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3-甲氧酪胺及嗜铬粒蛋白A在PPGL诊断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PPGL)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 MNs)是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 CA)的中间代谢产物。目前,血、尿MNs均已被广泛推荐为PPGL诊断的首选生化标志物。此外,3-甲氧酪胺(3-methoxytyramine, 3-MT)和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 CgA)也可对PPGL的诊断和鉴别良、恶性提供一定的帮助。了解不同生化检测指标在PPGL诊断中的特点、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及方法学选择,将有助于提高临床合理规范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CT检查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胃底及胃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58岁,2022年2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反复绞痛4 d”来本院治疗。既往有肝吸虫及胆囊炎病史十余年。实验室检查:AFP 1 599 μg/L,PIVKA-Ⅱ 27 mAU/L。上腹部增强CT:肝右后叶下段混杂密度占位,不排除肝细胞癌(图1);右后叶上段类圆形稍低密度灶,不排除转移瘤(图2)。胸部CT:右肺下叶实性结节,大小约3 mm。初步评估患者Child-Pugh评分A级,无绝对手术禁忌,患者接受了右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被切除的肝脏组织包含2个结节,其中较大者体积为11 cm×10 cm×3.5 cm,质软,另一较小结节大小为1 cm×0.9 cm×0.5 cm,质地较韧。大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突触素(Syn)及CD56阳性,嗜铬粒蛋白A(CgA)及AFP等阴性,核增殖抗原(Ki-67)指数>80%,考虑该肿物性质符合神经内分泌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表明该肿瘤由肺转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所见考虑为肝神经内分泌癌(PHNET)(图3)。小结节HE染色可见癌组织呈腺样分布(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表达阳性,符合胆管癌表现。行基因检测,大结节检测到TP53基因变异,小结节检测到CDKN2A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患者出院25 d后返院复查,AFP水平明显下降(6.3 μg/L),PIVKA-Ⅱ 20.6 mAU/L,AST、ALT、胆红素等指标均正常。复查上腹部CT及MRI未见明显复发。由于患者同时存在PHNET和胆管癌,笔者采用静脉输注依托泊苷0.3 g+顺铂120 mg,同时口服索凡替尼300 mg。依托泊苷分3 d完成,每天通过静脉输注0.1 g,第一次疗程因患者无法耐受,第2天及第3天未输依托泊苷。后患者每隔1个月返院行化疗,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复发。至2022年9月患者返院复查,上腹CT示术区类圆形稍低密度灶,考虑复发(图5),行CT引导下肝脏活组织检查病理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K19(+)、CgA(-)、Ki-67>90%,CD56仍呈阳性。住院期间行CT引导下肝脏肿物射频消融术。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行PET/CT示右侧心膈角及腹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图6),肝右叶消融病灶边缘代谢稍活跃,综合考虑后行射频消融及卡瑞利珠单抗200 mg免疫治疗。2023年2月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行CT平扫,可见肝区一巨大肿块(图7),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中灌注重组人5型腺病毒1 ml+雷替曲塞2 ml+洛铂30 mg,同时继续静脉滴注卡瑞利珠行免疫治疗及加用白蛋白-紫杉醇200 mg,每3~4周1次。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CT见肿物无明显缩小,经与肿瘤科医师讨论后决定加用口服安罗替尼12 mg,每日1次。2023年5月患者返院复查,CT图像上可见肿瘤明显缩小(图8),且综合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上腹胀痛症状明显缓解,考虑肿瘤对综合治疗方案敏感,继续规律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最后1次复查是在2023年6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FP 10.4 μg/L,PIVKA-Ⅱ 34.02 mAU/ml,针对先前右肝可疑复发灶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1 d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不适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小鼠肠道类器官的发育成熟过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新生小鼠肠道类器官的发育成熟过程,为围产期胎儿/新生儿肠道上皮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模型。方法:取3日龄C57BL/6小鼠肠道组织,利用标准条件培养肠道类器官,传代培养至第5代。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各代肠道类器官形态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代肠道类器官中肠道干细胞及肠道上皮各类型分化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及组织细胞定位(选取的标志基因:肠道干细胞: Lgr5;胎儿期肠道祖细胞: Tpm2和 Gja1;肠道上皮细胞: Villin;帕内特细胞: Lyz1;杯状细胞: Muc2;内分泌细胞: Chga;选取的各细胞标志蛋白:肠上皮细胞:绒毛蛋白;杯状细胞:黏蛋白2;内分泌细胞:嗜铬粒蛋白A;帕内特细胞:溶菌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新生小鼠肠道类器官中存在不成熟的球状体和具有隐窝-绒毛结构的成熟型类器官这2种类型。原代培养物中以球状体为主要形态,占(96.61±1.36)%;从原代至传代第2代间,类器官形态变化表现为球状体比例明显下降[第2代占比下降至(8.93±1.50)%],且面积缩小( F=12.88, P<0.001);第2代至第5代类器官的形态以成熟类器官为主,占比从(91.07±1.50)%升至(95.56±2.14)%。