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影像技术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慢性白血病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CAR-T疗法尚缺乏体内实时监控的有效手段,在治疗血液肿瘤的过程中无法预测及监测治疗效果,从而无法准确预估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风险,在临床转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分子影像有望用于CAR-T体内生物学行为实时可视化监测,直接标记细胞和报告基因间接评价研究已取得相关突破。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并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动脉自旋标记(ASL)是利用自体动脉血作为内源性示踪剂,以实现脑灌注可视化的一种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近年来,ASL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特别是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脑侧支循环等方面,并发现该技术与金标准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ASL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使其成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较为理想的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笔者现围绕近年来ASL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脑侧支循环评估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TEMI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约90%以上心外膜血流可恢复正常,然而这部分患者中却有高达50%以上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仍存在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足,主要为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微血管损伤(MVI)所致。非侵入性心脏磁共振成像可将微血管阻塞(MVO)和心肌内出血(IMH)可视化,研究表明MVO与IMH是心肌梗死不良预后的成像标记物,而IMH则预示着患者心肌梗死面积更广泛、预后更差。该文概述了再灌注治疗后STEMI患者发生MVI的可能机制,并重点阐述了其相关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 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 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 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评价 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价 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 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 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年龄(46±11)岁,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10)岁,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 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表明 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安全性良好,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CT血管造影术辅助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评估与偏心设计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术,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术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 ×3.5 cm~25.0 cm ×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 ×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术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术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 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术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术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术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超声融合成像可视化技术在引导肝细胞癌热消融精准布针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三维超声融合成像(3DUS FI)可视化技术在引导肝细胞癌(HCC)热消融术中精准布针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3DUS FI引导下热消融治疗的56例HCC患者(59个病灶)。术前采集患者三维超声容积图像并与实时二维超声图像融合配准,将肿瘤及5 mm安全边界分割标记出来后在三维可视化下进行术前规划并实时引导热消融。术后1个月行增强CT/MRI评估病灶是否消融完全并测量消融边界,分析消融边界与局部肿瘤进展(LTP)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所有病灶术中均可成功配准并三维显示。术后超声造影显示所有病灶均达到完全消融。共有37个病灶可依据术后1个月增强CT/MRI评估消融效果和消融边界,其中32个(86.5%)病灶达到完全消融且消融边界≥ 5 mm。随访期间,4个病灶发生LTP,其中3个发生在消融边界<5 mm处,所有病灶1年和2年的累积LTP率均为7.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热消融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以及死亡事件。结论:3DUS FI可视化技术引导HCC热消融术中精准布针是可行并且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技术,探索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SSNHL)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32例单侧SSN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数据,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龄17~73(44.9±14.4)岁。按耳聋发生位置不同分为左侧SSNHL(L-SSNHL)组(18例)与右侧SSNHL(R-SSNHL)组(14例)。从社会招募无耳聋的健康志愿者34名作为对照组,男14名,女20名,年龄24~68(46.2±14.4)岁。采用CereFlow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各个脑区的脑血流量(CBF)参数。使用基于MATLAB的Brainnetome Atlas软件包进行可视化。