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茱萸中1个新的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HPLC等多种技术对山茱萸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利用HR-ESI-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山茱萸水提物中分离鉴定了 10个化合物,分别为(±)-cornuscone(1)、(-)-(Z)-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ene 4-O-β-L-xyl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ide(2)、kaempferol 3-O-β-D-glucopyranoside(3)、kampferol(4)、myricetin(5)、trifolin(6)、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7)、quercetin 3-O-β-D-glucuronide-6"-methyl ester(8)、quercetin 3-O-β-D-glucuronide-6"-ethyl ester(9)、pyrogallol(10).化合物 1 为新的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命名为(±)-cornuscone,其结构中具有少见的C-1位甲基取代.选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细胞模型以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1.15±1.29)μmol·L-1,表明其抗炎活性显著优于阳性药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C50 为(48.32±1.66)μmol·L-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制备工艺及透皮主要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为复方藤芷膏开发新剂型,并考察其透皮主要成分.方法 以凝胶贴膏剂基质的感官评价、初黏力、持黏力为综合指标,以NP-700、甘羟铝、EDTA-2Na、甘油、PVPK-90、酒石酸、纯化水的使用量作为课题的主要考察因素.依次采用单因素设计实验法和正交设计实验法在不同材料用量配比下优选凝胶贴膏剂的最佳基质配方.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MS),采用垂直Franz扩散池法进行透皮实验,检测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的透皮主要成分并确定.结果 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的最佳配方为NP-700 4.0 g,甘羟铝 0.5 g,EDTA-2Na 0.2 g,二氧化钛 2.0 g,甘油 40 g,PVPK-90 5.0 g,酒石酸 0.7 g,纯化水50 g,载药含量10%.透皮结果初步鉴定出3个化合物,包括大黄素、盐酸小檗碱及欧前胡素.结论 研究所得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膏体均匀,表面光滑,易于涂布.成型后具有优良的初始黏力和保持黏力,易剥离,无残留,保湿性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和致敏性.透皮成分的确定为寻找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进一步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向抗TIGIT和PVRIG双特异抗体的制备及体外生物性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制备靶向抗T细胞免疫球蛋白-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e 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TIGIT)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相关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蛋白(Poliovirus re-ceptor-related immunoglob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PVRIG)双特异抗体,探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PVRIG人源化抗体hP1和TIGIT人源化抗体hT1构建KY-TIGIT-hlgG4M-PVRIG-SCFV双特异性抗体,将纯化得到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热稳定性检测和稳定性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双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活性;采用生物干涉膜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检测双特异性抗体亲和力;用 Jurkat-NFAT-Luc2-PD1-TIGIT-PVRIG 细胞和 293T-OS8-PVRL2-PDL1细胞中检测双特异性抗体KY-TIGIT-hlgG4M-PVRIG-SCFV对于TIGIT/PVRIG靶点的阻断作用;采用CMV recall assay法检测IFN-r在上清液中的浓度.结果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KY-TIGIT-hlgG4M-PVRIG-SCFV双特异性抗体纯度>95%;Tm结果为Tm1:66.34,Tm2:80.95.采用SEC-HPLC对双特异性抗体KY-TIGIT-hlgG4M-PVRIG-SCFV进行稳定性分析,其纯度均>90%.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和PVRIG的人源化抗体hP1与293T-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168 70 μg/mL 和 0.038 65 μg/mL,与 293T-cyno-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37 14 μg/mL 和 0.031 98 μg/mL,与 Human PVRIG Protein,His Tag的亲和力为 1.74E-10M 和 1.69E-10M.KY-TIGIT-hlgG4M-PVRIG-SCFV 抗体和 TIGIT 的人源化抗体 hT1 与 293T-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70 27 μg/mL 和 0.031 21 μg/mL;与293T-cyno-TIGIT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20 28μg/mL 和 0.028 22 μg/mL;与 Human TIGIT Protein,His Tag 的亲和力为 8.50E-10M 和 8.47E-10M.KY-TIGIT-hlgG4M-PVRIG-SCFV 抗体具有阻断 PD1/PDL1/TIGIT/PVRIG 相互作用活性,且 KY-TIGIT-hlgG4M-PVRIG-SCFV 的 EC50为 0.007 μg/mL,优于单独人源化抗体 hT1(EC50为 0.013 μg/mL)和 hP1(EC50为 0.048 μg/mL)的作用.在含 pp65 peptide 条件下 KY-TIGIT-h1gG4M-PVRIG-SCFV 抗体分泌 IFN-r 为 349.72 pg/mL,明显高于其他抗体.结论 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具有高亲和力和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有望开发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抗体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向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广谱抗体制备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靶向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的广谱抗体FHA3,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依据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序列信息,PCR扩增FHA3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序列,连入抗体哺乳细胞表达载体pFRT-IgG1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RT-IgG1κ-FHA3。