肠道干细胞标志基因 Lgr5的表达在从原代传代到第2代之间降低( F=76.75, P<0.001),第2代 Lgr5表达为原代的0.40±0.06,在第2代之后上升。胎儿期肠道祖细胞标志基因 Tpm2表达在传代中明显下降(原代1.00±0.11,第5代0.003±0.001, F=148.00, P<0.001); Gja1的表达在原代(1.00±0.14)至第2代(0.06±0.04)间下降( F=197.10, P<0.001),在第2代后保持稳定低表达( F=2.20, P=0.13)。肠道上皮内各类型分化细胞(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帕内特细胞)的标志基因表达在传代第2代之后呈现升高趋势( Villin:第2代0.46±0.11,第5代1.02±0.05; Muc2:第2代0.68±0.29,第5代8.79±0.61; Chga:第2代2.53±0.16,第5代4.32±0.45; Lyz1:第2代0.98±0.21,第5代3.81±0.36; P值均<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原代及第5代培养物中,肠上皮细胞标志蛋白绒毛蛋白均沿肠道类器官绒毛侧分布。杯状细胞标志蛋白黏蛋白2及内分泌细胞标志蛋白嗜铬粒蛋白A在原代中表达很低,而到第5代中染色明显。在原代培养物中帕内特细胞标志蛋白溶菌酶弥散性均匀分布在类器官细胞内,而在第5代中可见高荧光强度点状表达。 结论:新生小鼠肠道类器官的连续培养可模拟未成熟肠道上皮的发育成熟过程。原代至传代第2代类器官也许可作为胎儿至新生儿期肠道上皮发育的研究模型,传代第2~5代类器官也许可作为新生儿期肠道疾病研究的新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CG3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液和外周血中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和玻璃体液中分泌颗粒蛋白Ⅲ(SCG3)的表达情况。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5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科接受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77例(77只眼),年龄(60.75±11.34)岁,男性41例,女性36例。根据血糖水平、糖尿病病史和眼底表现分为DR组和非糖尿病组,进一步按血脂水平和体重指数(BMI)分为血脂偏高和血脂正常、BMI偏高和BMI正常者分别进行观察。所有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取外周血检测血脂水平。患者于玻璃体切除术中取玻璃体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所有患者玻璃体液标本中及外周血血浆中的SCG3。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SCG3浓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DR组患者43例,其中脂血偏高25例,正常18例;BMI偏高22例,正常21例。非糖尿病组34例,其中脂血偏高13例,正常21例;BMI偏高17例,正常17例。DR组SCG3[6.02(4.34,11.76)ng/ml]高于非糖尿病组[4.30(3.20,10.78)ng/ml]( Z=-2.339, P<0.01)。DR组中血脂偏高者的SCG3[7.94(5.33,13.51)ng/ml]高于非糖尿病组中血脂者正常者[4.04(3.12,7.77)ng/ml]( Z=-3.473, P<0.01)。DR组中血脂偏高者的SCG3高于血脂者正常者[4.45(3.71,9.14)ng/ml]( Z=-2.511, P<0.01)。DR组中BMI较高者的SCG3[7.12(4.56,13.12)ng/ml]高于非糖尿病组BMI正常者[3.53(3.16,4.38)ng/ml]( Z=-3.767, P<0.01)。DR组中BMI正常者的SCG3[5.72(4.10,11.60)ng/ml]高于非糖尿病组BMI正常者( Z=-2.862, P<0.01)。血浆中的SCG3极少或无法检测到。 结论:DR患者玻璃体液中SCG3表达上调,但SCG3几乎很难在正常的血管系统中被检测到。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33-93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尿液细胞学诊断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尿液细胞学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并文献复习。细胞学涂片显示肿瘤细胞呈团片状或散在分布;瘤细胞类圆形,体积较大,胞质较丰富,嗜酸性,部分细胞呈裸核状;核圆形或卵圆形,增大,核膜较平滑,染色质较细腻或呈粗颗粒状,可见核仁。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突触素、嗜铬粒素及CD56呈阳性表达,而广谱细胞角蛋白、p63及白细胞共同抗原等阴性。电镜下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的高电子密度神经内分泌颗粒,直径为100~300 nm。尿液细胞学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及超微结构特征符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常小鼠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功能鉴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正常小鼠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并进行功能鉴定,为慢性肾脏病下肠道的物质转运提供体外研究工具。方法:分离提取C57BL/6J小鼠小肠隐窝,于体外三维培养体系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成过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肠类器官的组织结构,免疫荧光鉴定小肠类器官的细胞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肠类器官中物质吸收相关转运体的表达。结果:成功提取小肠隐窝,并顺利构建小肠及不同肠段类器官,所培养的类器官具有旺盛的增殖能力,传代后仍能维持增殖状态。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小肠类器官表达黏蛋白2、嗜铬粒蛋白A、Oflm4及溶菌酶不同类型肠道细胞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肠类器官表达钙盐、磷酸盐、钠盐吸收相关转运体,且不同肠段类器官钠盐及磷酸盐吸收主要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与体内一致,符合小肠节段性吸收的特点。