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据世界卫生组织(www.who.int)实时公布数据显示,自2019年底至2023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逾6.6亿人感染,超过750万人死亡,导致世界范围的医疗危机和卫生资源紧张。该病毒不仅影响呼吸系统,也会侵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局部或全身症状。虽然大多数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可以在几天或几周内康复,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包括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味觉和嗅觉丧失、头痛、胸痛和关节痛等 [1],通常称为新冠肺炎后综合征(PCS)或长新冠肺炎后综合征(long COVID-19 syndrome)。预计新冠肺炎大流行后,PCS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健康问题,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患者本人的生命质量,也会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压氧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嗅觉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嗅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潍坊市人民医院高压氧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嗅觉功能障碍患者7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高压氧治疗1~2个疗程)和研究组(36例,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另选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组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予以高压氧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康涅狄格州化学感受器临床研究中心(CCCRC)量表评估3组人群嗅觉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研究组治疗后正丁醇阈值、嗅觉辨别力、CCCRC总分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研究组与对照组正丁醇阈值、嗅觉辨别力、CCCRC总分及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正丁醇阈值、嗅觉辨别力、CCCRC总分及VAS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足疗程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嗅觉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垂体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性,55岁。主诉头痛8个月加重2周,于2022年3月21日17:35收入河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风湿病”30余年,不规律口服糖皮质激素。于本次住院前8个月(2021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全头搏动性胀痛,较剧烈,伴有头晕、呕吐、视物旋转、视物模糊与闪光感,发热,体温波动在37.0~38.0 ℃,于当地针灸及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症状好转,仍遗留较轻头痛。2021年11月20日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提示:垂体体积增大,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异常。垂体MRI平扫:垂体囊性良性占位,考虑Rathke囊肿。当地发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结果不详)、低血钾(最低2.65 mmol/L)和低血钠(最低105.9 mmol/L),给“优甲乐”纠正电解质紊乱(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头痛加重,性质同前,伴呕吐、发热,体温最高38.0 ℃,自行口服“布洛芬”后体温下降至37.3 ℃。于当地对症治疗。入院查体:神清语利,精神差,双颞侧视野缩小。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2022年1月2日查垂体MRI增强:垂体囊性变,周边环形强化。2022年3月10日头CT平扫:头颅CT垂体囊性病变。经会诊转入院,入院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垂体脓肿?垂体功能减低症。经术前准备于2022年3月24日在全身麻醉下经鼻蝶内镜手术。术中发现:鞍底薄弱并有膜性不规则突起凸向蝶窦腔,局部质地软缺乏鞍底骨质,表面覆盖黏膜。试用穿刺针经过该薄弱区向垂体方向穿刺,抽吸出淡黄绿色脓性液约2.5 mL。拔除穿刺针并保留标本准备送检。刮除蝶窦黏膜,鞍底前下部骨质约1 cm区域骨质不完整,鞍底光滑包膜凸向蝶窦腔。碘伏冲洗、浸泡消毒,并依次用过氧化氢、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术区无活动出血。切开鞍底硬脑膜,切口约0.8 cm长,见内为黄色脓苔及红黄间杂炎性组织。用取瘤钳切取脓苔样组织及炎性组织标本,质地脆,标本准备送病理。并用吸引器吸除蝶安内视野下脓苔,清理炎性腐败组织,周边显露出粉红色垂体组织,鞍内脓性组织内镜下刮除完全。用稀碘伏液冲洗、浸泡消毒脓腔及术区,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冲洗液清。未见明显脑脊液外溢,清理术区,创面无明显活动性出血,结束手术。术后CT:垂体囊性占位消失。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抗感染;(2)激素替代: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片口服;(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轻度嗅觉减退,无脑脊液鼻漏,无视力视野障碍,未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脓腔壁组织病理提示垂体组织并炎细胞浸润,脓液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患者头痛及发热消失,电解质紊乱纠正,垂体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垂体MRI显示术后改变,垂体脓腔消失,对比剂增强提示垂体均匀强化。患者血常规、激素水平及电解质水平及变化趋势见表1, 2, 3,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专家观点《鼻咽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收集了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医疗单位的1 096份专业人员调查问卷,参与调查的专家包括耳鼻咽喉科、鼻颅底外科、头颈肿瘤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内容包括原位复发鼻咽癌的外科治疗、初治鼻咽癌的外科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遗症的外科治疗、复发区域淋巴结的外科治疗以及特殊病理类型鼻咽癌的外科治疗。论著《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通过回顾分析15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伴有面神经麻痹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并积极修复面神经。并提出软骨肉瘤术后有复发风险,患者应接受长期随访。论著《平阳霉素纤维蛋白胶复合剂与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复合剂治疗咽喉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均是治疗咽喉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复合硬化剂,但对于较大体积的病变,平阳霉素纤维蛋白胶复合剂治愈率更高且治疗次数更少。论著《行手术为主导治疗模式的456例下咽癌疗效分析》总结456例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发下咽癌患者资料,认为通过对下咽癌的术前评估、手术切除与修复方式的改进、主动的咽后淋巴清扫及第二原发癌的全程干预,可提高下咽癌的疗效。