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性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性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17例老年性聋患者(耳聋组)及同期97例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测定,计算其MoCA总分,并收集电测听检查听力损失值,分析老年性聋患者听力损失程度与MoCA的相关性。结果:耳聋组患者MoCA总得分(21.6±5.8)分,低于对照组(26.8±1.5)分( P<0.01);耳聋组患者与对照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4.1±0.9)分比(4.8±0.5)分、命名(2.2±1.0)分比(3.0±0.0)分、注意(5.2±1.7)分比(5.9±0.5)分、语言(2.0±0.9)分比(3.0±0.2)分、抽象(1.6±0.5)分比(1.9±0.3)分、延迟回忆(1.8±0.7)分比(2.2±0.4)分、定向(4.4±1.2)分比(5.8±0.4)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老年性聋患者听力丧失程度与MoCA总分及其各分项目呈负相关(均 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听力损失程度、耳聋病程及是否佩带助听器对老年性聋患者认知功能MoCA总分有影响(均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 t=6.596, P<0.05)、佩戴助听设备( t=2.182, P<0.01)与老年性聋患者认知功能MoCA总得分呈正相关;年龄( t=-5.048)、教育程度( t=-2.691)、听力损失程度( t=-7.626)及耳聋病程( t=-6.11)与老年性聋患者认知功能MoCA总得分呈负相关(均 P<0.05)。 结论:老年性聋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耳聋病程、听力丧失程度和是否佩戴助听器影响老年性聋患者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耳血迷路屏障变化与特发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迷路屏障破坏的特发性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单侧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内耳3D-FLAIR MRI平扫和强化扫描结果分为内耳正常组和内耳异常组,内耳异常组进一步分为单纯血迷路屏障破坏(blood-labyrinth barrier breakdown,BLB-B)组和BLB-B伴渗出组,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性别、年龄、侧别、基础疾病、头晕/眩晕、前庭功能、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和疗效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共收集资料完整的特发性突聋患者150例,其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46.2±14.6)岁;内耳正常组67例,内耳异常组83例(BLB-B组13例,BLB-B伴渗出组70例)。内耳正常组和异常组间比较: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HIT)和前庭自旋转试验(VAT)]异常率、疗效分布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内耳正常组、BLB-B组、BLB-B伴渗出组三组间比较,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试验、肌源性前庭诱发电位(VEMP)、HIT、VAT]异常率、疗效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BLB-B组与正常组间,前庭功能(冷热试验、VEMP、HIT、VAT)异常率和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BLB-B伴渗出组与正常组间,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实验、HIT、VAT)异常率、疗效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BLB-B组与BLB-B伴渗出组间,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内耳3D-FLAIR MRI增强扫描显示血迷路屏障破坏的突发性聋患者,耳蜗和前庭功能受损重,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个鳃耳(肾)综合征家系的致病突变和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筛查5个鳃耳(肾)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探讨其表型特征和临床诊疗情况。方法:招募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经临床诊断为鳃耳(肾)综合征的5个家系,收集家族史和病史信息,绘制家系图。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听力学、颞骨影像学及肾脏学检查。获取外周血提取DNA,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鳃耳(肾)综合征分子病因。对确诊患者建议并实施相应临床干预。结果:5个家系共8人被诊断为鳃耳(肾)综合征。8例患者均存在听力损失、耳前瘘管和不同程度耳畸形,4例患有鳃裂瘘管或囊肿。除2例未明确肾脏表型,余6例经肾脏B超或CT检查未发现肾脏异常。基因检测确定4个致病或可能致病的 EYA1基因变异(NM_000503.6:c.1715G>T;c.1140+1G>A;c.639G>C;c.1475+1G>C),其中c.1715G>T变异为首次报道。3例患者行听骨链重建术后,听力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而获得满意的听力康复效果。 结论: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辅助鳃耳(肾)综合征的诊断和遗传咨询。听力损失、耳前瘘管、耳畸形和鳃裂瘘管或囊肿是本研究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常见表型。鼓室探查听骨链重建对改善鳃耳(肾)综合征患者听力损失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可以帮助其实现听力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耳蜗和前庭功能特点及预后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耳蜗及前庭功能变化特点,探讨内耳出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极重度突聋患者92例,其中男47例、女45例,年龄20~78岁,平均(39.3±6.1)岁。根据内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将其分成内耳出血组和非内耳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前庭功能检查及听力学检查随访结果。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92例患者中,内耳出血组32例(34.8%,32/92),其眩晕发生率为100%(32/32),眩晕与听力下降同时出现的比率为78.1%(24/32),患侧半规管功能、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和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异常率均为100%(32/3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生率为37.5%(12/32),失平衡发生率为25.0%(8/32);治疗后14 d听力改善有效率为28.1%(9/32),治疗后30 d听力变化稳定。非内耳出血组60例(65.2%,60/92),眩晕发生率为58.3%(35/60),眩晕与听力下降同时出现的比率为60%(21/35),患侧半规管功能、c-VEMP、o-VEMP的异常率分别为71.6%(43/60)、78.3%(47/60)和66.7%(40/60),BPPV发生率为16.7%(10/60),失平衡发生率为8.3%(5/60);治疗后14 d有效率为58.3%(35/60),治疗后90 d听力变化稳定。两组患者在眩晕发生率、眩晕与听力下降同时出现的比率,患侧半规管功能、c-VEMP及o-VEMP异常率、BPPV发生率、失平衡发生率,治疗后14 d有效率、治疗后14 d、30 d、90 d、180 d平均听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内耳出血所致极重度突聋患者与非内耳出血极重度突聋患者相比,前庭和耳蜗功能损伤重,恢复效果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平坦型突发性聋再分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可否依据听力曲线类型对突发性聋(突聋)中的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型,明确不同听力曲线类型与突聋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2015年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将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全国33家医院收治的1 024例(其中男492例,女53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2岁)单侧突聋患者分为低频、高频、平坦及全聋型突聋4型;将其中402例平坦型突聋患者依据听力曲线类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平坦一致型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平坦上升型与低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下降型与高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一致型与全聋型突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影响平坦型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方差分析、 χ2检验、 t检验及 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平坦上升、平坦下降、平坦一致型突聋3组的痊愈率分别为70.7%、17.