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双牙上颌骨囊肿鼻内镜下经鼻手术的临床应用(附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颌骨含牙囊肿目前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口内入路,暴露囊肿及牙齿,在直视下切除囊肿,同期拔除囊肿内含牙。我科收治1例左侧上颌骨内巨大含牙囊肿,囊肿内含双牙,突入到上颌窦内,采取在鼻内镜下鼻道进路将囊肿突出到上颌窦的部分切除,同时在鼻内镜下拔除囊肿内双牙,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常见囊性病变的锥形束CT影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发生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的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及含牙囊肿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收治的109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锥形束CT影像,发生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周围的AB(14例)、OKC(23例)及含牙囊肿(72例)患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11~70岁。分析病变部位、病变内密度、膨隆方向、邻牙牙根吸收及阻生牙的阻生类型等。应用χ 2检验比较不同病变患者的性别差异,应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计数资料的差异,以单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有助于正确影像诊断的重要影像学特征。计算多变量模型中对诊断有影响的所有因素的相应 P值。 结果:23例OKC患者的病变中心部位未见特殊偏好,21.7%(5/23)内部可见不均匀高密度影,56.5%(13/23)颌骨不膨隆,阻生牙位方向未见特殊偏好。14例AB患者中,7例(7/14)病变中心主要位于下颌支部位;14例(14/14)病变均出现颌骨膨隆;8例(8/14)邻牙牙根吸收;6例(6/14)阻生牙呈近中阻生。72例含牙囊肿患者中,88.9%(64/72)病变中心主要局限于阻生第三磨牙牙冠周围,72.2%(52/72)颌骨不膨隆,56.9%(41/72)阻生牙呈倒置阻生。3种病变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30, P=0.026),AB及含牙囊肿男性较女性更多发,而OKC男女的发病率大致相等。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3种囊性病变的病变中心部位( P<0.001)、内部密度( P=0.001)、颌骨膨隆( P<0.001)及阻生牙阻生类型(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邻牙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3)。 结论:病变部位、病变内密度、颌骨膨隆以及阻生牙类型对准确诊断有明显作用。同时考虑病变部位和阻生牙类型,可将含牙囊肿与AB和OKC作出较准确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泪前隐窝入路上颌骨囊肿开放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探讨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后避免囊肿开窗口闭锁的改进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2020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2例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牙囊肿10例,上颌骨囊肿12例。采用改良泪前隐窝入路,延长下鼻甲前缘纵切口,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及鼻腔底壁,将囊肿开放于鼻腔,拔除囊肿内牙齿,使用黏膜瓣消除裸露骨面。所有患者术后囊肿均保持开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口腔全景片和锥形束CT多生牙发病状况及形态特点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口腔全景片和锥形束CT(CBCT)探讨多生牙患者发病状况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2017年8月—2021年7月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行口腔全景片检查的患者共35 541例,其中男14 460例、女21 081例,年龄3~97(43.3±18.6)岁;纳入其中确诊为多生牙的患者1 343例,其中男708例、女635例,年龄3~95(42.3±18.8)岁。1 343例患者中,同时行CBCT检查者64例。观察项目:(1)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20岁、20~<40岁、40~<60岁、60~<80岁、≥80岁5个年龄段,统计多生牙的总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段多生牙的发生情况;(2)比较不同性别间多生牙的类型、位置、生长方向的差异;(3)在CBCT上观察不同类型多生牙及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含牙囊肿等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不同性别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1)35 541例患者中,发现多生牙1 343例(1 667颗),发生率3.8%;其中男性发生率为4.9%(708/14 460),女性发生率为3.0%(635/21 081);男女患病比例为1.1∶1(708∶635)。