腔阿司匹林激发试验用于诊断NERD的准确性高、安全性良好,若鼻腔激发试验阴性,则需进一步进行口服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扩大鼻窦开放术后的应用初探》探讨了小剂量(150 mg/月)奥马珠单抗在24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鼻窦扩大开放术后的近期应用疗效,证实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控制术腔黏膜炎性反应,促进黏膜上皮化进程,在疾病早期转归关键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三叶因子家族3对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鼻黏膜上皮中紧密连接的作用》收集11例对照患者鼻黏膜组织和37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观察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3对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eCRS)鼻黏膜上皮中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发现TFF3可通过PI3K/Akt上调occludin、claudin-1和ZO-1的表达,对鼻黏膜上皮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为eCRS治疗提供新思路。《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回顾性分析62例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中重度OSA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解剖因素和功能因素在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REM-OSA)与非REM-OSA患儿病因中所占的权重不同,2组患儿术后OSA治愈率在不同基线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的情况下变化趋势相反。《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非手术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回顾性分析66例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方式治疗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获得了较高的喉及食管保留率,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耐受。《头颈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分析》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于头颈部的结节性筋膜炎病例,发现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效果良好。短篇论著《游离股前区域分叶皮瓣修复口颊癌的制备经验》通过总结72例洞穿性口颊癌缺损病例的修复资料,分享了游离股前区域分叶皮瓣的制备策略和应用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日本食物过敏指南(2020)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家庭负担。我国儿科临床医师对儿童食物过敏认识不足,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口服免疫治疗等尚未广泛开展,需进一步提高和规范。2020年日本更新了食物过敏指南,现结合我国食物过敏现状,就该指南有关食物过敏的临床分型、辅助检查、预防与管理等进行介绍,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期口服甘草酸制剂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低钾性横纹肌溶解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0岁女性患者因反复肝功能异常不规律口服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约22个月,后改用复方甘草酸苷3片、3次/d。复方甘草酸苷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肌肉疼痛伴乏力,症状逐渐加重,以致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停用复方甘草酸苷1周,但症状未见好转,血压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血钾1.9 m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4 U/L,肌酸激酶(CK)>2 200 U/L,肌红蛋白542.1 μg/L,血pH 7.56。给予静脉和口服补钾及对症治疗,3 d后患者四肢乏力及肌痛症状明显好转,血钾恢复至3.5 mmol/L;2周后,患者肌力恢复正常,血压100/71 mmHg,血钾4.2mmol/L,ALT 45 U/L,AST 38 U/L,CK 44 U/L。为明确诊断,行醛固酮体位激发试验及卡托普利抑制试验,结果示醛固酮水平正常、肾素浓度降低。诊断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低钾性横纹肌溶解,考虑与长期服用甘草酸制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物过敏的变应原组分诊断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健康问题,我国的食物过敏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传统的特异性IgE抗体(sIgE)检测方法是基于完整变应原提取物的体内和体外检测,特异性及敏感性较低,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临床确诊食物过敏需要进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而随着食物变应原组分研究的不断进展,使得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可以定量检测针对单个变应原组分的IgE抗体,从而产生了"变应原组分诊断"这一概念,使得食物过敏诊断更精确,帮助人们分辨交叉反应,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减少了对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的依赖。现对常见食物变应原组分诊断的新进展分别进行总结,并讨论变应原组分诊断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pollen food allergy syndrome,PFAS)是花粉过敏者摄入含有交叉致敏组分的植物来源食物时引发的IgE介导过敏反应,在花粉过敏人群中广泛存在,儿童、成人均可出现。PFAS的症状通常局限于口咽部,在口腔接触食物数分钟内出现,因此也称口腔过敏综合征(oral allergy syndrome,OAS);少数PFAS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甚至严重过敏反应。目前PFAS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致敏证据[皮肤点刺试验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口服激发试验可用于确诊不典型患者,而过敏原组分诊断是进一步精准诊治的基础。PFAS的治疗与管理目前仍以生活方式调整和对症药物治疗为主,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和获益人群尚不确切。本文旨在综述PFAS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增进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促进诊治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