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市血液中心"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探讨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信息技术的血液中心"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可以消除传统无偿献血服务模式的弊端。大连市血液中心采用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将通信及网络技术与血液中心内部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整合,实施"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搭建集互联网平台、献血热线综合服务平台和献血服务远程视频指挥系统为一体的采、供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献血者及社会大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统一血液中心对外服务渠道,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同时提升血液中心服务和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壮大、稳定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采血场所的献血人群特征、血液质量及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偿献血是临床血液供应的重要途径,血站的采血环境主要有流动采血车、设立献血屋等流动形式或者固定场所,对献血者进行招募并采集血液。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除了献血者个体机体因素外,不同采血场所对献血者全血采集的血液质量及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均有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献血者的全血采集的分布特征,提高血液质量,降低不良反应,该研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不同场所特征、优势和弊端,为血站不同采血场所的设立,以提高采血量和血液采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血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us diseases,TTIDs)是采供血行业面临的血液安全的关键问题。国家通过立法和颁布行业标准指导采供血行业预防TTIDs的发生,主要的预防策略包括通过献血前健康征询和流行病学调查,排除高危人群,从低风险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对献血者和血液进行病原体相关标记物检测;利用成分血制备加工技术,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和活性;监测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s)对血液安全的影响,研判其输血传播的风险及有效的对策。通过严格的献血者选择、血液检测和病原体的灭活等预防策略的实施,在过去三十年里,TTIDs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检测窗口期、隐匿性感染和质量差错等因素的存在,使TTIDs的残余风险仍然存在。维持健康的固定的献血人群、不断提高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血液处理技术的综合使用,仍是不断提高血液安全性的主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制定针对性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293 385人次献血者血液进行筛查,筛查结果呈反应性样本再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试验。确认试验呈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州市中心血站献血者HIV确证阳性率为7.84/10万,阳性率呈现先增高后回落的趋势。感染者中男性占91.30% (21/23);35岁以下年龄组占比为60.87%(14/23);小学和初中组的占比最高,达到73.91%(17/23)。无固定职业的(含自由职业和其他)占39.13%(9/23);外地户籍献血者的感染率为12.67/10万(13/102 599),高于本地户籍献血者的5.24/10万(10/190 786)。在传播方式上,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的占比69.57%(16/23)。结论:应加强对年龄在35岁以下,学历初中及以下的男性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和献血前征询,有助于保障血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 目的初筛和确证试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并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进行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HIV确认阳性14例,阳性率为0.155%,重复献血者确认阳性16例,阳性率为0.027%,二者间HIV确认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523,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及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的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736、1.357,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52、4.986,P<0.05);不同学历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863、12.049,P<0.05).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为1/275 851.结论 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HIV残余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初次献血、低学历、男性人群;加强初次献血者的前端征询、筛查,以及定期对献血者进行健康知识科普,优化固定志愿献血者队伍,可进一步降低重庆地区经血小板输注传播HIV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抗-HIV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及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调查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人群信息,分析其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探讨新形势下保障用血安全的措施.方法 采用2种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和1种核酸检测(NAT)试剂对2012-2022年广州地区的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IV抗原抗体检测和HIV RNA筛查,检出反应性的血液标本送至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抗-HIV确证实验(蛋白免疫印迹法),并对确证抗-HIV阳性的献血者进行人群特征分析.结果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共3 351 596份献血者标本.抗-HIV确证阳性有708份,总阳性率为21.12/10万,抗-HIV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1)不同年龄段的抗-HIV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25~34岁组、35~44岁组、18~24岁组、≥45岁组(P<0.05);2)初次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9.23/10万)显著高于重复献血者(10.78/10万)(P<0.05);3)男性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0.45/10万)显著高于女性(3.46/10万)(P<0.05);4)个体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2.18/10万)高于团体献血者(9.10/10万)(P<0.05).结论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IV确证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无偿献血及艾滋病预防系列政策落实呈显著正相关性.青年人群仍然是HIV高危人群集中区,应多渠道加强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初次献血者的抗-HIV阳性率远高于重复献血者,建议进一步优化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体检过程,多措施筛查高危行为人群的献血行为.加强固定献血者的艾滋病预防等宣传教育,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并加强献血后保密性弃血途径告知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补钙方式对固定献血者血清Ca2+及PTH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不服钙剂、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乳酸钙颗粒三种情况对于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钙(Ca2+)、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比较哪种钙剂的效果更好.方法 2020年7月—9月从本中心固定献血者人群中招募35名志愿者(男性21名,女性14名)共同参与三组实验:第一组实验为对照组,即在单采血小板前不予补充钙剂;第二组在采前20 min(采样后)补充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第三组在采前20 min(采样后)补充乳酸钙颗粒.三组实验中,每一组都分别在采样时(采前20 min)、穿刺时(采集0 min)、采集初中期(采集20 min)、采集中后期(采集40 min)留取全血标本5 mL用于血清Ca2+和血清PTH的检测.比较三组血清Ca2+和血清PTH数值的变化趋势,探讨钙剂的作用效果.结果 献血者血清Ca2+随时间的改变在显著变化(F=101.979,P<0.001),组间效应不显著(F=0.059,P=0.943>0.05);血清PTH随时间的改变在显著变化(F=495.834,P<0.001),组间效应不显著(F=1.241,P=0.294>0.05);血清Ca2+和血清PTH数值随采血时间的变化成负相关.两种钙剂均能减少枸橼酸盐反应的发生概率(P<0.001).结论 无论是否预防性补充钙剂,或是补充何种钙剂,献血者体内血清Ca2+均能够在PTH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预防性补充钙剂可以降低枸橼酸盐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单采血小板具有纯度高、副作用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单采血小板主要来源于固定献血者的捐献,然而单采血小板是否会造成献血者铁缺乏观点尚不完全统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铁营养状态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普遍存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捐献过程中,伴随红细胞的丢失,长期累积可能造成铁代谢负平衡,出现缺铁性贫血,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造成献血者流失.采供血机构应加强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营养状态的重视,通过增强补铁重要性的健康宣教、开展铁缺乏检测项目、延长献血间隔和/或补充铁剂等多方面的措施,探索可预测个性化献血间隔和补铁策略的计算模型,预防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寻求一种平衡方法,使保护献血者身体健康和保障血液充足供应有机结合起来.本文详细梳理国内外文献,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的原因及危害、检测方法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做一综述,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献血关爱措施,实现个性化、科学化的献血者管理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智慧血站建设中的全血采集无纸化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在智慧血站建设中构建全血献血全流程的无纸化,打造数字化全血献血系统并进行应用.方法 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梳理和改造,系统框架设计和构建,数据网络传输搭建,实现了全血采集无纸化系统的构建,并在多种献血场景模式下开展应用.结果 2022年11 月-2023 年7 月,固定献血点使用无纸化系统采集49 063 人次,2022年4~7 月,团队献血使用无纸化系统采集24 822人次.与传统纸质模式相比,无纸化模式更加安全、规范、便捷,有效提升献血者感受.结论 无纸化全血采集系统的构建有效提升了献血者的体验感,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单采血小板不仅可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和预防患者出血,还能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等,现已被临床广泛使用.随着其重要性的增加,血小板的需求量也逐渐增长,但血小板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单采血小板的捐献者多为固定献血者,应该重点关注这部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该文从单采血小板献血对献血者机体淋巴细胞、血小板、血浆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及血清铁蛋白的影响,以及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