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PS26基因通过Wnt/β-联蛋白通路促进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VPS26在高脂环境中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成骨、成脂分化作用的机制,探讨VPS26对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和裸鼠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普通成骨诱导液(成骨组)和高脂成骨诱导液(高脂组)培养BMSC,高脂组促进或抑制VPS26的表达,检测成骨和成脂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诱导第7、14天后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油红O染色;成骨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VPS26与β-联蛋白(β-catenin)的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萤火虫荧光值/海肾荧光值(以下简称TOP/FOP)比值。取18只雄性12周龄高脂血症Wista大鼠(体质量为160~200 g),于其双侧股骨干骺端植入种植体,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注射VPS26过表达慢病毒(LV-VPS26组)、阴性对照慢病毒(LV-nc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行显微CT分析和HE、油红O染色评估种植体骨结合和股骨脂滴形成。20只雌性6周龄裸鼠(体质量为30~40 g)均分为5组,每组4只,于背部皮下分别植入不转染和转染了LV-VPS26、LV-nc、shVPS26、shscr慢病毒的成骨组BMSC,取样观察异位成骨。结果:过表达VPS26后高脂组BMSC中ALP的mRNA表达水平(1.56±0.09)显著高于阴性对照(1.01±0.03)( t=10.09, P<0.00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4,FABP4)的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阴性对照( t=6.44, P<0.001; t=10.01, 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过表达VPS26后高脂组BMSC中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的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增强,PPAR-γ、FABP4则减弱,高脂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P活性在过表达VPS26后更强,脂滴的形成较阴性对照更弱,数量更少。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VPS26与β-catenin存在共定位和相互作用,且TOP/FOP比值显著上升43.10%( t=-3.17, P=0.034)。VPS26过表达后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增强而脂滴数量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VPS26过表达后裸鼠皮下支架周围组织骨量增多。 结论:VPS26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激活BMSC成骨分化且抑制成脂分化,具有促进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和裸鼠异位成骨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血栓性微血管病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形式发病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cSLE)、抗磷脂综合征(APS)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22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例以TMA形式发病的cSLE、AP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指南,总结疾病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结果:患儿,女,11岁,急性起病,主因发热、发现两系(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低,贫血貌,检查结果示补体降低,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滴度明显升高,狼疮抗凝物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且持续12周内未转阴,尿蛋白阳性,影像学提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治疗上先后予输血、输血小板、抗生素、丙种球蛋白、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后疗效不理想。期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完善头部核磁共振示脑内多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高信号,疑似血栓影像,后完善抗ADAMTS13 抗体阳性,考虑为以TMA形式发病的cSLE、APS。予多次血浆置换、抗凝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范围,后调整原发病治疗方案,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后,序贯强的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口服治疗,后定期复查血常规逐渐好转、头部病损逐渐减小。结论:对于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cSLE患儿,当输注血小板、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联合羟氯喹治疗后疗效不佳时,需注意可能存在非免疫因素(微血栓形成)引发血小板减少,即有可能为以TMA形式发病的cSLE,注意有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或急性肾损伤表现,同时积极完善ADAMTS13抗体及活性、抗磷脂抗体谱的检测,根据病因积极进行血浆置换、抗凝治疗,调整原发病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年龄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效果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年龄因素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年龄人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60例健康女性的剩余脂肪组织,年龄18~65岁。按供体年龄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18~29岁,B组30~49岁,C组50~65岁。各年龄组的脂肪采用胶原酶分离获得血管基质成分(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脂肪中SVF的产量和活力;体外培养获得第2代A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年龄组A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各年龄组A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分析各年龄组ASCs成脂分化潜能,通过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 PPAR-γ和 CEBP-α的表达水平。建立体内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动物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周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3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将3个不同年龄组的1×10 6个ASCs和0.3 ml的脂肪颗粒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空白对照组:注射10 μl PBS与脂肪颗粒混合物。