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巷道环境瓦斯爆炸对大鼠急性冲击性肺损伤呼吸功能时相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瓦斯爆炸对真实巷道环境下大鼠急性冲击性肺损伤和呼吸功能指标时相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4月,用大型煤矿瓦斯爆炸试验巷道和爆炸测试系统模拟真实瓦斯爆炸巷道环境,固定笼具,设置爆炸参数。将72只SPF级SD大鼠按体重以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近距离组(160 m)和远距离组(240 m),各组内又分别设有创组(24 h组和48 h组,8只/组,6组共48只)和无创组(8只/组,3组共24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置于不同距离点笼具内,将大鼠按照能使肺部受力的姿势摆放,实施瓦斯爆炸试验。无创组大鼠于爆炸后2、24、48、72和168 h用肺功能仪监测其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7 d后麻醉处死;有创组大鼠分别于24、48和168 h后麻醉处死。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肺组织湿/干重比值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瓦斯爆炸2 h后近距离和远距离组大鼠呼吸频率(f)、每分钟通气量(MV)、最大吸气流速(PIF)、最大呼气流速(PEF)和潮气量达到50%时呼气流速(EF50)降低,呼吸间歇(PAU)、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和放松时间(Tr)增加( P<0.05);48 h后远距离组大鼠潮气量(TV)、气道缩窄指数(Penh)、PAU、P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2 h后远距离组大鼠MV低于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比较,168 h后近距离和远距离组大鼠Penh、PAU、Ti明显降低( P<0.05)。不同距离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不同距离组大鼠肺组织大体及HE染色观察均显示,瓦斯爆炸引起肺水肿,肺毛细血管明显充血,大量炎性细胞、红细胞浸润。 结论:真实巷道环境下瓦斯爆炸能够导致大鼠呼吸功能时相改变以及肺组织损伤,瓦斯爆炸致大鼠急性冲击性肺损伤模型初步建立成功,为进一步探索急性冲击性肺损伤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致过敏性休克和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34岁女性患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接受含艾司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的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治疗前患者体检结果除 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外,其他检查项目均正常。用药第6天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停药后恢复正常。3 d后患者再次服用呋喃唑酮约20 min后出现眩晕、黑朦、呕吐、手足抽搐伴寒颤、意识不清、高热、肌肉酸痛、乏力、全身皮肤充血伴皮疹,血压76/34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6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6 U/L,考虑为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损伤。考虑过敏性休克与呋喃唑酮有关,肝损伤可能与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呋喃唑酮有关。立即予升压、降温、抗过敏、保肝等对症治疗。10 d后,患者上述症状完全消失,体温36.3 ℃,血压126/75 mmHg,ALT 59 U/L、AST 38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海拔对学龄期儿童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高海拔对学龄期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当地对生活在海拔3 000 m(合作市)、1 500 m(兰州市)和海平面(北京市)地区的6~12周岁323例、356例和305例健康学龄期儿童进行现况研究,进行肺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FEV 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的检查,对同年龄段同性别组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对于不同海拔高度生活的男童,FVC在6~12岁各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FEV 1在除7岁以外的6~12岁各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FEV 1/FVC在11岁和12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PEF在8~12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MVV在7岁、11岁和12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于不同海拔高度生活的女童,FVC、FEV 1在6~12岁各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FEV 1/FVC在6岁和12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PEF在8岁、9岁、11岁和12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MVV在6岁、7岁和12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高海拔对学龄期儿童肺功能有影响,且可能有时间累积效应,高海拔地区儿童肺功能解读不能完全以海平面地区为标准。较高的3 000 m海拔,降低单次肺通气量和肺储备量,较高的海拔与肺功能的下降可能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适度的1 500 m海拔,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可能提高肺通气量和肺储备量,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可能反而降低通气量。高海拔可能降低学龄期儿童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中高海拔影响最小的FEV 1/FVC,可能较其他指标可信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探讨一种有创机械通气中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估测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一种有创机械通气中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简便测算方法。