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LVPA)是在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后,由粘连增厚的脏、壁层心包包裹破出的血流而形成。该文报道了1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1年余,因左心室前侧壁破裂形成的LVPA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对LVP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并夹层致巨大右心房肿物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32岁男性患者,反复发作心悸5天,加重1天。入院后急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反应。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扩大并右心房内占位性病变。胸腹部CT平扫示右心房占位。心脏增强CT检查示右心房内占位,心包少许积液。2021年9月行右心房肿物切除+左心房重建+房间隔重建+右心房重建+上腔静脉重建+左心耳结扎+心脏表面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发现右心房巨大肿物为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巨大血凝块,右心房壁受压菲薄,单纯心房肿物剥除极易导致术后心脏破裂,故将肿物与致密粘连的右心房壁大部分予以切除,保留窦房结处及部分心房组织,用牛心包重建右心房、房间隔、左心房壁及上腔静脉,安装临时起搏器。患者术后入ICU观察1天后转入普通病房,顺利出院。以房颤作为首发症状并表现为右心房肿物的冠状动脉夹层极为罕见,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介入治疗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是心脏手术或创伤后罕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该文报道 1例心脏刀刺伤修补术后迟发左心室巨大假性室壁瘤,临床首发表现为咯血,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该文结合文献分析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介入治疗入路及封堵装置的选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25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254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3例,女性71例,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64.6岁。根据患者室壁瘤的大小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73例接受线性缝合(线性缝合组),181例接受心室内补片成形(补片成形组)。记录术前,术后2周、3个月、1年和5年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大小和容积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2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67±22)min(范围:33~152 min),体外循环时间(92±32)min(范围:44~196 min)。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9/254),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均缓解。术后5年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Ⅲ~Ⅳ级患者比例由术前的96.1%(244/254)降至9.9%(16/161)。线性缝合组和补片成形组术后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91%、77%和96%、9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62)。线性缝合组射血分数由术前的(39±10)%(范围:22%~50%)升至术后1年的(46±6)%(范围:39%~54%),补片成形组由术前的(38±13)%(范围:26%~51%)升至术后1年的(50±6)%(范围:39%~55%)。 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术后效果满意,根据室壁瘤的大小与范围选择线性缝合或心内补片心室成形,均可取得较满意的近远期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伴心尖室壁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该文报道1例因心悸胸闷就诊、以室性心动过速为首诊时主要表现的老年女性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心电图胸导联示ST段抬高,T波倒置,伴反复加速室性自主心律发作;血肌钙蛋白I升高。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左心室造影类似Takotsubo综合征表现。后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为左心室中部肥厚型心肌病伴心尖室壁瘤,左心室压力测量排除左心室中部梗阻及主动脉瓣下梗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诱发的重症心肌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44岁女性患者,因梭形细胞肉瘤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50d左右出现心悸、胸痛症状入院,心电图检查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复律后心电图检查提示前壁、下壁异常Q波及ST段抬高,心肌损伤标志物持续升高,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肌炎、视乳头水肿,结合心脏彩超检查,临床诊断PD-1单抗相关心肌炎,予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及硫唑嘌呤治疗后临床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氧氯普胺致死嗜铬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35岁,主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4h"于2022-11-12 08:36至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于4 h出现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液,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体格检查:血压190/10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59次/min,指氧饱和度98%,呼吸23次/min,肺部听诊呼吸音粗,啰音听诊不明显,心脏各瓣膜区杂音未及,腹部无压痛反跳痛。急诊内科医生开具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淀粉酶、凝血功能、D二聚体、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肝胆胰腺B超检查。