移植后3个月取材,比较各组脂肪移植物的重量和体积,HE染色评估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所占比例,通过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内脂肪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脂肪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样本比较应用one-way ANOVA,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Muse细胞分析仪结果显示,A、B、C 3组SVF计数分别为(7.06±1.28)×10 5/ml、(6.90±0.32)×10 5/ml、(6.40±0.62)×10 5/ml,活力分别为82.46%±2.81%、82.01%±3.85%、77.82%±3.45%,各年龄组SVF的含量未见差异,SVF细胞活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71, P=0.008)。各组ASCs的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105、CD73表达均在95%以上,阴性表面标志物表达均在2%以下。ASCs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减缓。体外成脂分化诱导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A、B、C 3组的吸光度值无差异,并且成脂相关基因 PPARγ和 CEBP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后3个月,A、B、C 3组移植物重量分别为(0.18±0.02) g、(0.17±0.02) g、(0.15±0.01) g,均大于空白对照组的(0.13±0.0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274, P<0.001)。A、B、C 3组移植物剩余体积分别为(262.88±17.69) mm 3、(263.83±25.96) mm 3、(240.06±25.08) mm 3,均大于空白组的(201.81±31.48) m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5, 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重量和剩余体积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31、 P=0.012, F=3.364、 P=0.049)。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3个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年龄组ASCs辅助移植脂肪可见脂肪细胞分布均匀,纤维结缔组织及坏死组织较少,各组间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34、 P=0.027, F=9.314、 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内的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82、 P=0.756, F=0.421、 P=0.66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年龄ASCs辅助脂肪移植组均可观察到较多的perilipin阳性脂肪细胞,分布均匀。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血管数为(15.70±4.16)个/mm 2,B组(17.03±8.30)个/mm 2,C组(16.68±6.71)个/mm 2,空白对照组(11.50±4.04)个/mm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23、 P=0.019)。各年龄组新生血管密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8、 P=0.805)。 结论:人AS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年龄因素不影响ASCs的成脂分化潜能。人不同年龄ASCs均有效地提高了裸鼠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年轻人群ASCs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优于老年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钟基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生物钟基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利拉鲁肽的影响。方法:构建SD大鼠(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分为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利拉鲁肽干预组;于给药后的第2周和第4周进行取样,每次取样按各时点(0、12、24 h)分成3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变化;检测肝脏组织甘油三酯含量;检测各组时钟昼夜调节因子(Clock)、隐花色素抑制因子(Cry1)、Fas的相对表达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相对表达。多组资料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高脂饮食2周后大鼠肝细胞中出现大量脂滴,利拉鲁肽可减少脂滴;模型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利拉鲁肽干预后可使其含量下降;模型组肝脏Clock基因表达最高为第2周12 h,为3.094 7±0.484 8,经干预后下降至1.578 6±0.368 8( F=28.385, P<0.05),Cry1基因在第2周24 h表达最高,为5.508 4±0.851 8,而干预后进一步升高,达20.775 7±1.939 1( F=215.516, P<0.05),Fas表达第2周24 h在3.288 1±0.299 4,干预组有所下降,为1.501 9±0.281 2( F=77.128, P<0.05)。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中Clock和Cry1显著升高,增大Clock和Cry1以及Fas节律变化振幅范围,利拉鲁肽可抑制该变化。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Wnt/β-catenin蛋白高表达,可被利拉鲁肽抑制。 结论:利拉鲁肽或可通过调控生物钟基因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注射性分化微控单元和细胞单元体内构建大尺寸骨组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体内构建大尺寸骨组织的方法。方法:采用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原代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表面标志物、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Von Kossa矿化结节染色观察BMSCs成骨分化、油红O染色观察BMSCs的成脂分化情况。用CBD-BMP2(具有胶原结合区的BMP2)和微米级胶原丝结合构建分化微控单元,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Cultispher-s胶原微球构建细胞单元。分别用注射器把分化微控单元-细胞单元混合组(实验组)、细胞单元组(对照组1)、分化微控单元组(对照组2)注入到11只SD雄性大鼠背部皮肤下,3组大鼠养至30 d后处死,取出皮下培养出的仿生组织。电镜及显微(Micro)CT扫描观察仿生组织表面和内部结构,对仿生组织进行HE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来观察组织内细胞分布及成骨成分的染色表达。采用5-溴-4-氯-3-吲哚-磷酸盐(BCIP)/四唑淡蓝(NBT)ALP显色试剂盒对仿生组织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能谱分析测定仿生组织的钙离子含量;压缩模量检测仿生组织的生物力学强度。结果:P3代BMSCs表面阳性抗原CD44和CD90表达比例分别为95.11%、96.18%;造血表面标志CD11b和CD45的比例分别为1.18%、1.82%。BMSCs呈梭形、融合成片、旋涡状。BMSCs成骨诱导后可见大量的黑色矿化结节形成;BMSCs成脂诱导后可见大量的圆形红色的脂滴形成。实验组培养出大小约为1.3 cm×2.1 cm×0.6 cm、质地较硬的骨样组织,对照组1组培养出大小为1.0 cm×1.0 cm×0.4 cm、质地软的组织,对照组2未培养出成形组织。