利用瞬时高效表达系统ExpiCHO以及亲和纯化技术获取抗体蛋白FHA3。ELISA检测FHA3与甲型流感病毒HA的结合。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试验检测抗体FHA3的体外中和活性。结果:蛋白质电泳结果显示制备获取了高纯度FHA3。FHA3与甲型流感病毒H1N1 HA、H2N2 HA、H3N2 HA、H5N1 HA、H7N9 HA以及H9N2 HA均识别结合,且呈浓度依赖效应。FHA3具有较好的体外中和活性,在低浓度下(5 μg/ml)能有效阻断H5N1以及H7N9假病毒入侵靶细胞,在0.012 5 μg/ml浓度下能有效阻断H1N1假病毒入侵靶细胞。结论:获得1株具有体外中和活性的靶向甲型流感病毒HA蛋白的广谱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微泡介导T淋巴细胞Itch基因沉默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技术介导T细胞Itch基因沉默,观察T细胞免疫活性变化。方法:磁珠分选纯化T细胞,构建靶向Itch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实验组为超声辐照+Itch-shRNA质粒-SonoVue微泡,对照组为超声辐照+阴性对照shRNA质粒-SonoVue微泡,空白组未处理。转染48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转染效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tch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两两比较LSD- t检验。 结果:利用UTMD技术介导shRNA转染效率达到52.3%,转染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tc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01±0.080、0.773±0.101和0.719±0.090,实验组Itc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441, P<0.01)。转染72 h,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L-2浓度分别为(417.3±37.1)ng/L、(158.7±17.3)ng/L和(147.0±1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8.701, P<0.001);IFN-γ浓度分别为(168.3±12.1)ng/L、(74.3±3.7)ng/L和(74.6±7.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6.833, P<0.001);实验组IL-2和IFN-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 结论:利用UTMD技术介导Itch-shRNA转染能明显降低T细胞Itch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炎克雷伯菌外膜蛋白A和黏附素蛋白抗原优势表位融合表达与小鼠免疫保护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外膜蛋白A(OmpA)和黏附素MrkD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对KP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布的KP ompA和mrkD序列,通过生信分析选取这两个蛋白的优势抗原表位,经融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表位序列后克隆至pColdI载体,并转入本科室保存的大肠杆菌BL21(DE3),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Ni +层析凝胶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rAD。rAD经皮下免疫22只BALB/c小鼠,同时设置22只佐剂对照组。完成免疫程序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和脾脏体外抗原刺激后细胞因子分泌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小鼠鼻腔注射KP,观察免疫后的小鼠存活率和肺脏细菌数量。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分别扩增出ompA和mrkD抗原表位序列,并成功融合,融合片段大小为1 056 bp,与预测大小一致,克隆至pColdI载体后测序,测序正确。重组表达菌BL21(DE3)-pColdI-rAD经IPTG诱导后破碎收集上清纯化,获得可溶性rAD,大小为38.4×10 3,与预测大小一致。rAD 3次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70 667.00±59 121.00比0.00±0.00, t=5.00, P<0.01)。KP感染小鼠后,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5.00)%比(0.00±0.00)%, t=22.52, P<0.01],免疫组小鼠肺脏细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9 500.00±1 384.00) CFU比(87 833.00±25 365.00) CFU, t=7.55, P<0.01]。脾细胞分离后经rAD刺激,免疫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分泌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5.70±17.21) pg/ml比(24.00±9.17) pg/ml, t=8.14, P<0.01;(200.30±8.51) pg/ml比(9.00±3.00) pg/ml, t=36.75, P<0.01;(92.33±6.11) pg/ml比(9.67±1.53) pg/ml, t=22.73, P<0.01]。 结论:KP OmpA和MrkD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rAD,免疫BALB/c小鼠有助于对KP感染的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外泌体lncRNA对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价值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包括卵巢癌35例(恶性组)和卵巢良性肿瘤20例(良性组);收集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妇女15例(正常组)作为对照。抽取3组妇女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商品试剂盒分离、纯化血清外泌体;外泌体的鉴定: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的形态,NanoSight纳米颗粒分析技术分析外泌体的粒径分布,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泌体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分化群(CD) 63、CD 81、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SG101)的表达情况。(2)随机抽取恶性组中4例卵巢癌患者(恶性测序组)和正常组中3例健康妇女(正常测序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组妇女的血清外泌体差异表达的lncRNA,并筛选出差异表达明显的lnc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筛选出的差异表达lncRNA在恶性测序组和正常测序组妇女血清中的表达,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即恶性组、良性组、正常组共70份血清)验证筛选出的差异表达lncRNA在其中的表达。(3)绘制筛选出的差异表达lncRNA诊断卵巢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等诊断效能;构建多因子联合诊断模型,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ROC曲线,评价其对卵巢癌发生的诊断效能。 结果:(1)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清外泌体为脂质双层膜结构,一侧呈凹陷的半球形或杯托样;NanoSight纳米颗粒分析技术分析显示,外泌体颗粒的直径峰值为127.6 nm,直径30~150 nm的外泌体颗粒占58.9%;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与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相比,血清外泌体的特异性标志蛋白CD 63、CD 81、TSG101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强。