论著《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临床诊疗及预后分析》总结得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罕见、病死率高,感染性休克、降钙素原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增高、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是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尽早切开引流与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使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论著《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初步研究》发现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发生变化,出现菌群失调,可能与咽喉反流的发生发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嗅觉和味觉障碍的发病率和预后:35 566份中国多中心大规模调查数据分析》得出,①女性、有吸烟史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易发生嗅觉味觉障碍;②接种4针疫苗、有饮酒史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不容易发生嗅觉味觉障碍;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味觉功能多数在一定程度上自发改善,但短期内未能恢复至原有水平,少数可能长期存在;④男性、接种2针和3针疫苗、无吸烟史、无持续的伴随症状、既往有头面部外伤史以及有鼻腔口腔健康问题的患者更易恢复嗅觉味觉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联合听觉监测技术在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发现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蜗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监测,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蜗神经解剖及听力保留率。短篇论著《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初步经验》认为采用悬吊法进行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为部分经选择的甲状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国外研究进展《中、美、德三国突发性聋诊疗指南的解读与分析》指出三国关于突发性聋的分型和治疗存在差异,文章对三国指南的最新版本进行解读和比较,为国内同仁进一步修订指南和开展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非火器颅脑穿刺伤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非火器颅脑穿刺伤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例非火器颅脑穿刺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儿治疗前予CTA检查10例、MRI检查8例,CTA检查显示异物未伤及患儿颅内大血管;予以全麻下开颅异物取出术7例、全麻下异物直接拔除术3例,另8例于院外自行拔除异物;术后发生脑脊液漏4例、颅内感染7例,但无异物残留及颅内出血发生;随访3~69个月,视力下降3例,眼球活动受限1例,嗅觉减退1例。结论:CTA是评估非火器颅脑穿刺伤患儿颅内血管损伤情况的安全有效手段,CTA检查示异物未伤及血管时予全麻下异物直接拔除也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气络学说论治新冠顶焦病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存在,即"长期新冠".大脑是新冠病毒除肺以外的重点攻击器官,主要表现为头痛、味觉障碍、嗅觉减退、失眠、焦虑、抑郁等.新冠病毒引起的大脑损害可定义为新冠顶焦病.基于"气络学说"论治新冠顶焦病,病机为邪伏顶焦气络,气血运行受阻于顶焦颅脑神经(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治疗当以芳香畅达通络法、脑肠联动通络法疏通顶焦气络,临床疗效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黑水虻成虫的触角感器超微结构及其对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明确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探究其雌雄成虫对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方法]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黑水虻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再分别采用触角电位测量系统和Y型嗅觉仪测试雌雄成虫对异戊酸、乳酸、乙酸乙酯和壬醛4种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和行为响应.[结果]黑水虻成虫触角上的毛形感器表皮壁厚,壁上无孔,内部感器淋巴液中有神经树突;腔锥形感器腔内有多分支的锥形突起,锥形突起的表皮壁薄,壁上有微孔,内部感器淋巴液中有神经树突.EAG测试结果表明,所测试的4种气味物质在各浓度下都能引起雌雄黑水虻成虫明显的EAG反应,不同气味物质引起的反应随浓度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其中,雌雄成虫对异戊酸的EAG反应均最大,二者的EAG反应相对值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雌成虫对乳酸的EAG反应随浓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雄成虫对乳酸的EAG反应趋势则相反;对于乙酸乙酯和壬醛两种气味物质的EAG反应,随着测试浓度的升高,黑水虻雌成虫的EAG反应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雄成虫的EAG反应则各不相同且无规律.行为选择测试结果表明,0.001-0.1 μg/μL乳酸对黑水虻雌成虫有显著的吸引作用,0.1 μg/μL异戊酸对雄成虫有显著的吸引作用.[结论]黑水虻成虫触角鞭节上的毛形感器可能为温湿度感器,腔锥形感器可能为嗅觉感器.黑水虻雌雄成虫的触角均对高浓度的异戊酸比较敏感;低浓度的乳酸、异戊酸对黑水虻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有作为引诱剂成分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与口器化学感器的超微结构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和口器上化学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器.[结果]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仅有1 节,着生有2 类6 种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1~2 和末梢锥形感器1~4;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2 节,共发现有 3 类 5 种感器,包括锥形感器 3、指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 2、4 和 5.锥形感器 1~3 表面具多孔,为典型的嗅觉器官;末梢锥形感器顶端具孔,应为味觉感器;指形感器为下颚须特有,每侧仅有 1个,光滑、无孔表面可能意味其具有声音感知功能.[结论]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化学感器数量少,分布模式简单,且集中分布在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研究将为深入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及其相关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异位嗅觉受体的功能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是一类主要在鼻上皮嗅觉感觉神经元中分布的跨膜蛋白,介导气味向大脑传递实时感觉信号而产生嗅觉.近年来研究发现,ORs也可在鼻腔外组织或器官中表达,且与多种生物过程密切相关,如精子趋化性、伤口愈合、糖脂代谢及肠道分泌等.此外,ORs还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关系密切,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等过程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概述了异位ORs对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它们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靶点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COVID-19相关头痛的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25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作为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已造成全球性的严重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12].COVID-19的临床表现广泛,其中以弥漫性肺泡损伤和急性呼吸衰竭为主要特征,常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度肺部感染、发热、肌肉酸痛、咳嗽等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同时可累及多器官引起并发症.神经系统是最常受累的系统之一,可表现为头痛、肌痛、肌无力、嗅觉丧失及味觉减退.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在纳入646例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466例(72.1%)伴有神经系统症状;106例(22.7%)患者仅有神经系统症状[3].202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COVID-19相关头痛是一种罕见的症状[4],但随着时间推移,头痛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了10%的新冠肺炎患者,并且成为影响新冠肺炎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