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导板辅助下中老年患者全口种植固定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数字化导板辅助下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15例患者,年龄(58.6±5.3)岁(50~67岁),男性11例,女性4例。其中上颌牙列缺失15例,下颌牙列缺失8例,共植入145枚种植体。对比术后与术前设计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评估数字化导板精度。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评估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别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对数字化导板精确度评估结果显示,种植体肩部偏差为(0.78±0.59) mm,根部偏差为(1.38±0.63) mm,深度偏差为(0.65±0.35) mm,角度偏差为4.12°±2.77°。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为98.6%(143/145),145枚种植体中,种植相关生物并发症发生率为4.1%(6/145);修复相关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57%(13/23)。负荷5年后,边缘性骨吸收为(0.69±0.35) mm;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效果满意。结论: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两年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2年临床效果,探究其相关技术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64.2±9.3)岁。所有患者均于下颌植入4枚种植体后,使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将专用钛杆坚固焊接于种植体基台套管上,形成钛合金修复体支架;通过个性化预成修复体重衬于该支架上,完成下颌全牙弓即刻修复体。累计15例下颌骨(共60枚种植体)完成基台水平的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焊接支架-基台就位密合状态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存留情况、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生物学并发症、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随访时间范围为24~55个月,平均34.9个月。结果:15例焊接支架-基台就位顺利,临床及影像密合度良好,修复体连接固定顺利,至2年复查时60枚种植体中2枚种植体(2例患者)因骨结合丧失被取出,余58枚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7±0.2)mm。存留的58枚种植体观察期内牙龈出血指数<3,未见明显牙龈红肿和瘘管等炎症表现。种植体无折裂变形等机械并发症,15件即刻固定修复体中6件发生人工牙脱落或修复体折裂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度不良,软垢评分(3.4±0.4)分。结论: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短期临床效果可预测,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影响种植体间稳定连接的修复机械并发症,其即刻修复体有可能作为长期修复体使用,远期效果需继续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修复流程制作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效果的3年临床随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142.50, t=-0.53, U=119.50和133.00, P>0.05)。 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一种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平海院区)VIP诊室的41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52.3±13.1)岁,共植入74枚超亲水种植体,其中上颌27枚,下颌47枚。所有患者均无需行骨增量或软组织移植术,采用Thommen系统配套种植工具行常规种植,上颌于种植体植入后4周取模,6周负重,下颌于植入后2周取模,4周负重。种植体植入、取模和负重前均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取模即刻、负重即刻及负重1年后分别拍摄根尖X线片,测量并记录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种植体在负重修复前均未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4/74)。2例下颌位点的种植体在术后2周时ISQ值低于65,延期取模修复。其余72枚种植体在植入时的ISQ值(75.22±4.32)与取模时(75.13±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负重即刻ISQ值(76.46±3.73)显著大于取模时ISQ值( P<0.05)。72枚早期负重修复的种植体在负重后1年复查,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2/72)。X线片测量评估显示,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为(0.18±0.06) mm,其中下颌[(0.17±0.06) mm]与上颌[(0.19±0.0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17±0.05)mm,其中下颌[(0.17±0.06)mm]与上颌[(0.16±0.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有限的范围内,证实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长期负重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腔三维冠根整合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三维影像数据和光学扫描数据获取牙齿、牙列三维信息用于临床诊断和分析,已成为数字化诊疗不可或缺的环节。影像学数据与光学扫描数据在数据获取范围和数据精度方面各有特点,单一数据来源对牙齿及牙颌信息的表达均不够精确或完整。目前,口腔医学领域常通过对上述两种来源数据进行一体化处理,运用特定方法或算法构建兼具高精度牙冠信息和完整牙根信息的三维冠根整合模型,以满足口腔临床在正畸功能性诊断排牙、种植手术导板设计,以及各种牙体、牙周手术导板设计方面的需求。这种构建三维冠根整合模型的一体化处理方法是口腔医学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针对三维冠根整合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归纳,回顾各种算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评价这些算法技术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牙种植单冠修复中数字化和硅橡胶印模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采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和硅橡胶印模技术对牙列缺损患者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满意度,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64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49.3±13.3)岁;植入113枚种植体,根据取模方式不同分为数字化印模组(70枚)和硅橡胶印模组(43枚),上部修复体均为螺丝固位的氧化锆全瓷单冠;修复完成后随访观察3~36个月,分析种植体存留率、上部修复体、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边缘骨吸收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评价两种印模技术用于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64例患者中数字化印模和硅橡胶印模占比分别为62%(40/64)和38%(24/64),113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113/113);种植单冠邻接丧失率为22.7%(41/181),食物嵌塞发生率为8.0%(9/113),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13),均为基台螺丝松动;患者均可保持较好的口腔卫生,植体周炎发生率为0.9%(1/113),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