1 343例1 667颗多生牙,存在1颗多生牙的患者最多为1 084例,4颗多生牙的患者最少为14例,不同性别间多生牙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3, P=0.842)。不同年龄段组不同性别间多生牙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8, P=0.002)。(2)1 667颗多生牙中,不同类型多生牙的占比由高到低男性依次为圆锥型38.0%(353/929)、磨牙型29.2%(271/929)、牙瘤样型19.5%(181/929)、切牙型13.3%(124/929),女性依次为圆锥型42.3%(312/738)、牙瘤样型27.5%(203/738)、磨牙型20.2%(149/738)、切牙型10.0%(74/738);多生牙的位置,男性、女性均最常发生于上颌,且均以上颌中切牙区占比最大[49.7%(462/929)、29.2%(216/738)];多生牙的生长方向,男性正常方向占比最大29.2%(271/929)、其次为倾斜方向24.5%(228/929),而女性以倾斜方向占比最大28.5%(210/738)、其次为正常方向26.8%(198/738)。不同性别间多生牙的类型、位置、生长方向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3)64例多生牙患者CBCT检查发现多生牙84颗,其中圆锥型44颗,CBCT显示牙冠宽度大于牙颈宽度,牙冠呈锥形;磨牙型24颗,CBCT显示有 面, 面向内凹陷,呈沟状;切牙型9颗,CBCT显示牙冠呈楔形,牙颈部最厚,向切端逐渐变薄;牙瘤样型7颗,CBCT显示许多小型牙齿状结构彼此密切适应,并由一个或多或少完整的连接囊结合在一起。CBCT显示邻牙萌出受阻4颗、邻牙牙根吸收23颗、邻牙含牙囊肿16颗,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邻牙含牙囊肿的总发生率51.2%(43/84),不同性别间多生牙邻牙萌出受阻、邻牙牙根吸收、邻牙含牙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多生牙的总发生率为3.8%,多生牙的发生率和多生牙的特点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前牙区多生牙发生率75例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下前牙区多生牙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来苏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记录下前牙区多生牙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查阅电子病例,记录下前牙区多生牙患者的口腔诊疗内容.结果:最终纳入下前牙区多生牙患者75例,下前牙区多生牙的发生率为0.99‰(75/75 465),男性(31例)少于女性(44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多生牙特征:混合牙列患者占48.00%、1颗多生牙患者占92.00%、牙根未发育完成占65.43%、多生牙未萌出占65.43%、垂直正置生长占90.12%.多生牙在形态上类似下颌切牙、尖牙或前磨牙.多生牙的存在伴发下前牙区拥挤占52.00%;伴发邻近恒牙阻生、迟萌、乳牙滞留等占12.00%.本组研究病例还伴发乳牙列多生牙、乳恒牙先天缺失、乳恒牙融合牙、其他部位多生牙、含牙囊肿.75例患者中有35例在我院接受下前牙区多生牙拔除和/或正畸治疗.结论:下前牙区多生牙临床上虽不多见,但会影响美观和口腔功能,应引起口腔医师重视,常需要行多学科联合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颊黏膜颗粒细胞型成釉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6
成釉细胞瘤是口腔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来源于牙源性上皮,也可来自含牙囊肿和牙源性角化囊肿的衬里上皮及口腔黏膜上皮基底细胞. 根据临床病理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骨外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单囊型成釉细胞瘤. 其中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又可分为 6 类变异型: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颗粒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角化成釉细胞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自然开窗的儿童替牙期含牙囊肿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含牙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肿,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牙冠与缩余釉上皮之间囊液的积聚.