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癌腔内近距离放疗中宫腔管的重建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宫颈癌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宫腔管不同重建点对源驻留位置及计划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完成根治性放射治疗的43例宫颈癌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32~79岁,病理类型为鳞癌40例,腺癌3例,均接受外照射(50.4 Gy分28次)和CT引导下的腔内(45°宫腔管)近距离治疗(36 Gy分6次).近距离治疗采用Fletcher施源器,其宫腔管弯曲角度有15°、30°和45°.为每位患者模拟制订2套近距离治疗计划.一套计划提取患者近距离治疗CT模拟定位图像及原始计划,将45°宫腔管弯曲部分重建点调整为逐层重建,根据处方优化计划至符合临床要求,称为逐层组.另一套计划以逐层组为模板,仅调整45°宫腔管弯曲部分重建点至1、3、5、7个,不修改驻留权重及其他参数,分别称为平均1、3、5、7组.对15°、30°和45°宫腔管分别进行不同重建点个数时的偏差分析,比较45°、30°与15°宫腔管在不同重建点时的重建偏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45°宫腔管的两组计划的高危临床靶区(HR-CTV)D30%、D90%、D100%、V100%、V150%、V200%和适形指数(CI),及膀胱、直肠和小肠的D2cm3、D1cm3、D0.1cm3的差异.结果 45°宫腔管平均组重建偏差主要来源于宫腔管垂直方向.45°(1、3、5、7个重建点)、30°(1、3、5个重建点)与15°(1、2个重建点)宫腔管的平均重建偏差分别为1.30、0.32、0.14、0.08 mm,0.57、0.14、0.06 mm,0.14、0.06 mm.逐层组的HR-CTV参数与平均5组、平均7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平均5组与平均7组间的剂量学参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膀胱和直肠的剂量学参数在逐层组与平均组之间或在各平均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逐层组的小肠剂量学参数较平均1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01),逐层组的小肠剂量学参数分别与平均5组和平均7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平均5组的小肠剂量学参数与平均7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平均组小肠D0.1 cm3、D1 cm3和D2cm3的剂量偏差在1个重建点时分别为2.41%±1.70%、1.95%±1.27%和1.71%±1.10%.结论 宫颈癌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建议15°、30°与45°Fletcher宫腔管弯曲部分重建点应分别不少于1、3和5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宫颈癌图像引导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BT)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与二维技术相比,宫颈癌图像引导的三维BT技术可以提高局控率、生存率。三维BT要求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价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受量,探索体积剂量参数与局控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关系。BT开始时肿瘤残留体积及形状与局控率有明确相关性,应当结合MRI、超声、妇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残留肿瘤体积。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严格遵守靶区勾画、体积剂量原则以及质控要求。为规范其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外科技术在 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和评价数字化外科技术用于引导 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的精确性、适形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12例行 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头颈深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基于CT图像设计插植针和粒子位置。根据治疗计划构建数字化定位模型将计划的插植针位置精准导入至手术导航系统,并根据患者面部外形轮廓和插植针位置方向设计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术中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模板核准就位,在导航系统的可视化针道、实时插植针位置和模板导向孔共同引导下进行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CT检查验证插植针与粒子的位置,并计算实际靶区剂量分布,观察术中及术后是否出现血肿、疼痛、感染、穿刺点不愈合、肿瘤细胞种植等不良反应。 结果:12例患者均在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完成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实时可视化引导效果佳,插植针、粒子与治疗计划中的位置、数目相符,空间分布均匀。术后剂量验证 D90范围为83.7~131.0 Gy,平均107.5 Gy; V100范围为89.6%~99.3%,平均94.6%; V150范围为40.2%~58.9%,平均47.8%。