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单侧SSNHL组与健康对照(HC)组脑血流灌注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脑灌注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L-SSNHL组左侧眶回5区、颞下回7区和右侧眶回5区、颞下回1区、颞下回7区、海马旁回3区的CBF值均高于对照组[(49.1±8.8)比(31.6±10.9)ml·100g -1·min -1,(42.8±14.3)比(27.1±13.6)ml·100g -1·min -1,(51.8±9.4)比(27.2±11.2)ml·100g -1·min -1,(38.8±5.7)比(28.0±9.2)ml·100g -1·min -1,(38.4±13.8)比(23.6±10.3)ml·100g -1·min -1,(42.4±9.4)比(30.1±12.6)ml·100g -1·min -1;均 P<0.05];左侧额上回7区、额中回3区的CBF值均低于对照组[(48.2±7.9)比(59.3±13.7)ml·100g -1·min -1;(46.4±10.3)比(59.3±16.9)ml·100g -1·min -1;均 P<0.05]。R-SSNHL组左侧眶回5区和右侧眶回5区、颞下回1区、颞下回7区的CBF值均高于对照组[(50.6±7.0)比(31.6±10.9)ml·100g -1·min -1;(50.9±8.8)比(27.2±11.2)ml·100g -1·min -1;(38.0±7.2)比(28.0±9.2)ml·100g -1·min -1;(35.7±8.5)比(23.6±10.3)ml·100g -1·min -1;均 P<0.05];右侧脑岛4区的CBF值低于对照组[(44.2±6.1)比(54.4±11.3)ml·100g -1·min -1, P=0.018]。L-SSNHL组左侧额上回7区、右侧眶回5区的CBF值与耳鸣响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呈负相关( r=-0.83、-0.81,均 P<0.05),右侧眶回5区的CBF值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呈负相关( r=-0.75, P=0.013)。其余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通过3D pCASL技术发现单侧SSNHL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脑血流灌注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1年8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脊柱创伤骨科收治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9~55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4.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采用CT扫描机扫描患者股骨髁上至腓骨中段区域,将获得的数据提取到Mimics16.0软件并进行分析以确定预选穿支,然后对预选穿支侧图像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标记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穿出点在小腿区域的体表投影位置。在前述检查的基础上,按患者足部组织缺损的形状、面积设计并切取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4.0 cm~10.0 cm×9.0 cm。将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覆盖。观察并比较术前3D-CTA检查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类型、穿支起始处及穿出点管径、穿支穿出点位置与术中情况是否一致。记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记录患者对创面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受区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供区创面愈合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对肢体功能有影响的并发症。对数据行Kappa一致性检验、等效性检验(穿支管径、穿支穿出点位置测量差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50~0.50 mm、-2.0~2.0 cm)。结果:术中观察到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类型为Ⅰ型者3例、ⅡA型者6例、ⅡB型者8例、Ⅲ型者1例,与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一致(Kappa=1.00, P<0.05)。术前3D-CTA探测到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起始处血管管径为(1.81±0.39)mm,穿支穿出点血管管径为(0.83±0.21)mm,分别与术中实际测量的(1.83±0.43)、(0.86±0.22)mm相近;等效性检验显示,术前及术中测量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起始处血管管径、穿支穿出点血管管径差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8~0.22、-0.08~0.14 mm, P值均<0.05。术前3D-CTA探测到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深筋膜处穿出位置,即其与腘窝褶皱的垂直距离为(12.2±1.4)cm,与后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2.6±0.7)cm,分别与术中实际测量的(12.4±1.4)、(2.6±0.7)cm相近;等效性检验显示,术前及术中测量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穿出点与腘窝褶皱的垂直距离、与后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差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6~1.26、-0.46~0.66 cm, P值均<0.05。术后,18例患者的皮瓣均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1年,患者中对创面修复效果满意度评价为满意者16例、一般者2例,满意比达16/18;皮瓣区感觉恢复评价为S 3级者11例、S 2级者7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无挛缩,肢体关节功能未受影响。 结论: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术前应用3D-CTA可实现动脉穿支皮瓣的标准化、系统化和可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核素显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方兴未艾。分子影像可在体揭示EGFR表达状态与突变情况,可利用核素标记靶向EGFR的分子探针进行显像,其中以 11C标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为主。利用PET对EGFR表达与突变情况在体可视化,可无创筛选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及评价疗效。该文对上述探针的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总结其临床价值,为未来进一步转化和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视化经皮穿刺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与技术操作意见(2020)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影像学技术引导的可视化经皮穿刺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乳腺Marker)置入,主要用于乳腺癌病灶及腋窝转移淋巴结的精准标记定位,迄今国内外尚缺乏临床应用指南可循。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基于临床实践总结和文献复习,对乳腺Marker的临床应用指征、关键置入操作流程与评估、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期推动乳腺Marker的安全和规范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