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D-1/PD-L1及其可溶性形式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通路可负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血清可溶性PD-L1(sPD-L1)可反映PD-L1的表达水平。通过比较血清sPD-L1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间的表达差异,探讨CHB临床治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CHB患者60例、CHC患者40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血清sPD-L1的水平,分析CHB和CHC患者中sPD-L1的水平及其与病毒载量、肝损伤指标等的关系。根据数据的分布类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Kruskal-Wallis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或者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 P < 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HB患者的血清sPD-L1水平[(414.6±214.9)pg/ml]显著高于CHC患者[(58.9±122.1)pg/ml]和健康对照组[(66.27±24.43)pg/ml],而CH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PD-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分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CHB患者的血清sPD-L1水平与HBsAg含量呈正相关,与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等肝损伤指标无相关性;CHC患者的血清sPD-L1水平与HCV RNA和肝损伤指标也无相关性。结论:CHB患者的血清sPD-L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CHC组患者,且sPD-L1水平与HBsAg呈正相关,HBsAg持续存在是PD-1/PD-L1通路活跃的重要机制,表明PD-1/PD-L1通路活跃可能是CHB目前尚不能被临床治愈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二氧四氢喋啶合酶多聚纳米抗体的血清中可溶性PD-L1蛋白检测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二氧四氢喋啶合酶(LS)多聚纳米抗体,建立一种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的方法。方法:采用竞争ELISA筛选识别PD-L1不同表位的纳米抗体作为配对抗体,建立双纳米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Nbs-ELISA)。为了进一步提高敏感性,将纳米抗体与LS进行融合,获得多聚形式的纳米抗体作为sPD-L1蛋白的捕获分子,建立基于LS的多聚纳米抗体ELISA检测方法(LSNbs-ELISA)。结果:与Nbs-ELISA方法相比,LSNbs-ELISA方法对sPD-L1的检测敏感性提高了约11倍,Nbs-ELISA对血清中sPD-L1的检出限为2.87 ng/ml,而LSNbs-ELISA对PD-L1的检出限为0.255 ng/ml。2种检测方法对sPD-L1的检测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与掺入血液中的PD-1、CD27、CD70、CD137和CD147蛋白均不结合。结论:建立的基于LS多聚纳米抗体检测血清中PD-L1的检测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PD-L1的检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PD-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抗PD-1/PD-L1免疫疗法(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调强放疗(IMRT)+TP(紫杉醇+卡铂)化疗]治疗的LACC患者5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51例LACC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增殖凋亡指标[存活素(Survivin)、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细胞凋亡促进物质(Bax)]、PD-1/PD-L1[可溶性PD-L1(sPD-L1)、CD4 + T细胞表面PD-1表达(PD-1 CD4 + T细胞)、CD8 + T细胞表面PD-1表达(PD-1 CD8 + T细胞)及CD14 +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PD-L1 CD14 +单核细胞)]、安全性及1年内生存率。 结果:(1)疾病控制及安全性: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39%(41/51)、92.16%(47/51),高于对照组的39.22%(20/51)、70.59%(36/51)(均 P<0.05),但组间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肿瘤标志物及增殖凋亡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SCCAg、CYFRA21-1、CEA、CA125水平及Survivin、Bcl-2水平均显著降低,Caspase-3、Bax水平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3)PD-1/PD-L1:治疗后,观察组sPD-L1、PD-1 CD4 + T细胞、PD-1 CD8 + T细胞、PD-L1 CD14 +单核细胞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sPD-L1、PD-1 CD4 + T细胞、PD-1 CD8 + T细胞、PD-L1 CD14 +单核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4)生存情况:观察组1年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抗PD-1/PD-L1免疫疗法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LACC临床效果显著,可通过调控肿瘤标志物、增殖凋亡指标及PD-1/PD-L1表达来有效抑制病情进展,且不增加治疗风险,对提升患者生存率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溶性PD-1/PD-L1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免疫疗法的诞生为晚期HCC患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在各种免疫治疗方法当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成为近期研究热点,PD-1/PD-L1信号通路降低了免疫应答中的效应T细胞活性从而发生肿瘤免疫逃逸,其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1;S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SPD-L1)也增加了PD-1/PD-L1信号通路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及多样性,本文就SPD-1/ SPD-L1在HCC中的研究作系统性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治疗组和CBP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参照2016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相关推荐给予初始液体复苏、控制感染源及应用抗菌药物等标准治疗;CBP治疗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剂量为25~30 mL·kg -1·h -1,血流速为150~200 mL/min,每天20 h以上,连续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 d、3 d记录患者的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淋巴细胞计数(LYM)、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临床资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IL-4、IL-7)、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γ-干扰素(IFN-γ)〕及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硫酸乙酰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并随访患者28 d转归。 结果:最终入选标准治疗组患者20例,入选CBP治疗组患者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10±5)d;28 d死亡5例,存活15例。CBP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9±4)d;28 d死亡8例,存活11例。