电镜及Micro-CT可见实验组仿生组织的外表为高信号的骨性结构,内部也充满大范围的高信号的骨性结构;对照组1仿生组织则未发现高信号结构。HE染色显示实验组形成大量骨组织,对照组1则未形成骨组织。实验组较对照组1产生更多的ALP,且实验组ALP活性高于对照组1[(0.023±0.005)nmol·mg -1·min -1比(0.005±0.002)nmol·mg -1·min -1, P<0.05]。实验组钙离子含量为7.42%,对照组1为0.34%。实验组压缩模量高于对照组1[(2.62±1.41)MPa比(0.03±0.01)MPa, P<0.05]。 结论:利用细胞单元和分化调节单元在体内构建出大尺寸骨组织简单可行。细胞单元和分化微控单元具有可注射性,可以直接将其注入到骨折或者骨缺损处进行治疗,为组织工程走进临床试验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乌司他丁减轻CPB下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机制与PBMCs铁死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减轻体外循环(CPB)下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机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铁死亡的关系。方法:择期行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60例,性别不限,年龄4~8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TI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UTI组将乌司他丁20 000 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于切皮前20 min时经15 min中心静脉输注50 ml,于CPB 10 min时经15 min CPB管路滴注50 ml;C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 1)、CPB开始后30 min (T 2)、CPB停止即刻(T 3)及CPB停止后24 h (T 4)时采集颈内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氨基末端β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采用改良的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PBMCs,采用比色法测定PBMCs Fe 2+、MDA浓度和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PBMCs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 (ACSL4)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表达水平。 结果:与T 1时比较,2组T 2~4时血浆NT-proBNP、cTnI和CK-MB水平升高,PBMCs Fe 2+、MDA浓度和PBMCs ACSL4表达水平升高,SOD活性和GPX4表达水平降低( P<0.05)。与C组比较,UTI组T 2~4时血浆NT-proBNP、cTnI和CK-MB水平降低,PBMCs Fe 2+、MDA浓度和ACSL4表达水平降低,SOD活性和GPX4表达水平升高( P<0.05)。 结论:乌司他丁减轻CPB下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PBMCs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按照菌与培养基体积比为1∶100用M17GS液体培养基培养约5×10 8集落形成单位/mL乳酸乳球菌(浓度下同),分别于培养0(即刻)、2、4、6、8、10、12 h用酶标仪观测其生长情况。另取该菌菌落同前处理并于相同时间点收集培养基分离细菌培养上清液,用台式pH计测定pH值,并用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培养0(即刻)、2、4、8、12 h的L-乳酸浓度(样本数为3)。(2)将泊洛沙姆温敏聚合物与M17GS液体培养基按照质量与体积比为0.2 g∶1 mL充分混匀,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按照菌与水凝胶体积比1∶100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乳酸乳球菌,充分混匀后制备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分别在4、37 ℃孵育以及成胶后再4 ℃孵育观察其形态;通过流变仪测定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10~40 ℃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同时观察成胶温度;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冷冻干燥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及其中乳酸乳球菌的形态结构。(3)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用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0 ng/mL内毒素/脂多糖与γ干扰素培养24 h刺激M1型极化,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细胞加入1 m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乳酸组细胞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mol/L乳酸,37 ℃培养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1、CD206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精氨酸酶1和CD206的蛋白定位与表达。(4)取15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通过链脲佐菌素联合高糖高脂饲料的方法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5只。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滴加200 μL相应水凝胶至创面,每天更换水凝胶。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处理0(即刻)、3、6、9、12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处理12 d后,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D206、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于前述相同时间点进行相应观测。(5)取9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同实验(4)方法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创面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3只。单纯创面组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按照实验(4)方法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前一组小鼠伤后不做其他处理,后一组小鼠伤后即刻滴加200 μ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至创面。水凝胶处理组小鼠处理1 d后,取创面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眼球取血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通过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血清L-乳酸浓度。于前述相同时间点,取正常皮肤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组织、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及2组小鼠血液进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ukey和Dunnett检验。 结果:(1)乳酸乳球菌于培养约6 h生长达到平台期。乳酸乳球菌培养上清液中,pH值逐渐降低,至培养8 h下降至最低值4.9左右;L-乳酸浓度逐渐升高,至培养8 h达到最高值约70 mmol/L。(2)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4 ℃为液体溶胶态,在37 ℃为固体凝胶态,成胶后于4 ℃孵育后再次变为液体溶胶态;成胶温度约为25 ℃,成胶后储能模量约为3 000 Pa、损耗模量约为1 000 Pa。