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组织炎症标志物和组织重塑因子的慢性鼻窦炎内型分型地域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华南地区慢性鼻窦炎(CRS)内型分型模型,并与其他地区内型特征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81例CRS患者的临床和随访信息(包括人口学资料、术前症状评分、鼻内镜资料、鼻窦影像学评分、血清学特征等19项临床数据),其中男性123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0岁,并收集患者黏膜组织匀浆的52项生物标志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重塑因子等)检测数据。对训练集的生物标志物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对所得到的各内型分型的炎症特征、术后短期与长期控制情况、气道合并症发病率等结局变量进行分析。通过R软件(版本4.2.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将181例CRS患者划分为4个分型。分型1(101例,55.80%)为局部低炎症水平型,分型2(23例,12.71%)为中性粒细胞性炎症为主的混合型炎症伴显著组织重塑型,分型3(11例,6.08%)为Ⅱ型炎症为主不伴显著组织重塑型,分型4(46例,25.41%)为Ⅱ型炎症为主伴显著组织重塑型。相较其他3型,分型4的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共病率高,症状更重,嗅觉减退更明显,CT与内镜评分结果提示鼻腔鼻窦整体炎症更广泛,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总数和比例显著升高,且术后1年的未控制率最高。相较其他地域,华南地区的CRS内型分型表现为局部低炎症型模式为主、Ⅱ型炎症型模式处于中等水平、中性粒细胞型炎症较少的特点。结论:华南地区CRS主要表现为局部低炎症型和Ⅱ型炎症伴显著组织重塑的内型特征,后者整体临床症状较严重,且术后控制情况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嗅觉心理物理测试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嗅觉是人体的基本感觉之一,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嗅觉功能障碍与食欲、学习、情绪和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较成人而言,儿童群体的嗅觉功能障碍易被忽视,相关研究较缺乏。儿童通常不能主动或准确描述症状,因此加强对儿童嗅觉功能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儿童嗅觉心理物理测试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儿童嗅觉功能测试方法的选择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社会性昆虫社会身份识别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昆虫社会身份识别是指昆虫通过感知各种信息来辨别其他个体的身份,进而建立一定社会关系的生物学现象.社会身份识别对社会性昆虫的信息交流、天敌防御、社会分工、个体及群体生存和繁衍尤为重要.本文以蚂蚁、白蚁和蜜蜂等社会性昆虫为例,详细阐述了社会性昆虫的社会身份识别机制:社会性昆虫以信息素为关键线索,利用嗅觉实现社会身份的识别;社会性昆虫也通过其视觉观察同伴或天敌等个体的行为,实现社会身份的识别;社会性昆虫还能够识别特殊的声音信号和感知空气中的震波,并作为其社会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此外,研究表明昆虫共生菌也参与调控社会性昆虫的身份识别.针对社会性昆虫身份识别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这一争论,我们从基因、适应学习以及基因和环境互作等方面,阐述了昆虫可能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社会身份识别的观点.社会性昆虫是研究人类和动物社会行为学的绝佳模式生物.社会身份识别的研究成果不仅可深入解析社会性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也对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社会认知进化以及各类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今后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探索社会性昆虫多样的识别方式,解码其更深层次的机制研究;(2)应用现代新型计算机技术,将社会性昆虫身份识别行为可视化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面向中医闻诊的智能化技术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中医闻诊,是各代医家凭听觉、嗅觉诊疗患者声音如语言、呼吸、咳嗽、嗳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等各种声响及气味的异变来辨别邪正虚实及脏腑病变的经验成果.传统中医闻诊是医生凭借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听闻患者声音及气味从而辨别证型及疾病,主观性较强且诊断结果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缺乏统一衡量标准,因此闻诊客观化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当代科技发展迅速,国内外学者对于闻诊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信号分析提取患者声音、气味特征,而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运用科学仪器对患者声音、气味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方法等推动闻诊现代化进程.从传统中医闻诊理论研究、当代国内外闻诊技术等方面总结概述闻诊智能化技术研究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形态、细胞结构特性及其疼痛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脑和脊髓凭借室管膜上皮构成的脑—脑脊液屏障与脑脊液分隔.但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一些神经元胞体、树突或轴突直接与脑脊液相接触,被称为"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张励才教授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应用CB-HRP特异性地标记出特殊的触液神经元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将其命名为"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触液核的发现,第一次为脑实质内存在联系脑—脑脊液的特殊神经结构提供了明确的形态学证据,并推测它可能在脑实质与脑脊液间的物质及信息交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团队围绕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脑内触液核的形态结构、物质表达、基因分析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全脑皮质及皮质下核团与触液核有纤维联系,可能参与机体的疼痛、认知和学习记忆、情感、成瘾、紧张应激、内脏活动、嗅觉、视觉、听觉和运动、内稳态调控、能量平衡、体液平衡、睡眠和觉醒、生物节律等功能调控.目前实验已证实触液核与疼痛、吗啡依赖与戒断、学习记忆及应激等有关.