两组ICU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患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d Lac、PCT、LYM、APACHEⅡ、SOFA评分及免疫功能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时,CBP治疗组患者Lac、PCT及APACHEⅡ、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IFN-γ和IL-4等促炎与抗炎因子、PD-1和IL-7等免疫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及sTM、SDC-1、HS等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较标准治疗组更明显,其中LYM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10 9/L:1.3±0.3比0.9±0.4, P<0.05),IL-4、IFN-γ、IFN-γ/IL-4比值、IL-7、PD-1、sTM、SDC-1、HS、Ang-2水平则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IL-4(ng/L):2.8(1.5,3.2)比3.3(2.7,5.2),IFN-γ(ng/L):6.3(5.4,106.5)比217.9(71.4,517.1),IFN-γ/IL-4比值:3.7(1.8,70.3)比59.1(18.3,124.9),IL-7(ng/L):4.6(3.2,5.1)比6.3(5.2,8.0),PD-1(μg/L):0.04(0.03,0.06)比0.08(0.05,0.12),sTM(μg/L):4.9(4.3,7.4)比8.7(6.0,10.8),SDC-1(μg/L):0.6(0.3,1.1)比0.9(0.8,2.5),HS(ng/L):434.8(256.2,805.0)比887.9(620.1,957.3),Ang-2(ng/L):934.0(673.3,1 502.1)比2 233.9(1 472.5,3 8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BP治疗可以纠正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降低多种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减少多糖包被的降解,但不能明显降低患者28 d死亡风险和缩短ICU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通过检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共纳入44例CAP患者、54例重症CAP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PD-L1水平,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临床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症CAP者血清可溶性PD-L1水平为98.20(57.94,128.90)ng/L,高于CAP者[59.32(33.55,92.58)ng/L]和健康对照者[20.44(12.15,36.20)ng/L]( P值均<0.001)。可溶性PD-L与CURB-65评分( r=0.481, P<0.001)、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 r=0.442, P<0.001)呈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URB-65评分( HR=2.544,95% CI 1.324~4.889, P=0.005)、PSI评分( HR=1.036,95% CI 1.012~1.061, P=0.004)、可溶性PD-L1水平( HR=1.013,95% CI 1.001~1.026, P=0.041)是C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I评分( HR=1.042,95% CI 1.012-1.073, P=0.005)、可溶性PD-L1水平( HR=1.011,95% CI 1.002~1.071, P=0.020)是影响C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溶性PD-L1≥98.20 ng/L的CAP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显著低于可溶性PD-L1<98.20 ng/L者( P=0.033)。提示成人CAP患者血清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与预后相关,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牙周炎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DR分成对照组(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154例)和观察组(慢性牙周炎合并DR患者59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牙周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基线资料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牙周炎合并DR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探诊深度(PD)、糖尿病(DM)病程,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降钙素原(PCT)、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sCXCL-16)、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DM病程、sCD40L、sCXCL-16、PCT、BGP、PINP、PD是慢性牙周炎合并D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慢性牙周炎与DR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慢性牙周炎病情越严重,慢性牙周炎合并DR的发生率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仅具有CDR3的单域抗体NBL42作为纳米抗体亲和力转移的移植框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前期获得的1株仅具有互补决定区3(CDR3)的单域抗体(sdAbs)NBL42作为纳米抗体亲和力移植通用框架的潜力。方法:采用亲和力转移的方法将分别结合蒜氨酸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溶菌酶和CD47的4种抗体VHH-A4、VHH-H5、cAb-Lys3和B6H12的CDR3序列移植到NBL42对应的CDR3区。DNA合成获得4种仅具有CDR3的重组sdAbs,镍柱纯化并获得目的蛋白,间接ELISA法检测4种重组纳米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及其热稳定性。用Swiss Model三维建模分析移植前后sdAbs的空间结构。结果:纯化后的4种重组蛋白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中呈现单一条带,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相符。移植后的重组sdAbs NBL42-A4CDR3和NBL42-H5CDR3获得了与蒜氨酸酶和PD-1的特异结合能力,但结合活性降低了约50%,并转变为可溶性表达形式。移植后的重组sdAbs NBL42-L3CDR3和NBL42-B6H12CDR3完全丧失了对原抗原溶菌酶和CD47的结合能力。在热稳定性分析中,移植后的重组sdAbs NBL42-A4CDR3和NBL42-H5/CDR3保留了约50%的剩余结合活性。根据C88Y突变实验和Swiss Model三维建模分析,提示NBL42-FR3中88位半胱氨酸对于亲和力转移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结论:NBL42具有作为CDR3移植和亲和力转移框架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学治疗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学治疗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癌(ESCC)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5例局部晚期ES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化学治疗(氟尿嘧啶+顺铂),n=50]和观察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学治疗,n=55),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CD4+、CD8+]、血清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血清可溶性PD-1(sPD-1)/PD-L1(sPD-L1)]、不良反应、近远期疗效[实体瘤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总生存时间(OS)].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IgA、IgM、CD4+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D8+、血清VEGF、SCC、CYFRA21-1、sPD-1/sPD-L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90.74%vs 75.00%)、客观缓解率(75.93%vs 52.08%)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生存率(75.93%vs 6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结果显示,观察组的PFS为(9.04±1.83)个月,对照组的PFS为(7.22±1.2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观察组的OS为(10.94±2.04)个月,对照组的OS为(9.52±1.9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结论 在局部晚期ESCC患者中进行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氟尿嘧啶、顺铂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近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