结论:成功构建小肠及不同肠段类器官,首次观察到类器官中物质吸收相关转运体的表达,为慢性肾脏病下开展肠道物质转运体外研究提供了稳定和便利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原发性脑膜瘤 18F-FDG PET/CT显像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7岁,因"体格检查发现肺占位1个月余"就诊。CT(图1)示:左肺门旁类圆形肿块,内见"树枝"状钙化,增强后轻度略不均匀强化。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25 109.2(0~35.0) kU/L,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头体部 18F-FDG PET/CT(德国Siemens Biograph Sensation 16型)显像(图2)示:左肺下叶近肺门旁见一肿块影,内伴线样钙化,大小约55 mm×74 mm,跨左肺斜裂生长,部分累及左肺上叶,FDG摄取中度增高,SUV max为4.4;左肺门淋巴结肿大,FDG摄取未见增高。支气管镜示:左上舌支开口狭窄;左下基底支开口黏膜浸润隆起,开口狭窄。为明确诊断,行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在左下基底支开口见一肿物,于肿物处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术。病理示:光学显微镜下见黏膜组织内团巢样细胞生长、极破碎小组织内亦见少量神经内分泌细胞团巢;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40(-),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 TTF-1;-),新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CK5/6(-), Ventana(-),CD56(+),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嗜铬粒蛋白A (chromogranin A, CgA;-),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1%),诊断:(左下基底开口穿刺标本)弥漫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或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超声检查指导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指导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RNET患者,均在EUS指导下行ESD治疗并随访1年,记录全部患者EUS检查结果、ESD治疗情况及随访情况.比较治疗前后RNET患者的生活质量[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GI.NET21)]、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9-9(CA19-9)、嗜铬粒蛋白A(CGA)]水平.结果 60例患者共67个病灶,EUS检查显示,4个病灶来源于黏膜层,5个病灶来源于黏膜肌层,58个病灶来源于黏膜下层;5个病灶距肛门﹥10 cm,28个病灶距肛门≤10 cm且﹥5 cm,34个病灶距肛门≤5 cm.60例患者均采取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30.86±9.86)min,平均病灶直径为(0.82±0.26)cm.62个病灶实现了完全切除,另外5个病灶基底切缘呈阳性(均在术中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完全切除率为92.54%(62/67).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3个病灶为G1级,4个病灶为G2级.术后5例患者发生出血,3例患者在内镜下经钛夹止血,2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治疗后,RNET患者QLQ-GI.NET21各维度评分及血清NSE、CEA、CGA、CA19-9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复发和/或转移.结论 EUS能够清楚地显示RNET病灶,并能有效指导ESD治疗,EUS指导下ESD治疗RNET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PNEC和GABA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肺神经内分泌细胞(PNEC)和γ-氨基丁酸(GABA)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胸外科收治的29例PNET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A(CgA)、CD56、Ki-67、CD86和CD163的表达水平,双抗体免疫荧光共染检测不同类型PNET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谷氨酸脱羧酶(GAD)65/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GAD65/67阳性PNEC与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性.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4种类型的PNET组织均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玫瑰花样结构和器官嵌套或栅栏状图案,但各有差异;有丝分裂细胞占比由低到高为典型类癌(TC)、不典型类癌(AC)、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类癌(TC和AC)的Syn、CgA阳性表达率及Syn、CgA、CD56阳性程度均明显高于LCNEC和SCLC(P<0.05).4类PNET的Ki-67指数分别为:TC<5%,AC 5%~20%,LCNEC和SCLC均>75%.类癌的PNEC数量明显高于LCNEC、SCLC和瘤旁组织(P<0.05);LCNEC和SCLC的PNEC数量与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95%的PNEC共表达GAD65/67;类癌GAD65/67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于LCNEC、SCLC和瘤旁组织(P<0.05);LCNEC和SCLC的GAD65/67阳性细胞数与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还显示,瘤旁组织中CD86阳性 M1巨噬细胞明显多于CD163阳性 M2巨噬细胞(P<0.05);而在AC、LCNEC和SCLC中,M2巨噬细胞均明显多于M1巨噬细胞(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NET中GAD65/67阳性PNEC细胞数与肿瘤间质中CD163阳性M2巨噬细胞数呈负相关(r=-0.6336,P=0.0174).结论 PNEC是肺组织中GABA的主要来源,在肺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参与PNET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