方法:2020年9月东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1例60岁男性患者,因颅脑、胸部外伤出现呼吸衰竭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出现呼气不完全现象。以该患者的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该患者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以呼气开始时刻作为T 0,以吸气动作启动(出现吸气力量)前时刻作为T 1,以吸气驱动使呼气流量变为0时刻(吸气力量持续)作为T 2;以T 1时刻作为开始点,按照T 1前段患者自然呼气曲线的形态演变趋势进行后续描记,直至呼气流量为0,此时为T 3。根据时相,以呼气转吸气时刻(T 1)的肺泡内压作为PEEPi 1;以呼气流量降至0时刻(T 2),并假设取消吸气努力时的假想肺泡内压作为PEEPi 2;T 3时刻的肺泡内压等于呼吸机设定的呼气末正压(PEEP)。设T 0至T 1的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 1,T 0至T 2的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 2,T 0至T 3的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 3。给予患者镇静后,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选择约1/3的潮气量,应用吸气暂停法测量患者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值。根据顺应性计算公式"C=ΔV/ΔP"(ΔV为某一时间段肺泡容积的变化,ΔP为同一时间段肺泡内压的变化)计算PEEPi 1和PEEPi 2。该估测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0 1 0391736.1)。 结果:① PEEPi 1:根据公式"C=ΔV/ΔP",从T 1至T 3的呼气容积变化幅度为"S 3-S 1",肺泡内压下降幅度为"PEEPi 1-PEEP",所以,C=(S 3-S 1)/(PEEPi 1-PEEP),即PEEPi 1=PEEP+(S 3-S 1)/C。② PEEPi 2:根据公式"C=ΔV/ΔP",从T 2至T 3的呼气容积变化幅度为"S 3-S 2",肺泡内压下降幅度为"PEEPi 2-PEEP",所以,C=(S 3-S 2)/(PEEPi 2-PEEP),即PEEPi 2=PEEP+(S 3-S 2)/C。 结论:对于呼气不完全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理论上可以通过呼气流量-时间曲线延伸法来实时估测动态PEEP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组织化学及 14C尿素呼气试验法联合检测新疆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 14C尿素呼气试验( 14C-UBT)法和胃镜病理活检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差异,同时统计新疆地区Hp感染率并分析相关因素。 方法:纳入行IHC和 14C-UBT法检测Hp感染患者共5 747例;筛选其中“同时”(两种检测间隔<1周,取材包含胃窦)行IHC检测及 14C-UBT检测的病例共3 944例,精确比较胃镜病理组织IHC染色及 14C-UBT差异;联合两种方法统计5 747例患者Hp感染总体阳性率,统计学分析与常见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同时行 14C-UBT及IHC检测病例中 14C-UBT检测灵敏度为94.9%,IHC检测灵敏度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联合两种检测方法统计,5 747例患者Hp感染总阳性率48.6%。不同性别、年龄组、民族及地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性别、年龄完全匹配的汉/维病例(555对)阳性率分别为41.4%及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14C-UBT法灵敏度显著高于IHC法,但也存在漏诊,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Hp感染检出率。新疆Hp总感染率高于既往报道,民族差异是最主要因素,防控重点为维吾尔族群众尤其是年轻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区中老年人静坐行为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社区≥40岁中老年人静坐行为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下降的关联。 方法:基于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对其中部分≥40岁人群开展肺功能检查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研究人群及不同性别、年龄亚组的静坐行为特征及其与FEV 1下降的关联。 结果:3 121名≥40岁研究对象中,FEV 1下降占14.8%,男性高于女性。完全静坐行为者占24.8%,每日静坐时间及完全静坐行为占比性别及年龄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60岁女性中,完全静坐行为组与FEV 1下降的关联是非完全静坐行为组的2.04(95% CI:1.11~3.72)倍。在<60岁的男性中,FEV 1下降与每日静坐时间增加呈正相关( OR=1.16,95% CI:1.04~1.29);静坐时间>5 h/d组与FEV 1下降的关联强度是≤5 h/d组的3.02(95% CI:1.28~7.16)倍。上述关联在敏感性分析中仍然存在。 结论:<60岁人群FEV 1下降与静坐行为相关,在女性中与完全静坐行为,即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的缺失相关;而在男性中与每日静坐时间的增加有关,且独立于体力活动。建议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增加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以减少每日静坐时间,避免完全静坐行为进而提高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呼吸功能、促胃动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呼吸功能、促胃动素(MOL)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重庆市丰都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120例,其中60例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对照组),60例患者行TEP(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不同时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呼吸功能指标、胃泌素(GAS)、MOL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66.36 ± 10.05)min比(53.69 ± 8.59)min],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4.09 ± 0.59) d比(5.15 ± 1.06) d],术后1、3、7 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49 ± 1.26)分比(5.46 ± 1.48)分、(3.65 ± 0.58)分比(4.52 ± 0.95)分、(2.42 ± 0.41)分比(3.54 ± 