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小陷胸汤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考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陷胸汤是张仲景所创治疗结胸热实的传世经方,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未见小陷胸汤关键信息考证,限制了该方的制剂转化.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等古籍数据库和知网等现代数据库,归纳整理关于小陷胸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等.共收集小陷胸汤相关古籍数据874条和现代临床研究606篇.考证显示,历代医家基本沿袭仲景《伤寒论》小陷胸汤之原貌,药物基原、剂量基本稳定.依据考证结果,建议该方煎服剂量与方法为"黄连13.8 g,半夏34.5 g,瓜蒌85 g.煎服方法为加水1200 mL,先放入瓜蒌,煎至600 mL,去滓,再入黄连、半夏,煎至400 mL,去滓,每日分3次温服".古代主治病证显示小陷胸汤善治"结胸证",也可用于治疗痰病、咳嗽、阳明腹实、麻疹等.小陷胸汤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五官系统、妇科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但病机不离痰热互结.厘清小陷胸汤的发展脉络以及考证其关键信息,以为临床成方转化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已上市中成药的经典老药遴选及开发策略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成药是我国药品组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年限较长的已上市中成药,为药品研发与应用等多领域提供了经验和依据.已上市中成药老品种的有效筛选,是推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二次开发、适应证扩大等药品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经典老药的概念及价值优势,明确经典老药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方剂的配伍规律研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不良反应较少、质量优良、现代应用时间较长、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中成药.明确了 3 个维度 11 类遴选要素的遴选体系,包括经典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性3 个维度及使用年限超过 40 年、近5 年临床仍有应用、来源于古代医籍、来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源于官修书籍、来源于名医名家、老字号企业生产产品、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进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进入国家保密配方的中成药、具有一定的销量等 11 类遴选要素.明确了相关遴选要素的权重及实现路径,并提出加强面向满足临床需求及疗效的经典老药遴选要素优化、基于"三结合"发挥经典老药品种特色及优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明确经典老药的临床定位、加强经典老药品种关键技术质量提升的策略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已上市中成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导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帝内经》"肾实"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辨证论治乃中医学的特点与精髓,而脏腑辨证则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然脏腑辨证中不乏出现理论"盲点",如辨肾病析其虚者众、言其实者寡.《黄帝内经》中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唯肾脏自古以来有"肾无实证"之说,古代不少先贤,受钱乙"肾主虚,无实也"之论,偏崇肾虚一端,本文拟通过整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肾实论述,析肾无实之源,探肾实之理,正肾实之位,明肾实之因,辨肾实之证,立肾实之法,建立并完善肾实理论,以期能够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第二批经典名方的分析及相关理论研究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典名方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不断传承创新治病救人的宝贵遗产.继 2018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第一批经典名方后,2023 年继续公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再次激发广大中医药企业对于经典名方研究和开发的热情.本文基于公布的第二批经典名方,从剂型、药味数及每服剂量、煎煮程度、功效、毒性、炮制方法和儿科专录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三结合"重视挖掘经典名方特色理论、基于"毒-量-效"关系开展相关药物理论研究、立足临床需求开展儿童药物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基于少数民族医药特性推动民族医药特色理论研究等相关策略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经典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对慢性鼻炎的认知及“鼻窒”的定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梳理中医学对慢性鼻炎的认知与命名的发展脉络,发现以鼻塞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在《黄帝内经》与《武威医简》中已见记载,但未提出病名。古代医家多数未将慢性鼻炎与急性鼻炎等病严格区分,古籍中的“鼻齆”“鼻塞”“不闻香臭”“鼻窒”“鼻塞不闻”“气息不通”等病证包含相当比例的慢性鼻炎。近代中医曾将“鼻渊”“鼻齆”“鼻塞”等中医病名与西医之慢性鼻炎对应,“鼻渊”使用较广,但因词不达意而遭淘汰。1970年代,多部教材提出将“鼻窒”用作慢性鼻炎的中医病名。1980年第4版全国中医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首次将“鼻窒”确立为规范病名。“鼻窒”病名虽然在术语定名的单义性、科学性上也存在欠缺,但通过统编教材、标准规范、临床指南等途径的大力推介,仍被中医界普遍接受。“鼻窒”的规范化过程表明,古代文献中不存在慢性鼻炎的等价中医病名。提示中西医病名对照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且即便如此,也经常徒劳无功。在阅读和利用中医古籍时,必须了解术语内涵的古今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瘟疫的中医分类及相关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瘟疫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即现代医学之传染病。由于瘟疫种类繁多,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家对瘟疫的认识与理解也不断的演化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挖掘中医对瘟疫的分类,并对瘟疫相关理论进行辨析,从而完善中医对瘟疫的分类,以期为现代疫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成书于西周问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学术界多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今本《针经》(《灵枢》)《素问》即《内经》之见,并认为《黄帝外经》散佚已久。而考察历代史志可知,随着《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渐失记载,《黄帝素问》《黄帝针经》两个系统的传承脉络日益清晰,至《清史稿·艺文志》所载书目,《素问》《灵枢》显为二书无疑。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周代医事制度、伊尹医药成就、医生称谓“巫”“工”“医”的时代演变等,笔者认为《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似只可能成于国家政权高度集中的西周,而不可能成于战乱频仍的战国。《黄帝内经》很可能是应周代“疾医”“食医”需求而撰,其传承撰著即今本《素问》,内容涵盖了大内科系统;《黄帝外经》很可能是应周代“疡医”需求而撰,其传承撰著即今本《灵枢》,内容涵盖了人体大体解剖、针灸、疮疡、按摩、导引等,与大外科系统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填精益气法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总结古代医家治疗“无子”经验基础上,提出“精”“气”是特发性少弱精子症(IO)发生发展之本,脾、肾是治疗关键所在,并认为临床中IO患者头胎不育与二、三胎不育在治疗上有一定差别。若头胎不育,可予玄冥汤,填精益气、补益脾肾,重在填精补肾;若二、三胎不育,可予育麟汤,固元填精、健脾益气,重在补气健脾。治疗可汤、丸剂结合,同时强调“男女同治”。内服中药治疗可以2个月为基础治疗周期,以治疗3个月为精液改善情况的评估周期,以治疗6个月为女方受孕的时间节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椎穴定位与取穴的认知演变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椎穴是临床上疾病诊治最常用腧穴之一,历代医家在文献著作中均有记载和论述,但其中对于大椎定位及取穴的描述却有多种不同解读,形成了不同的临床取穴方法,直接影响疗效。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国家标准中关于大椎穴定位及取穴的描述,探析大椎穴定位与取穴的认知演变过程。结合现代解剖学确定其标准定位及取穴,大椎穴的定位应为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中,俯头取之,且“俯头取之”为大椎穴定位取穴之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杏仁古名核、仁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古代医书有"杏核"这样的药物名称,但现代医书中只有"杏仁"的药名。在查考字书、训诂书和古代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认为古人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明确"核"和"仁"的区别,认识到了果核和果仁是不同部分。以杏仁为中心,来探讨古代医书中"核"与"仁"的概念以及实质的异同。通过考察古代医药文献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来"杏核"一药其实际药用部分还是杏仁。可能因为古代药材市场不完善,没有完善的药材加工产业,杏核作为杏仁一种容易保存的形式在药铺中出售,需要医家在得到药材之后,再去除一部分非用药部位,因此在古代医籍中"杏核"与"杏仁"实为同一入药部位的不同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