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为疏松三维多孔结构,乳酸乳球菌为椭球形并被包裹在水凝胶内部。(3)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表达量显著升高( q=11.620、15.250, P<0.01)、CD206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 q=16.770、19.030, P<0.01),定位于细胞膜的CD206蛋白和定位于细胞质的精氨酸酶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CD206 mRNA表达量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3.629、2.259, P>0.05)。(4)处理3~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创面面积明显缩小,创缘炎症减轻。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处理3、6、9、12 d后创面面积[(25.8±5.9)、(21.2±4.6)、(16.0±2.4)、(8.4±2.4)mm 2]较空白对照组[(31.8±5.3)、(28.0±3.4)、(22.6±3.7)、(17.0±1.0)mm 2]显著缩小( q=3.506、3.973、3.856、5.025, P<0.05或 P<0.01),处理3、6 d后创面面积较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显著缩小( q=3.739、3.739, P<0.05)。处理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更厚,创面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且CD206阳性细胞明显增多。(5)处理1 d后,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 q=9.253、4.819、6.020,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2.850、2.735、2.556, P>0.05);单纯创面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 q=3.523、5.373、5.279, P<0.05或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0.621、1.240、1.293, P>0.05);3组小鼠血清L-乳酸浓度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4.095, P>0.05)。 结论: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创面局部使用安全,能够通过原位生产投递乳酸,促进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重塑创面愈合微环境,促进创面的高效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抗磷脂综合征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6岁。因突发右眼视物不清1 d,于2023年4月13日到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半个月前因右侧腘静脉血栓栓塞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及尿激酶溶栓、那屈肝素钠抗凝治疗。否认其他全身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数指/10 cm、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11 mm Hg (1 mm Hg=0.133 kPa)。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右眼视盘水肿,盘缘小片状出血,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串珠样"改变,静脉旁多发散在视网膜前出血,对应静脉处可见白色栓子样梗塞,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图1A)。红外眼底扫描激光检查,右眼仅见上方及颞侧涡静脉轮廓(图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区鼻侧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层间结构模糊,脉络膜厚度不均(图1C)。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右侧股静脉下段-腘静脉栓塞,周围软组织肿胀(图2A)。右下肢静脉3D-CT血管造影检查,右侧胫前、胫后及腓静脉显影变淡,右侧腘动脉局限性轻度狭窄(图2B)。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9.4 s(正常值范围31 ~43 s)。给予患者静脉注射800 ml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K40 mg/d促进凝血因子合成。治疗2 d后患者自觉右眼视力降至无光感。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大量散在Roth斑样出血,视网膜静脉系统"串珠样"改变伴多发散在节段性栓子栓塞,黄斑区内界膜隆起伴内界膜下出血(图3A)。OCT检查,右眼后极部视网膜重度水肿,层间结构紊乱、内界膜脱离(图3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全周视网膜大范围遮蔽荧光,隐约可见动脉前峰充盈,遮蔽区域见脉络膜背景荧光弥漫增强;造影晚期仍未见视网膜静脉荧光充盈(图3C)。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史密斯抗体(抗SM抗体)(+),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其余血常规、生物化学检测结果无明显异常。血栓弹力检查,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活性减弱。诊断:(1)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3)狼疮抗凝物-低凝血酶原综合征。给予患者眼球按摩、高通量氧气间断吸氧、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免疫抑制、维生素促进凝血因子合成、达肝素钠抗凝、球后注射硫酸阿托品扩血管、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降眼压、血栓通活血化瘀治疗。但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唾液腺基底细胞腺瘤类器官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人唾液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体外类器官模型。方法:纳入2021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确诊的唾液腺BCA患者1例(66岁女性),收集其手术切除新鲜肿瘤组织,在以基质胶固态液滴为基础的培养液中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14 d后将类器官用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琼脂预包埋石蜡包埋法制成石蜡块,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形态观察及p63、Ki67、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14,CK14)、β-联蛋白(β-catenin)、S-100、钙调理蛋白(calponin)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类器官鉴定。结果:构建的BCA类器官光镜下局部呈分叶结节状,类器官细胞巢周围嗜伊红玻璃样物质沉积,与BCA组织形态学相似;免疫组化显示类器官细胞表达CK14、p63,β-联蛋白核阳性,提示类器官保留了BCA原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唾液腺良性肿瘤BCA体外类器官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基因组学信息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 Herelleviridae科 Twortvirinae亚科 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 结论:噬菌体SAP23为 Herelleviridae科 Twortvirinae亚科 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