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984, P<0.001);而年龄、性别、发病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平坦型突聋痊愈的影响因素为:是否伴有头晕[ OR=0.459,95%可信区间( CI):0.271~0.777]、听力曲线类型( OR=0.721,95% CI:0.530~0.981)和发病至就诊天数( OR=0.903,95% CI:0.835~0.978), P值均<0.05。平坦上升型与低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下降型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的痊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平坦一致型与全聋型突聋的平均纯音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为(69.1±18.9)dB HL和(101.7±17.7)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890, P<0.001),痊愈率分别为34.0%和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012, P<0.001)。 结论:可对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平坦一致型。其中平坦上升型痊愈率与低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好;平坦下降型痊愈率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差;平坦一致型痊愈率高于全聋型突聋,PTA在平坦一致型和全聋型突聋的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rt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Art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Art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岁5个月。自幼听力丧失,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曾在1岁3个月发生肺炎时出现呼吸衰竭。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基因测序提示PRPS1基因c.421C>T(p.P141S)半合子错义突变,确诊Arts综合征。康复治疗后运动发育改善。检索到英文文献4篇共14例Arts综合征患者,包含4种基因型,均为错义突变,主要表现与本患儿相似。结论:Arts综合征是由PRPS1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型复杂,本研究发现的新发错义突变c.421C>T扩大了PRPS1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OTOA基因变异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的表型-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 OTOA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聋患者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二代测序诊断为 OTOA基因变异致聋的6个家系进行病史、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在家系内对发现的序列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发现的拷贝数变异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验证。 结果:6个散发耳聋家系的先证者均表现为低频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高频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1例为语前聋,5例为语后聋。6例先证者中1例携带 OTOA基因纯合变异,5例携带 OTO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共鉴定了 OTOA基因9个致病性变异(分别是6个拷贝数变异、2个缺失变异和1个错义变异)和2个临床意义未明的错义变异;5个单核苷酸变异中有3个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c.1265G>T(p.Gly422Val)、c.1534delG(p.Ala513Leufs*11)及c.3292C>T(p.Gln1098fs*)]。 结论:OTOA基因变异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本组病例中临床表型主要为语后发生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少数表现为语前先天性聋;其致病变异主要以拷贝数变异为主,其次为缺失变异和错义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通量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在前庭水管扩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通量基因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在前庭水管扩大(EV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双重连接和多重荧光PCR的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HLPA)分析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46例非综合征型EVA患者行3个EVA相关基因(SLC26A4、FOXI1和KCNJ10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检测,用GeneMapper v4.1进行数据分析。对照组为100名听力正常,无其他遗传疾病的健康志愿者。结果:共检测46例EVA患者,男32例,女14例,年龄1~26岁。在4例EVA患者中检测到SLC26A4基因1~3号外显子缺失(4/46,8.7%),该CNV在健康人群DGV(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以及文献中未见报道,且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检出。未检测到FOXI1和KCNJ10基因的拷贝数变异。结论:本研究应用HLPA技术以EVA的已知基因为靶向区域进行CNV检测,是对耳聋基因点突变检测的补充,有助于实现EVA的精准基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模态引导神经内镜切除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罕见,起源于内听道Scarpa神经节周围的血管丛,易侵犯神经引起相应症状。2021年1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以同侧听力丧失为临床表现的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于多模态引导神经内镜下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复查影像学显示病变全切除,无面瘫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SSR联合ABR在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听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SSR)联合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BR)在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听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5)与观察组( n=45)。对照组采用ABR检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ASSR检测。比较两组患儿听力损伤情况,观察组不同听力受损程度患儿的ABR与ASSR阈值及2 kHz、4 kHz载波频率时ABR与ASSR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听力损伤总异常率为68.89%(31/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44%(20/45)(χ 2=5.48, P=0.019)。在0.5 kHz的载波频率时,观察组中、重度听力受损患儿的ASSR阈值分别为(63.11±6.82)dB nHL、(84.65±5.31)dB nHL,均显著高于ABR阈值的(56.12±4.63)dB nHL、(76.87±5.15)dB nHL( t=2.94、2.78,均 P < 0.05)。观察组不同听力受损程度患儿2 kHz、4 kHz载波频率时ABR与ASSR均呈正相关( r=0.896、0.901,均 P < 0.05)。 结论:ABR联合ASSR的测试方法对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儿听力损伤程度的判断更为准确,可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