本文对触液核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疼痛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以触液核为桥梁结构的脑—脑脊液双向调节路径的疼痛调控研究提供新线索,为疼痛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在害虫行为调节剂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害虫行为调节剂是一种以嗅觉系统为靶标的绿色农药,在害虫的田间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通常依赖一系列生物测定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且发现效率低.近年来,随着昆虫嗅觉功能数据的积累和结构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以机器学习技术和分子对接为代表的 2 种基于计算机的药物虚拟筛选方法在害虫行为调节剂的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效率,减少了筛选的盲目性.本文系统综述了 2 种虚拟筛选方法及其在害虫行为调节剂先导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对 2 种筛选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草甘膦与微塑料对西方蜜蜂生存和糖反应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为分析草甘膦与微塑料对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存活和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利用 50%蔗糖溶液配置的400 mg/L草甘膦、50 mg/L微塑料以及两者混合物,分别饲喂 1 日龄的工蜂;每日记录西方蜜蜂的存活率,20 d后通过伸吻反应测定它们对蜜蜂嗅觉学习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400 mg/L草甘膦处理蜜蜂 20d后,与对照组相比,蜜蜂存活率下降了 22%,伸吻比率下降了 30%;50 mg/L微塑料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蜜蜂存活率下降了9%,伸吻比率下降了10%;用400 mg/L草甘膦与50 mg/L微塑料协同处理20d后,与对照组相比,蜜蜂死亡率为50%、伸吻比率下降了45%左右.结果表明草甘膦和微塑料均会导致西方蜜蜂存活率降低,影响其糖反应行为,而两者协同处理对西方蜜蜂的影响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空间记忆能力和海马APP、Aβ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和海马A PP、Aβ蛋白表达的干预效应,以阐明其基于嗅觉通路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AD小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嗅三针组、嗅三针加嗅神经切断组、盐酸多奈哌齐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同窝的阴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嗅三针"对印堂穴和双侧迎香穴行电针刺激,以3 mg/(kg·d)的剂量对盐酸多奈哌齐组AD小鼠进行灌胃,每周干预5次,间歇2 d,共干预4周.小鼠空间记忆能力采用Mor-ris 水迷宫进行检测,海马APP、Aβ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进行检测.结果:嗅三针刺激和盐酸多奈哌齐灌胃均能显著增加AD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和靶象限占总时间百分比,并能显著降低海马A PP、Aβ蛋白表达(P<0.05);嗅三针加嗅神经切断组对各指标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 05),嗅三针组与盐酸多奈哌齐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嗅三针"具有改善AD小鼠空间记忆能力,降低海马A PP、Aβ蛋白表达的作用,嗅觉通路的完整性是其发挥干预效应的核心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嗅觉改变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嗅觉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探究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 试验组为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分别于麻醉前1d、麻醉后3、7d采用康涅狄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Connecticut ChemosensoryClinical Research Center,CCCRC)嗅觉功能检查法进行嗅觉功能测试,同时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修订版(Hopkins Verbal Learning Test-Revised,HVLT-R)、循迹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斯特鲁普字色干扰测试(Stroop Color Word Test,SCWT)、数字符号编码测试(Digit-Symbol Coding Test,DSCT)以及语义流畅度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30例,分别于相同时间点完成上述所有测试.记录所有受试者的测试结果,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麻醉后3、7d的嗅觉识别分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d,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MMSE、短时记忆及延时记忆能力下降,TMT值、SCWT值升高(P<0.05);麻醉后7d,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延时记忆能力下降,TMT值升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麻醉后3d嗅觉识别分数差值与认知功能中短时记忆、延迟记忆呈正相关. 结论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嗅觉损害以识别得分下降为主,认知功能损害以短时记忆、延时记忆和注意力下降为主,麻醉后嗅觉损害与认知功能损害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识别昆虫脑解剖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明确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雄成虫脑的结构,构建和打印脑的三维模型,并将该技术扩展应用到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上,制作这些模式昆虫脑的3D打印模型.[方法]首先采用突触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的方法研究烟芽夜蛾雄成虫脑的结构,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取脑解剖结构图像,利用图形分析软件创建三维脑模型,并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三维图像打印.[结果]鉴定出烟芽夜蛾雄成虫脑及颚神经节、触角叶、视叶、前视结节、中央体和蕈形体等主要神经髓结构,并构建了三维数字化模型.首次成功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烟芽夜蛾雄成虫脑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获得实体模型.并将该技术进一步应用到黑腹果蝇、西方蜜蜂和沙漠蝗,获得了这些昆虫的脑实体模型.基于脑模型,对这些昆虫的味觉中枢、嗅觉中枢、视觉中枢和学习及记忆中枢等神经髓结构做了系统比较.[结论]3D打印模型为脑解剖结构的观察提供了新形式,并提供了便利工具.3D打印所得脑实体模型大小适中,可以放在手中,任意旋转,从不同角度观察昆虫脑不规则结构的形态、位置和空间关系,也便于比较不同昆虫脑结构异同,加深对昆虫脑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