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0岁,因"双眼前暗点1周"于2022年12月26日来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发病前1周有新冠病毒感染病史,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SARS-CoV-2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呈阳性。裸眼视力:右眼0.1,左眼0.1;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0.3。双眼前节正常,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黄斑彩色眼底照片示黄斑区暗红色病变和不规则斑点(图1)。双眼电脑视野检查显示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生理盲点扩大(图2)。近红外图像显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花瓣状病变(图3A和3C)。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显示外核层和外丛状层有1个高反射的局限性病灶(图3B和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显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图4)。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显示P100波在1度大正方形的反应时间延迟,P100波在0.25度小正方形的反应时间正常;双眼P100波振幅下降,尤其是在左眼。根据病史和眼部检查评估,患者诊断为: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感染。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双眼,3次/d;甲钴胺胶囊,0.5 mg,3次/d;和血明目片,1.55 g,3次/d等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眼底恢复正常,OCT扫描显示黄斑区结构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剂量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致严重洋地黄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性,77岁。因“腹痛腹胀10 d,加重半天”于2022年8月23日20∶40就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史。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搏87 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压(BP)120/74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双下肢可见散在瘀点瘀斑,左侧甲状腺区触及枣样大小结节,左锁骨上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可闻及少量散在湿啰音,心率87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肠鸣音4次/min。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WBC)83.90×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0.96,血红蛋白(HGB)81 g/L,血小板(PLT)167×10 9/L。降钙素原(PCT)34.94 nmol/L,C反应蛋白(CRP)89.19 mg/L;血气分析中pH值7.320,二氧化碳分压(PCO 2)20.0 mmHg,氧分压(PO 2)130.0 mmHg,吸入气中的氧浓度(FiO 2)33%,碱剩余(BE)-14.3 mmol/L,乳酸(LAC)6.07 mmol/L;生化:葡萄糖(GLU)16.53 mmol/L,肌酐(Cr)350 μmol/L,尿素氮(BUN)35.62 mmol/L,白蛋白(Alb)21.9 g/L,肝功能正常;电解质:钠129 mmol/L,钾4.43 mmol/L,氯95.2 mmol/L,钙1.82 mmol/L,镁0.85 mmol/L,磷2.34 mmol/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15.7s,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40.1 s,凝血酶凝固时间(TT)18 s,纤维蛋白原(FIB)4.55 g/L,D-二聚体(D-D)4.35 mg/L;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FT3)7.19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7.55 μ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3.11 mIU/L。腹部CT检查:肝内多发低密度占位;肝门区、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初步诊断:(1)脓毒症;(2)肝内多发占位待查:肝脓肿?肝转移瘤?(3)急性肾功能不全;(4)代谢性酸中毒;(5)低蛋白血症;(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抗感染、补液保护肾脏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未好转,代谢性酸中毒恶化。8月25日9∶00血气分析示pH 6.93,10∶00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心室率165次/min),BP 60/40 mmHg,意识丧失,立即液体复苏、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胺碘酮复律、纠酸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抢救,抗生素调整为美罗培南,患者恢复窦性心律(100次/min),BP120/50 mmHg(去甲肾上腺素0.4 μg·kg -1·min -1)。8月26日腹部增强CT检查:肝内多发转移瘤,可疑门静脉右支局部癌栓形成。血培养:白色念珠菌。加用卡泊芬净抗真菌治疗;感染有所控制,复查血常规:WBC 19.20×10 9/L,PCT 3.57 nmol/L。8月27日8∶00患者再发快速心房颤动(心室率177次/min),BP为125/50 mmHg(去甲肾上腺素1 μg·kg -1·min -1),血气分析示:pH 7.30,PCO 2 31 mmHg,PO 2 93 mmHg,FiO 2 40%,钠143 mmol/L,钾4.4 mmo1/L,离子钙1.14 mmol/L。予以胺碘酮泵入,无效;10∶00缓慢静脉注射去乙酰毛花苷0.2 mg,13∶30恢复窦性心律(心室率90次/min),去甲肾上腺素减量至0.3 μg·kg -1·min -1可维持血压;16∶00心电监护示室性逸搏心律(40次/min),血压下降至75/30 mmHg,立即予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加量至0.5 μg·kg -1·min -1,维持血压120/40 mmHg,恢复窦性心律(100 次/min)。8月28日5∶00再发快速心房颤动(心室率142次/min),静脉注射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0.2 mg;7∶10出现室性逸搏心律,随即心搏骤停,心肺复苏2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考虑洋地黄中毒,15∶30行血浆置换治疗。8月29日上午反复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及心脏骤停;13∶00植入临时起搏器治疗;19∶58患者再次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未能成功,宣告临床死亡。死亡诊断:(1)白色念珠菌血症;(2)感染性休克;(3)多器官功能衰竭;(4)洋地黄中毒,室性逸搏心律,心脏骤停;(5)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癌可能;(6)门静脉血栓形成;(7)2型糖尿病;(8)甲状腺功能减退症。8月30日地高辛血药浓度回报 > 5 ng/mL,标本采集时间8月29日7∶49(第2次用药后26 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熟地黄上调木糖基转移酶Ⅰ信号途径促进阴虚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合成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基于木糖基转移酶Ⅰ(xylt-1)信号途径探讨熟地黄及其活性成分地黄苷D、梓醇对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调控机制.方法 (1)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熟地黄组,30 g·kg-1),每组8 只,雌雄各半.