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将手术导航系统与3D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结合共同引导插植针穿刺和 125I粒子植入,提高了近距离放疗的精确性和适形性,在头颈部近距离放疗特别是深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图像引导方式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的工作流程与时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图像引导方式下宫颈癌患者近距离治疗计划辐射剂量及其临床工作流程中每个部分的时间效率特征,为临床近距离治疗的统筹安排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人次近距离治疗患者的工作流程,将整个工作流程分为5个部分:施源器置入、图像采集、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计划设计及审核、治疗实施。根据图像引导方式将近距离治疗分为X射线平片引导的二维治疗、CT和MRI引导的三维治疗,统计3种引导方式下治疗计划的辐射剂量差异和5个部分用时,计划辐射剂量使用总参考空气比释动能(TRAK)评价。采用SPSS 20软件非参数检验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X射线平片引导的二维计划TRAK 4.2(4.4, 3.9)cGy显著高于CT引导[3.5(3.9,2.7)cGy, H=90.73, P<0.01]和MRI引导[(2.7(2.9,2.4)cGy, H=90.73, P<0.01]的三维计划。X射线平片引导组工作流程总用时最短55.0(67.0,50.0)min,其次为CT引导组80.0(91.0,72.0)min,MRI引导组总用时最长[119.0(143.0,105.5)min, H=106.39, P<0.01]。5个部分用时中,MRI引导组的图像采集时间明显高于X射线平片引导组和CT引导组( H=44.80, P<0.01);MRI引导组靶区勾画时间明显高于CT引导组( Z=-5.10, P<0.01);计划设计时间MRI引导组最长,其次为CT引导组,X射线平片引导组用时最短( H=57.93, P<0.01)。 结论:X射线平片引导的二维近距离治疗模式用时最短但TRAK较高,MR引导的三维近距离治疗模式用时最长,计划TRAK结果与CT引导相当。多位患者同时进行近距离治疗时,通过不同环节穿插进行,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避免顺序进行的等待耗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深度学习在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与外部放射治疗相对应的一种放疗方式,因其可以对病灶区域实现更高的放射剂量并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近距离放射治疗工作流程耗时较长,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不适、施源器或插值针的位移、器官的变化。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实现近距离放射治疗自动化、提高放疗精度、确保放疗计划安全有效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深度学习在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分割、图像配准、施源器重建、剂量预测和计划优化以及质量保证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工作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宫颈癌多模态融合图像引导近距离放射治疗发展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以顺铂为基础的全身化疗联合外照射序贯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ICBT)已成为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模式。得益于医学影像设备成像精度的提高和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ICBT已向图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IGBT)发展,并已走出了仅仅依赖单一影像引导的模式。如何选择适合的影像采集技术、优化多模态成像融合策略以降低IGBT的剂量偏差等因素是决定宫颈癌治疗成败的关键,也是困扰放疗实践的重要因素。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放疗平台搭建及解决方案中崭露头角,已成为解决多模态融合宫颈癌IGBT关键问题的重要抓手,同时也为提升宫颈癌区域整体诊疗水平、减轻医师工作负担、向基层单位推广放疗经验提供一条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在ⅢB期宫颈癌中剂量学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基于CT图像引导下单纯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IC+ISBT)两种后装方式治疗Ⅲ B期宫颈癌的剂量学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四科治疗的宫颈癌Ⅲ B期患者9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近距离治疗前妇科检查和盆腔MRI检查的结果确定肿瘤残留大小和宫旁浸润情况,分为ICBT组与IC+ISBT组。比较两种后装治疗方式的D 90%、D 100%、V 100%以及膀胱、直肠D 2cm 3,观察近、远期疗效。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所有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3%、71%、68%。与ICBT组相比,IC+ISBT组高危临床靶体积D 90%均>85 Gy,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8),但膀胱和直肠D 2cm 3剂量分别显著降低7、8 Gy ( P值均<0.01),且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显著提高( P=0.009)。高危临床靶体积>60 cm 3 5年局部控制率在IC+ISBT组显著提高( P=0.029)。 