含牙囊肿多见于青少年时期,男性多于女性,尤其好发于混合牙列,最常累及下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近年来,一些治疗儿童颌骨囊肿的传统方法如囊肿刮除术等已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比如开放填塞术、负压吸引术、开窗减压术等,辅以塞治器、袋形术、术后正畸治疗等方法.但自然开窗的病例甚少报道.本文报告1例自然开窗的儿童替牙期含牙囊肿,为青少年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超声造影在下颌骨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对下颌骨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 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下颌骨良性病损的患者,回顾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损的位置、大小、边界及内部回声的特征、血流分布情况、造影增强信号强度等,结合CBCT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理证实牙源性角化囊性瘤7例、成釉细胞瘤6例、颌骨囊肿4例、骨化纤维瘤2例、牙源性黏液瘤1例、脉管畸形1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超声造影均能以无回声至低回声对上述病变进行显示,造影结果证实所有含有实性成分的病灶内均有明显在增强.相比于CBCT,超声造影依赖回声均匀度、血流信号及造影后增强信号可对部分的囊实性病变作出判断.结论 与CBCT相比,超声造影检查除了能够清晰显示颌骨内病灶边界外还能够显示病灶内软组织内容物和血流情况,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根尖周囊肿537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根尖周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537例根尖周囊肿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组织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37例根尖周囊肿男性282例,女性255例;发病年龄7~81岁,发生于乳牙者仅2例,上颌前牙受累最多.根尖周囊肿皆内衬复层鳞状上皮,有炎细胞浸润;部分病灶可见出血、钙化、泡沫细胞、牙源性上皮、Rushton小体、胆固醇裂隙以及含铁血黄素等.结论 根尖周囊肿乳牙少见,上颌前牙区为好发部位.炎细胞浸润、胆固醇结晶、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等炎症表现是根尖周囊肿的重要组织学表现,钙化、牙源性上皮团和Rushton小体等是与其余牙源性囊肿、发育性囊肿的鉴别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鼻旁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24岁,因"右侧鼻旁肿块切除后复发并渐进性增大2个月"于2013年6月12日入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患者3个月前曾于我院因"发现右侧鼻旁隆起1个月"拟诊为"鼻前庭囊肿",并经口腔行"囊肿切除",术中见一囊性肿物,内含暗红色液体,囊壁较厚,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诊断为"鼻前庭囊肿伴囊壁上皮不典型增生".术后1个月肿块再发,巨增长迅速,伴胀痛,无鼻塞、鼻衄、溢泪、牙痛、头面部麻木疼痛等.体格检查:右侧鼻前庭、鼻翼附着处及梨状孔外侧部隆起,范围约20 mm×15 mm,界限不清,质地较软,无波动感,轻度触痛,皮肤及口腔黏膜无破溃.CT检查示右侧鼻翼旁皮下软组织内一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24 mm×18 mm×15 mm,与周围软组织界限不清,上颌窦前壁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平扫CT值约40 Hu,增强后CT值约90 Hu,门脉期有延迟强化(图1).入院诊断:右鼻旁肿物,恶性可能大.于2013年6月1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鼻旁肿块扩大切除术,沿同侧鼻唇沟、肿块隆起最明显处皮肤做梭形切口,继而沿肿块周边5~10 mm逐层分离至上颌窦前壁,内侧通及鼻腔,完整切除肿块.创面电凝止血,分层拉拢缝合,鼻腔填塞医用高膨胀海绵,鼻面部加压包扎.大体观察肿块无明显包膜,质地较脆,剖面似鱼肉样、灰红色.快速冰冻切片提示小圆细胞的恶性肿瘤,不能定性,切缘阴性.结合两次手术标本切片,常规HE染色示肿瘤由均一增生的小圆细胞构成,紧密排列呈小叶状,瘤组织间有不规则的纤维性间隔,富含血管,可见出血区.胞质稀少、淡染、嗜碱性,部分透亮呈空泡状.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深染畸形,核膜明显,核仁清楚(图2).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呈CD99、Syn、Vimentin阳性表达,CD56、CgA、LCA、CK(H)、CK(L)、CK(pan)、EMA、HMB-45、Melan-A、S-100、Desmin、Actin阴性表达(图3).病理诊断为鼻旁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013年7—11月间予患者瘤床放疗(DT56Gy)、VAC化疗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 3个周期,化疗造成严重肝损害而予以保肝治疗.2015年1月CT检查发现颅内及双肺多发转移,随后短期内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