采用辛温燥湿利湿中药复方(30 g·kg-1)灌胃诱导建立阴虚大鼠模型,早晚各 1 次,连续10 d.造模结束后,治疗组灌胃熟地黄水煎液,早晚各 1 次,连续 10 d.测定记录大鼠体质量并通过旷场行为学实验检测其活跃度、穿格次数及总路程;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qPCR法及全自动毛细管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xylt-1、多配体蛋白聚糖 1(SDC-1)、早期生长反应因子 1(EGR1)、谷氨酸脱羧酶 1(GAD67)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HPLC法检测脑组织中GABA含量.(2)采用siRNA沉默大鼠高分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的xylt-1 基因,细胞分为正常组、阴性对照组、沉默组、沉默+地黄苷 D(10 μmol·L-1)组、沉默+梓醇(10 μmol·L-1)组.采用 qPCR 法检测细胞中 xylt-1、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水平;HPLC法检测细胞内、外液GABA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SDC-1 表达水平.(3)采用慢病毒转染PC12 细胞过表达xylt-1 基因,细胞分为正常组、阴性对照组(空载组)、过表达组.然后采用qPCR法检测细胞中xylt-1、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水平;HPLC法检测细胞内、外液GABA含量.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活跃度显著升高(P<0.01),穿格次数及总路程显著增加(P<0.01);血清LH、FSH、GnRH、CRH、TR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海马及大脑皮层组织中的GAB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脑组织中的xylt-1、SDC-1、EGR1、GAD67 mRNA(海马、大脑皮层组织)及蛋白(下丘脑、大脑皮层组织)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经熟地黄干预后的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活跃度显著下降(P<0.01),总路程明显缩短(P<0.05);血清LH、FSH、GnRH、CRH、TR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海马及大脑皮层组织中的GAB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脑组织中的xylt-1、SDC-1、EGR1、GAD67 mRNA(海马、大脑皮层组织)及蛋白(下丘脑、大脑皮层组织)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沉默组细胞的xylt-1、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细胞内、外液中的GAB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细胞中SDC-1 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沉默组比较,沉默+地黄苷D组细胞的xylt-1mRNA表达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梓醇组细胞的xylt-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沉默+地黄苷D组、沉默+梓醇组细胞的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细胞内、外液中的GABA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胞中SDC-1 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3)与正常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过表达组细胞的xylt-1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过表达组细胞的SDC-1、EGR1、GAD67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细胞内、外液中的GABA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脑内可能存在调节GABA合成的xylt-1/SDC-1/EGR1/GAD67 通路,熟地黄可能通过上调该通路提高脑内GABA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阴虚动风证大鼠纹状体PINK1、Parkin、α-syn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PD)阴虚动风证大鼠纹状体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Parkin、α-突触核蛋白(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PD阴虚动风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黑质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备PD阴虚动风证模型.将65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150 mg/kg)组和中药低、中、高剂量(1.75、3.5、7 g/kg)组,另取26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3只,各给药组分别予相应药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28 d.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ELISA和生化试剂盒分别检测纹状体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COXⅣ)活性,HE染色观察纹状体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纹状体PINK1、Parkin、α-syn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旋转圈数和爬杆时间增加,游泳评分降低(P<0.01),纹状体ATP含量及COXⅣ活性降低(P<0.01),神经元排列混乱、数量减少、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核皱缩,空泡形成,边界模糊,纹状体PINK1、Parkin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1),α-syn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旋转圈数和爬杆时间减少,游泳评分升高(P<0.01),纹状体ATP含量及COXⅣ活性升高(P<0.05,P<0.01),神经元数量增加、排列趋于整齐、形态有所改善,纹状体PINK1、Parkin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P<0.01),α-syn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5,P<0.01),以美多芭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P<0.05,P<0.0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各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P<0.05,P<0.01).结论 复方地黄颗粒可改善PD阴虚动风证大鼠行为学症状,可能通过调节纹状体PINK1、Parkin、α-syn表达,进而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发挥治疗PD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地黄苷A对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脑功能障碍和Nrf2/GPX4介导的铁死亡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地黄苷A(ReA)对盲肠结扎穿孔(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脑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56只CLP诱导的脓毒症 SD 大鼠随机分为 CLP 组(n=12)、CLP+20ReA 组(n=11)、CLP+40ReA 组(n=11)、CLP+80ReA 组(n=11)和 GPX4-IN-3 组(n=11),将只进行假手术的10只SD大鼠作为Sham组.Sham组和CLP组大鼠灌胃1 mL 1%二甲基亚砜.CLP+20ReA组、CLP+40ReA组、CLP+80ReA组大鼠分别灌胃1mL剂量为20、40和80mg/kg/d的地黄苷A.GPX4-IN-3组大鼠同时灌胃0.5 mL剂量为80 mg/kg/d的地黄苷A和0.5 mL剂量为15 mg/kg/d的铁死亡选择性诱导剂GPX4-IN-3.