(2)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显示,相对于正常测序组妇女,恶性测序组患者血清外泌体中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 425个(其中上调23个、下调402个);挑选上调、下调表达异常明显的lncRNA 6个,即FER1L6-AS2、LINC00470、LINC01811、CXXC4-AS1、LINC02343、LINC02428,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恶性测序组和正常测序组妇女血清进行验证,其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一致。随后对这6个lncRNA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恶性组患者血清外泌体中FER1L6-AS2、LINC00470、LINC01811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至良性组、正常组妇女的1.66、1.84倍,2.05、2.46倍,2.94、2.35倍,CXXC4-AS1、LINC02343、LINC02428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至良性组、正常组妇女的29%、34%,40%、46%,42%、42%,同一lncRNA的表达水平在恶性组与良性组、恶性组与正常组中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良性组与正常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6个差异表达lncRNA单独诊断卵巢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2~0.805,具有中等诊断价值。联合因子预测模型1(包括FER1L6-AS2和LINC01811)、联合因子预测模型2(包括CXXC4-AS1、LINC02343和LINC02428)、联合因子预测模型3(包括FER1L6-AS2、CXXC4-AS1、LINC02343和LINC02428)的AUC分别为0.865、0.934和0.962,各联合因子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均显著高于单一lncRNA的诊断效能( P均<0.05)。 结论: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高通量测序技术是筛选血清外泌体差异表达lncRNA的有效方法;血清外泌体多个lncRNA联合检测对卵巢癌患者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单一lncRNA检测。检测血清外泌体lncRNA可为卵巢癌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分析DJ-1的相互作用蛋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DJ-1基因在肺鳞癌细胞HTB-182中的表达,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TAP-MS)技术寻找DJ-1在HTB-182细胞系中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构建靶向DJ-1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感染HTB-182细胞(DJ-1 siRNA组),并设立慢病毒载体对照组(Control siRNA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J-1蛋白表达水平,建立内源性的DJ-1蛋白表达沉默的si-DJ-1-HTB-182细胞。设计DJ-1的特异性引物,构建带有链霉素结合肽标签(SBP)、钙调蛋白结合肽标签(CBP)的DJ-1表达质粒pNTAP-DJ-1,用脂质体稳定转染细胞系DJ-1 siRNA HTB-182,G418筛选阳性克隆,Western blot进行验证,TAP-MS技术寻找DJ-1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DJ-1 siRNA干扰组中DJ-1的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空质粒(NC)组和空白对照(BC)组( P<0.05);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NTAP-DJ-1质粒的HTB-182细胞系;TAP-MS筛选到DJ-1相互作用的三个蛋白质:细胞角蛋白1(Keratin 1)、细胞角蛋白10(Keratin 10)和NADPH氧化酶活化蛋白P47(P47 Px)。 结论:Keratin 1、Keratin 10和P47 Px可能是DJ-1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神经氨酸酶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1株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功能性抗体FNA1,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依据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序列信息,合成FNA1重链以及轻链可变区序列,连入抗体哺乳细胞表达载体pFRT-IgG1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RT-IgG1κ-FNA1。利用瞬时高效表达系统ExpiCHO以及亲和纯化技术获取抗体蛋白FNA1。ELISA检测FNA1与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FNA1与细胞膜表面表达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通过抗体抑制NA蛋白活性试验检测抗体FNA1的体外功能活性。结果:蛋白质电泳结果显示制备获取了高纯度FNA1。FNA1特异性识别结合N1亚型的NA抗原,且呈浓度依赖效应。FNA1能通过结合细胞膜表面表达的N1亚型NA蛋白,有效阻断细胞膜表面的NA活性,从而抑制包装的假病毒从细胞表面释放,继而抑制进一步的靶细胞感染。结论:获得1株具有体外功能活性的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蛋白的抗体FNA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人TCRP1基因敲除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系及其生物学功能检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选取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K562为实验对象,利用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稳定敲除舌癌耐药相关蛋白1(TCRP1)基因的CML细胞系K562/TCRP1-KO,通过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药物敏感性等功能试验比较K562/TCRP1-KO与对照细胞(K562/cas9-CTL)的表型差异,初步探讨TCRP1基因参与CML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在特定位点设计针对TCRP1的小向导RNA(sgRNA),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后与线性化的Cas9表达载体重组,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293T细胞,收集纯化病毒感染K562细胞,嘌呤霉素加压筛选阳性多克隆,有限稀释法进一步筛选出单克隆K562/TCRP1-KO,Sanger测序和Western blot检测成功敲除的稳定细胞株,同时构建转染lentiCRISPR载体的K562细胞作为对照细胞株(K562/cas9-CTL),采用细胞计数法、CCK8法及伊马替尼(IM)梯度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分别对K562/TCRP1-KO和K562/cas9-CTL进行细胞增殖、药物敏感性及细胞凋亡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用于TCRP1敲除的sgRNA-Cas9重组质粒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利用有限稀释法成功筛选到TCRP1敲除的单克隆细胞株。与K562/cas9-CTL细胞相比,K562/TCRP1-KO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减弱,IM药物敏感性显著增强,细胞凋亡进程显著加快(均 P<0.05)。 结论:利用CRISPR/Cas9成功构建了TCRP1敲除的CML细胞株,TCRP1可能作为癌症相关基因影响CML细胞的增殖、IM耐药能力及凋亡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