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建立气腹10、30、90 min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气道压力(Paw)高于对照组[(40.66 ± 4.52)mmHg(1 mmHg = 0.133 kPa)比(37.48 ± 5.26)mmHg、(19.88 ± 1.63)cmH 2O(1 cmH 2O = 0.098 kPa)比(16.59 ± 2.15) cmH 2O;(44.65 ± 4.18) mmHg比(41.58 ± 4.58)mmHg、(20.49 ± 1.65)cmH 2O比(16.95 ± 2.84) cmH 2O;(50.16 ± 3.54) mmHg比(45.59 ± 4.65)mmHg、(21.69 ± 1.78)cmH 2O比(17.49 ± 2.15)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3 d MOL、GAS水平高于对照组[(396.54 ± 13.58) ng/L比(332.52 ± 16.95) ng/L、(118.95 ± 8.95) ng/L比(102.58 ± 10.6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EP和TAPP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均有一定治疗效果,TEP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疼痛程度更轻,对肠胃功能影响较小,但会对呼吸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ounier-Kuhn综合征致气管插管漏气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例1 女性,年龄74岁,身高155 cm,体质量39.5 kg,诊断为"左唇部汗腺恶性肿瘤",拟经鼻气管插管下行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平素体健。术前胸片显示双肺上叶多发实性结节,肺纹理增厚,肺大泡。其余术前检查未见异常。入室BP 154/64 mmHg(1 mmHg=0.133 kPa),HR 98次/min,RR 12次/min,SpO 2 100%。麻醉前检查麻醉机及气管导管气密性无异常。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依托咪酯15 mg、舒芬太尼20 μg、顺阿曲库铵8 mg。可视喉镜辅助下顺利经鼻置入6.5号加强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后连接呼吸回路,发现麻醉机风箱不能完全复位,胸部听诊无呼吸音,监护仪未显示呼气末CO 2波形,可闻及明显漏气声音。重置可视喉镜明确气管导管于气道内,检查套囊无破损。考虑气管导管型号相对较小所致,更换为7.0号加强气管导管,但漏气情况无改善。改为手动通气,增加通气量,可见胸部起伏,双肺呼吸音稍弱,血氧饱和度可,监护仪显示少量不规则呼气末CO 2波形。遂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壁形状不规则,气管导管位于主气道,气管导管尖端靠近气管隆突。主气管明显扩张,仅声门下位置尚存非扩张段,直视下将气管导管退出2 cm,套囊位置刚好位于声门下,套囊压力为20 cmH 2O(1 cmH 2O=0.098 kPa),漏气现象纠正。请呼吸科会诊,多层螺旋CT胸肺部平扫显示,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明显扩张(见图1)。主气管最大横径33.45 mm,矢状径37.72 mm,考虑Mounier-Kuhn综合征。手术顺利开展,手术结束后30 min顺利气管拔管,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气管拔管后安返病房。术后24和48 h随访时,患者无不适主诉,于术后第4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时间暂停呼吸对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时肺萎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暂停呼吸对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时肺萎陷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肺病损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 1)>80%预测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C组(行常规OLV模式,在切开皮肤时行OLV)、D 1组(在切开皮肤时断开双肺通气60 s后行OLV)、D 2组(在切开胸膜时断开双肺通气60 s后行OLV),每组20例。记录胸膜打开即刻(T 0)、胸膜打开5 min(T 1)、胸膜打开10 min(T 2)和胸膜打开20 min(T 3)时的肺萎陷质量评级,记录完全肺萎陷时间、外科医师总体满意度、打开胸膜所需时间、OLV前双肺吸纯氧时间、OLV时间、手术时间、低氧血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OLV期间,D 1组、D 2组完全肺萎陷时间较C组缩短( P<0.05),外科医师总体满意度较C组提高( P<0.05);D 2组完全肺萎陷时间较D 1组缩短( P<0.05),外科医师总体满意度较D 1组提高( P<0.05)。3组患者术中均没有出现低氧血症或其他并发症;3组患者打开胸膜所需时间、OLV前双肺吸纯氧时间、手术时间、OLV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D 2组T 0时肺萎陷质量评级极差、差的比例降低,评级良的比例增加( P<0.05);T 1、T 2时评级差的比例降低,评级良的比例增加( P<0.05);T 3时评级良的比例降低,评级优的比例增加( P<0.05)。与D 1组比较:D 2组T 0时肺萎陷质量评级极差、差的比例降低,评级良的比例增加( P<0.05);T 1时评级差的比例降低,评级良的比例增加( 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呼吸暂停法改善了VATS患者OLV时非通气侧的肺萎陷,此方法在切开胸膜时使用肺萎陷时间更短、外科医师总体满意度更高、OLV早期肺萎陷质量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aCO2 - ETCO2差值辅助诊断骨科手术患者早期肺栓塞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VTE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围手术期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可从无症状到突然猝死,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栓塞的部位、程度以及对氧合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典型表现为突发性的呼吸困难、烦躁、胸痛和晕厥等。全身麻醉患者因处于深度镇静状态,典型症状常被掩盖,需依赖麻醉医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机械通气参数进行密切观察,尤其对于高危患者。作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术中发生的PTE并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至关重要。现报告一例通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ETCO2)差值早期辅助诊断骨科手术患者发生肺栓塞,并实现成功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