遗憾的是该患者未遵照医生的建议完善上述检查,并且未将上述情况告知医生,强烈要求医生予药物治疗改善腹痛、呕吐症状。所以医生开具了药物"甲氧氯普胺10 mg肌肉注射即用,间苯三酚注射液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即用"。11:13患者家属再次来到急诊内科诊室并告知医生患者腹痛症状未缓解。医生此时发现该患者未完成此前开具的所有血化验及超声检查,立即陪同患者至急诊化验室抽取血化验标本。11:50该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症状,随即送入抢救室。心电监护提示心动过速,心率162次/min,血压86/62 mmHg(1 mmHg=0.133 kPa),指氧饱和度92%,呼吸14次/min,立即查心电图,结果示:Ⅱ、Ⅲ、AVF、V 1~V 5 ST段广泛抬高。并加测床旁快速B型钠尿肽测定。12:10血化验结果全部取出,其异常的结果有:白细胞计数22.9×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95.2 %,血红蛋白180.0 g/L,超敏C反应蛋白22.3 mg/L,肌酐209 μmol/L,镁1.80 mmol/L,D二聚体19.60 mg/L,BNP 1 256.1 pg/mL,肌钙蛋白I 11.43 pg/mL,肌红蛋白>1 200 ng/mL。12:15心电监护提示患者心率151次/min,血压86/62 mmHg,指氧饱和度92%,呼吸14次/min,同时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室间隔及室壁活动弥漫性减弱,心律失常,三尖瓣、二尖瓣、肺动脉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不全。12:40患者突发肢体抽搐、双眼向上凝视、叹息样呼吸,心电监护示心律进行性下降至50次/min,查体颈动脉搏动未触及,意识丧失,立即行心肺复苏,呼吸球囊辅助通气,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并予药物"肾上腺素1 mg每3分钟静推(共20支)"。令人遗憾的是经过积极的抢救,该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心率及呼吸,于14:00宣布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产儿房间隔膨出瘤并发心房扑动同步电复律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房间隔膨出瘤并发心房扑动早产儿的诊断及治疗过程。患儿男,胎龄35周 +2,因"心动过速、气促、呻吟15 min"入院。患儿母亲胎心监护提示胎动过速,胎心率230~240次/min,急诊剖宫产分娩。患儿入院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心房率440次/min,心室率220次/min,呈2∶1传导;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膨出瘤、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用去乙酰毛花苷、胺碘酮24 h,未恢复窦性心律,后用同步电复律电能为4 J(1.8 J/kg),患儿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2019年12月18日(纠正胎龄41周 +4),患儿心房扑动未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性并发症,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破裂、乳头肌断裂和假性室壁瘤,其中心室游离壁破裂最为常见也最凶险。随着再灌注治疗和辅助药物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逐渐下降。然而,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破裂的死亡率仍然极高。目前,心脏破裂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仍极为匮乏,临床上针对心脏破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也十分有限。心脏破裂已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本文将依据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从流行病学、分型、危险因素及临床决策等方面对心脏破裂的诊疗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诊治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压力-应变环评估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左室压力-应变环(pressure-strain loop,PSL)定量评估轻链型淀粉样变性(light-chain amyloidosis,AL)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确诊的AL患者46例,根据舒张末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是否>12 mm分为2组:①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12 mm,定义为AL伴心脏受累(cardiac amyloidosis,CA)组,21例;②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12 mm,定义为AL未累及心脏(non cardiac amyloidosis,NCA)组,25例。同期选取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于左室心尖两腔、三腔、四腔心切面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动态图像,并导入Echo PAC 203图像工作站描记分析,输入血压,得出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SD)、整体心肌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和整体做功效率(GWE),比较各组间GLS、PSD及心肌做功各参数(GWI、GCW、GWW、GWE)的差异,并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及NCA组比较,CA组IVST、LVPWT、LVMI、LAD及E/e′增大,LVEF减低(均 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NCA组GLS、GWI及GCW减低(均 P<0.05),两组间GWE、PSD及GW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NCA组比较,CA组GLS、GWI、GCW及GWE明显减低,PSD、GWW明显增加(均 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GLS与GWI、GCW及GWE呈正相关( r=0.654、0.695、0.788,均 P<0.001),与GWW、PSD呈负相关( r=-0.710、-0.625,均 P<0.001)。PSD与GWI、GCW及GWE呈负相关( r=-0.754、-0.653、-0.702, P<0.001),与GWW呈正相关( r=0.676,均 P<0.001)。 结论:PSL可定量评价AL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心肌做功参数有助于AL患者病程中心脏受累程度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