结论: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Ⅲ B期宫颈癌能够保证靶区覆盖的同时,显著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和危及器官受量,并显著提高大体积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隐匿性子宫穿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隐匿性穿孔CT图像,评价三维计划和二维计划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9—2020年间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单纯腔内(宫腔管+穹隆管)三维近距离治疗宫颈癌817人次,其中发生隐匿性子宫穿孔16人次。基于Oncentra Brachy Therapy计划系统,单次处方剂量6Gy,对穿孔CT图像分别设计三维计划(3D组)及二维计划(2D组),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估两组计划包绕体积、靶区适形指数(CI及COIN)和危及器官(OAR) D 2cm 3的参数。 结果:宫颈癌近距离治疗发生隐匿性子宫穿孔率为1.96%(16/817)。处方剂量曲线包绕体积3D组大于2D组[(40.74±14.98) cm 3∶(91.46±19.71) cm 3, P<0.05],但处方剂量曲线包绕的高危临床靶区体积3D组与2D组相近( P>0.05);CI、COIN值3D组大于2D组(0.79±0.10∶0.38±0.09、0.72±0.96∶0.37±0.18,均 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D 2cm 3受量3D组小于2D组(306.06±77.57) cGy∶(548.03±164.21) cGy、(252.27±72.60) cGy∶(411.16±118.74) cGy、(127.25±62.84) cGy∶(227.45±94.48) cGy、(228.79±94.90) cGy∶(450.95±157.96) cGy (均 P<0.05)。 结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时使用图像引导有助于发现隐匿性子宫穿孔,当发生隐匿性子宫穿孔时使用三维计划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且明显优于二维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不同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分析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比较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计划4种不同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为妇科肿瘤三维后装治疗优化方法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CT引导下三维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组织间插植的妇瘤患者110例,依据原始图像重新制定4组计划,分别为基于图形优化的正向计划Gro,基于模拟退火逆向优化算法IPSA1、IPSA2(IPSA2是在IPSA1基础上增加体积剂量限值),以及基于混合逆向优化算法HIPO.比较4组计划中CTV的体积剂量参数V200、V150、V100、D90、D98、适形度指数CI,以及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D1cc、D0.1cc剂量参数.结果 正向计划优化时间相较于逆向优化时间较长,其次是HIPO优化.剂量学方面对比,逆向优化HIPO计划的HRCTV D90、D98、V100参数优于正向优化和IPSA,逆向优化IPSA1、IPSA2、HIPO三组的HRCTV D90、V100高于正向优化G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计划靶区适形指数CI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方面,HIPO计划的膀胱、直肠D2cc所受剂量低于其他3组,对于膀胱吸收剂量,正向优化Gro与IPSA1、HIP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IPSA1、IPSA2、HIPO组的D2cc、D1cc参数优于G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计划的乙状结肠剂量参数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计划,正向与逆向优化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使用逆向HIPO优化可实现更好的靶区覆盖以及减少膀胱、直肠受量,设计时间也可接受,在计划首次优化时推荐使用,实际临床可结合图形优化人工微调以获得更为个体化的计划剂量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妇科后装施源器自动重建系统研发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施源器自动重建系统,以实现CT引导妇科近距离治疗中Fletcher施源器高效准确地自动重建.方法:施源器自动重建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应用2.5D的DpnUNet分割CT图像上的施源器掩膜;通过三维连通区域算法以及骨骼提取算法获取数字化的施源器管道中心线.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妇科近距离放射治疗的68例患者资料,将其中10例患者CT计划作为测试集,将58例患者CT计划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用于训练,对开发的施源器自动重建系统结果与手动重建结果进行几何一致性比较,并通过三维后装逆向优化计划设计获取剂量学指标高风险临床靶体积(HR-CTV)、90%和98%靶区体积剂量(D90、D98),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接受最大照射剂量的2 cc体积内的最小剂量(D2cc),探究自动重建系统的临床可用性.结果:在10例测试集患者数据中,自动重建与手动重建的宫腔管以及左右穹窿管中心线顶端平均距离分别为0.335、0.361和0.362 mm,中心线之间的平均豪斯多夫距离(HD)分别为0.398、0.367和0.324 mm;保持驻留位置和驻留时间一致的情况下,两种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差异均<2%,具有很高的几何一致性以及临床价值.结论:施源器自动重建系统能够实现高精度的Fletcher施源器的全自动重建,降低潜在的人为错误概率,并提升临床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