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急腹症术后胃阴虚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急腹症术后胃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104例急腹症术后胃阴虚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另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术后肛门排气、体温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腹胀、腹痛、大便秘结、胃纳减退、恶心呕吐、舌红少津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4.23%,49/52)高于对照组(80.77%,42/52)(P<0.05);治疗后,2组血清SOD、GSH-Px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急腹症术后胃阴虚证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急性应激反应,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配方颗粒药效学及与饮片药效比较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药效学及与饮片药效比较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通过查阅近十年国内相关文献,从相关疾病类型、药方种类、病理模型、造模方法、阳性对照药、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以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药效比较研究为主,涉及结肠炎、慢性胃炎、高血脂症、关节炎、恶性肿瘤、糖尿病、感冒等疾病和湿困脾胃证、肾阴虚证、阳明腑实证等中医病证.结论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新型饮片应用于中医临床,在药效上是否与传统饮片等效仍然存在争议.本文详细综述了中药配方颗粒的药效学及与饮片药效比较研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理论辨治乳腺疾病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女子以肝为先天",故乳腺病多可从肝论治.清代医家王旭高在其代表性学术著作《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全面论述了肝病证治,分述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和肝寒肝虚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肝气、肝火密切相关.从肝气论治乳腺病,可运用疏肝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治疗肝气郁结型和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运用柔肝法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肾阴虚证,运用培土泄木及泄肝和胃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从肝火论治乳腺病,可运用清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或乳房炎症疾病肝经郁热证,运用泻肝法及化肝法治疗因肝火所致乳腺增生病或乳房炎症疾病,运用泻子、补母法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运用清金制木法治疗放射性肺炎."气有余便是火",肝气、肝火是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辨证时需整体联系,分清主次以治疗之.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朱镇华教授辨证分型论治慢喉瘖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喉瘖是中医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机复杂,具有一定的反复性、难治性.朱镇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诊疗经验,认为慢喉瘖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将慢喉瘖主要分为气虚痰凝证、肺脾气虚证、阴虚肺热证,常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养阴清肺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治疗,运用从脾论治、以形补形、形神共养、内外结合的组方策略与治疗法则,辨证分型论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谭新华运用角药治疗男性下尿路症状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谭新华教授运用角药治疗男性下尿路症状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其所用角药类型可划分为补益类与祛邪类,分别有 3 种首选角药组合.补益类:针对脾肾气虚证,首选黄芪-人参-白术组合;针对肾阴亏虚证,首选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组合;针对肾阳不足证或下焦虚寒证,首选山药-益智仁-乌药组合.祛邪类:针对肝气郁滞证,首选柴胡-白芍-川楝子组合;针对气血瘀滞证,首选怀牛膝-桃仁-莪术组合;针对下焦湿热证型,首选车前子-萹蓄-瞿麦组合.从角药配伍角度分析谭新华教授治疗男性下尿路症状,并于文末附医案 1 则加以说明,以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其学术思想,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中医证候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符合标准的 1 404 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 720 例、男性 684 例,年龄分布在 28~65 岁.收集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血脂异常水平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探究核心病机及证候特征.结果 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次前 5 位依次是身热不扬、口干、尿清、口苦、肥胖;因子分析共提取 7 个公因子,分别是脾虚夹瘀证、湿热伤阴证、湿热困脾证、湿热蕴胃证、脾虚痰湿证、痰热伤阴证、胃热脾虚证;系统聚类共分 6 种中医证候、1 种状态,分别是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和肥胖.结论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证候分布主要为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以及形体肥胖的状态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及血压变异性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医证型及24h血压变异性(BPV)与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收集2023年5月—9月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平均真实变异性(ARV)评估患者的BPV,计算24hARV.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ACE分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24hARV、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等.以MACE为结局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24hARV与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AM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和寒凝心脉.