各组大鼠均给药3 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脑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水平;采用称重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大鼠脑损伤情况;采用微量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和Fe2+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水平.结果:与CLP组比较,CLP+20ReA组、CLP+40ReA组和CLP+80ReA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和逃避潜伏期降低(P<0.05),穿越平台次数升高(P<0.05),神经元损伤减轻,血清NSE和S100β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GSH水平升高(P<0.05),脑组织含水量、MDA、IL-6和TNF-α水平以及Fe2+含量均降低(P<0.05),脑组织Nrf2(细胞核)和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Keap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CLP+80ReA组比较,GPX4-IN-3组大鼠的脑功能障碍加重,Nrf2/GPX4通路被抑制(P<0.05).结论:地黄苷A通过激活Nrf2/GPX4通路抑制铁死亡,从而减轻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脑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物黄芩汤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三物黄芩汤(Sanwu Huangqin Decoction,SHD)始载于《金匮要略》,由黄芩、苦参、地黄3味药组成,为滋阴清热之经典方剂.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环烯醚萜苷类及苯乙醇苷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抑菌、抗病毒、抗过敏、抗白塞病等药理作用,临床多用于发热性疾病、红斑性肢痛症、自身免疫性肝病、皮肤性疾病等.通过对SHD的处方考证与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现代临床应用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五原则对SHD的Q-Marker进行预测,黄芩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苦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果碱、槐定碱、三叶豆紫檀苷、苦参酮,地黄中梓醇、地黄苷D可初步确定为SHD的Q-Marker,为完善SHD的制剂过程中质量溯源体系及其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分析鲜地黄不同加工方式后化学成分变化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测定对鲜地黄中地黄汁、地黄片、地黄渣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鲜地黄药材不同加工方法指标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10批地黄汁、地黄片和地黄渣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进行分析.采用HPLC法,HPLC-蒸发光散射检测(ELSD)法分别测定地黄样品中苷类、糖类成分含量.结果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4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经主成分分析,主成分1~3是影响鲜地黄样品质量的主要因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标记了鲜地黄样品中8个差异性成分.苷类、糖类成分总含量测定均表明地黄汁>地黄片>地黄渣,苷类成分中除地黄苷A外,地黄汁中梓醇、桃叶珊瑚苷、地黄苷D、益母草苷含量都高于地黄片和地黄渣,质量分数为7.43%~7.78%、0.10%~0.11%、0.59%~0.66%、0.69%~0.72%;糖类成分除棉子糖外,地黄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水苏糖的含量都高于地黄片和地黄渣,质量分数为2.40%~2.55%、1.84%~2.02%、12.33%~12.77%、33.03%~33.45%.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鲜地黄不同加工方式化学成分变化,为临床上地黄汁、地黄片的使用提供参考,并为地黄渣的回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测多评、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TOPSIS模型相结合的润燥止痒胶囊质量差异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QAMS)技术与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模型相结合的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s,RZC)综合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以Epic Polar C18 柱为色谱柱,乙腈-无水乙醇(80∶20)与0.1%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 320、280、220 nm,二苯乙烯苷为内参物,采用QAMS法同时检测 15 批RZC中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焦地黄苯乙醇苷B1、二苯乙烯苷、虎杖苷、桑皮苷A、桑辛素M、二氢桑色素、槐果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通过对 13个成分含量检测数据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挖掘RZC质量差异性化学成分.同时以化学模式识别分析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值为权重,建立加权TOPSIS模型,对不同批次RZC进行质量差异性评价.结果 RZC中 13 个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6.97%~100.12%,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良好,外标法实测值与QAMS法计算值无明显差异.化学模式识别显示15 批样品聚为3 类,氧化苦参碱、二苯乙烯苷、桑皮苷A、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虎杖苷和毛蕊花糖苷是RZC质量差异性化学成分.加权TOPSIS模型显示 15批RZC欧氏贴近度0.122 0~0.728 0,提示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批间差异,质量优劣排序与化学模式识别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的QAMS与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TOPSIS模型相结合方法,可用于RZC质量差异性评价,为提升RZC质控标准和确保临床疗效一致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百合地黄汤基准样品HPLC特征图谱建立及其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建立百合地黄汤基准样品HPLC特征图谱,并测定梓醇、地黄苷D、王百合苷B的含量.方法 分析采用Waters XSelect? HSS T3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 35℃;检测波长 194 nm(含量测定时再增加 312 nm).结果 16 批基准样品特征图谱中有 8 个特征峰,相似度均大于 0.984.3 种指标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 88.8%~101.1%,RSD 2.09%~3.99%.结论 HPLC特征图谱结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可为百合地黄汤后续相关制剂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