4.4%(5/113);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为(0.24±0.11)mm;患者各项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中位数为9~10分;以上各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两种印模技术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均较好,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较高,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开窗法延期种植前瞻性研究的三年以上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经外侧壁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开窗法)后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是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的55例上颌后牙缺失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的患者,其中女性21例,男性34例,年龄为(55.2±7.1)岁,共行62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周围软组织健康情况以及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完成3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占74.5%(41/55),47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共82枚种植体,随访时间为(51.8±14.3)个月(36~78个月),上颌窦随访率为75.8%(47/62),种植体随访率为73.9%(82/111),种植体存留率为98.8%(81/82)。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近中为(0.64±0.63)mm(-0.28 mm,1.47 mm),远中为(0.49±0.73)mm(-0.51 mm,1.21 mm),改良出血指数为0.46±0.72,改良菌斑指数为0.60±0.87,角化黏膜宽度为(2.14±1.22)mm。种植体并发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28.4%(23/81),无植体周炎并发症,1例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结论:在上颌后牙区窦嵴距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单纯脱蛋白牛骨进行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延期种植是可行的,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口服布洛芬对种植体植入术后疼痛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口服布洛芬的超前镇痛方案对单枚后牙种植体植入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按照纳排标准收集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40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2例)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例)就诊的要求植入种植体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配至布洛芬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布洛芬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5 min口服300 mg布洛芬缓释胶囊和安慰剂,并在术后3 d内接受相同的镇痛方案。通过数字评定量表(NRS)统计患者术后30 min和4、6、8、24、48、72 h的疼痛评分,并记录术后4~6 d额外镇痛药使用量。结果:研究共入组82例患者,失访脱落7例(对照组4例、布洛芬组3例),共计75例(对照组37例、布洛芬组38例)患者完成试验,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布洛芬组患者术后4、6、8 h的疼痛评分[分别为1.0(0.0,2.0)、1.0(0.0,2.0)、1.5(0.0,3.0)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1.0,3.0)、3.0(1.5,4.0)、2.0(1.0,4.0)分]( Z=-1.99, P=0.047; Z=-3.01, P=0.003; Z=-2.10, P=0.036)。布洛芬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8.4%(7/38)和27.0%(10/37)的患者于术后4~6 d额外服用镇痛药,两者额外服用镇痛药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79, P=0.373);对照组与布洛芬组术后额外用药量分别为[0.0(0.0,1.0)粒]与[0.0(0.0,0.0)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8, P=0.439)。 结论:布洛芬超前镇痛可有效降低患者种植体植入术后疼痛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音乐疗法联合疼痛管理对口腔种植围术期患者疼痛程度、心理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音乐疗法联合疼痛管理对口腔种植围术期患者疼痛程度、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青岛市口腔医院实施口腔种植牙治疗的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音乐疗法及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及心理状态,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及血压升高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其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心率及血压升高比例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口腔种植围术期患者进行音乐疗法联合疼痛管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能够降低其治疗后疼痛程度,同时能够避免患者治疗后出现心率及血压升高等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后种植修复效果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与自然愈合后实施种植修复3年种植体存留率、成功率、种植体周软组织情况以及边缘骨水平变化。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因重度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磨牙并拟进行种植修复的4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共计40颗磨牙,根据就诊时间,前20颗磨牙纳入自然愈合组,后20颗磨牙纳入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拔牙后自然愈合或经过微翻瓣牙槽嵴保存后进行种植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上部结构修复。所有患者在种植冠修复完成2周内(基线)、修复后1、2、3年复查记录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和颊侧角化组织宽度;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种植体边缘骨水平,计算边缘骨丧失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上述临床指标和影像学指标的差异。 结果:两组种植体负重后3年存留率和成功率均为100%(20/20)。两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颊侧角化组织宽度和边缘骨丧失在修复后1、2、3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自然愈合组负重3年时边缘骨丧失为0.22(0.14,0.34)mm,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组负重3年时边缘骨丧失为0.21(0.12,0.30)mm。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有限的范围内,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和自然愈合种植修复后3年种植体的临床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