与痰瘀互结组、气滞血瘀组相比,气虚血瘀组、气阴两虚组的MACE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24h收缩压ARV和舒张压ARV与A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是AMI患者的主要证型,虚证AMI患者更易发生MAC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和知识图谱探析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的隐形知识与"顾润燥,纳化常"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图谱技术探讨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的隐形知识.方法 收集 2009-2019年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医案,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和知识图谱对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148 首处方,涉及中药441 味.患者证型中气阴两虚证约占全部病例的66.67%,非气阴两虚证占 33.33%.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平、微寒、微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主要归肺经、脾经和胃经.药物分类主要为补气药、补阴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麦芽-谷芽、六神曲-山楂、麦芽-谷芽-甘草、龙骨-牡蛎等.复杂网络分析显示处方呈现 7 个类别.选取较能体现学术思想特色用药的苍术为例,在"风湿病'病-证-方(药)'知识图谱系统"中进行可视化分析.结论 国医大师路志正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顾润燥,纳化常"这一学术思想贯穿始终,他强调从顾护津液、燥湿互济论治,用药时注重调整脏腑、益气养血、滋阴润燥,且不忘舒畅情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参芪固肾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气阴两虚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参芪固肾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气阴两虚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6月-2021年1月本院82例CR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参芪固肾汤。2组均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Cr、BUN,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ELISA法检测IL-6、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5%(33/41)、对照组为46.3%(19/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61, P=0.01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t=23.468, P<0.01);血清SCr[(421.19±43.82)μmol/L比(488.71±48.39)μmol/L, t=6.623]、BUN[(19.54±1.26)mmol/L比(24.12±2.42)mmol/L, t=10.749]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eGFR[(47.71±4.68)ml/min比(42.51±4.55)ml/min, t=5.101]高于对照组( P<0.01);血清IL-6、TNF-α及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412、3.714、2.466, P<0.01或 P<0.05);Hb、Alb、PA水平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462、5.807、2.256, P<0.01或 P<0.05)。 结论:参芪固肾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CRF气阴两虚证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微炎症反应及营养状况,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 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单组率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中医证候发生率,为规范新冠肺炎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网、PubMed、Embas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3月31日发表的有关新冠肺炎中医证候的横断面调查和病例系列研究,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中医证候等相关数据,并依据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推荐的质量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4.0软件对中医证候进行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横断面研究13篇、病例系列研究5篇,共计2 139例患者。对横断面调查研究的分析显示,在混杂因素的识别、控制及分析方法准确性上风险偏倚较高,在结局指标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方面描述不清楚;对病例系列研究的分析显示,整体风险偏倚较小,但缺乏评估纳入患者全面性的描述。对纳入的18篇文献中病位与病性证素一致的中医证候进行合并,共整理出新冠肺炎中医证候33种,其中发生数≥50例、发生率≥10%以及有统计学意义〔指95%可信区间(95% CI)不跨越无意义线0〕的中医证候有10种,分别是寒湿阻肺证(469例、发生率28.2%、95% CI为5.9%~50.6%)、湿热蕴肺证(247例、发生率32.1%、95% CI为10.7%~53.6%)、疫毒闭肺证(228例、发生率28.9%、95% CI为12.5%~45.2%)、肺脾气虚证(202例、发生率22.1%、95% CI为9.5%~34.7%)、湿毒郁肺证(180例、发生率41.2%、95% CI为18.4%~64.1%)、湿阻肺脾证(81例、发生率56.3%、95% CI为48.1%~64.4%)、邪热壅肺证(76例、发生率31.1%、95% CI为25.3%~36.9%)、湿阻肺胃证(70例、发生率13.4%、95% CI为10.4%~16.3%)、热毒闭肺证(55例、发生率16.9%、95% CI为8.3%~25.5%)、气阴两虚证(53例、发生率13.7%、95% CI为2.7%~24.8%)。亚组分析显示,横断面研究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医证候有6种,分别为寒湿阻肺证(200例、发生率20.9%、95% CI为12.6%~29.2%)、湿热蕴肺证(221例、发生率41.8%、95% CI为9.4%~74.2%)、湿毒郁肺证(120例、发生率41.4%、95% CI为8.6%~74.3%)、肺脾气虚证(115例、发生率19.2%、95% CI为6.8%~31.7%)、邪热壅肺证(76例、发生率31.1%、95% CI为25.3%~36.9%)和气阴两虚证(53例、发生率13.7%、95% CI为2.7%~24.8%);病例系列研究有3种,分别为疫毒闭肺证(133例、发生率44.0%、95% CI为24.5%~63.4%)、肺脾气虚证(87例、发生率38.7%、95% CI为32.3%~45.0%)、湿毒郁肺证(60例、发生率40.6%、95% CI为29.3%~52.0%)。 结论:2019新冠肺炎中医证候分布较广泛、复杂,主要中医证候有寒湿阻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肺脾气虚证、湿毒郁肺证、湿阻肺脾证、邪热壅肺证、湿阻肺胃证、热毒闭肺证和气阴两虚证10种,可为新冠肺炎中医辨证规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