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细胞TCR测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T细胞受体(TCR)序列可作为分辨T细胞特异性的唯一标签,因其多样性的特征,在特定时间内个体循环系统中所有TCR构成的TCR组库可以反映个体的抗肿瘤免疫状态.单细胞TCR测序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编码TCR双链的基因序列和表达量等信息,包括获得TCR的α链和β链的配对信息,从而在细胞水平上更为准确地探索TCR组库的异质性,还可结合其他技术将TCR序列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信息成套配对,精准展现细胞水平上的多角度信息.因该技术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为探索TME中T细胞功能、发展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CR-T)疗法、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等提供重要依据,成为重要的筛选工具,期待该技术的发展使更多肿瘤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维奈克拉联合用药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CL)-2选择性抑制剂维奈克拉(venetoclax)治疗年龄>75岁或者不适宜接受高剂量诱导化疗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有效。维奈克拉的作用机制为诱导BCL-2依赖的肿瘤细胞凋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维奈克拉可与去甲基化药物(HMA)、阿糖胞苷或者小分子抑制剂通过抗耐药、代谢组学、基因组学、抑制拮抗作用等机制发挥协同作用,因此联合用药疗效较单药更为显著。维奈克拉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应用逐渐普及。为维奈克拉治疗AML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笔者拟就维奈克拉联合HMA、小分子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AML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orsby眼底营养不良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Sorsby眼底营养不良(SFD)的临床表现、治疗和相关致病基因。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Sorsby眼底营养不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新生血管、 TIMP3基因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4月。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综述性文献。采用SPSS26.0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95%可信区间( 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统计并记录SFD的临床表现、治疗和相关致病基因。 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157篇文献,最终纳入16篇文献的35例患者49只眼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13例,性别不明5例;左眼、右眼分别为16、19只眼,眼别不明14只眼。患者发病年龄(42.33±2.19)(28~59)岁。家族史阳性19例,总阳性率54.3%(19/35,95% CI 36%~72%)。基因变异31例,均为 TIMP3基因变异;纳入文献中检测未发现变异、变异未报道位点分别为2、2例,总阳性率93.9%(31/33,95% CI 85%~100%)。基因变异的31例中,英国、德国、瑞士、中国人种分别为22、4、1、4例,检出率均为100%(22/22、4/4、1/1、4/4)。SF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眼底黄白色沉积物及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下降;随后沉积物向周边扩展、CNV进一步发展及周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SFD的治疗方式有光动力疗法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糖皮质激素、维生素A等药物治疗,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为一线治疗方案,而联合治疗比单一治疗的预后疗效更好。 结论:TIMP3基因变异导致了SFD;其眼底特征性表现为黄白色沉积物及CNV,由中心向周边发展,导致患者视力进行性下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为一线方案,联合治疗比单一治疗的预后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髓外病变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伴髓外病变(EMD)MM,是MM的超高危亚型之一,患者生存期短,预后极差。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深入,伴EMD MM的治疗方法从传统的联合化疗发展至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上述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伴EMD MM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目前对伴EMD MM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笔者拟就放射治疗(RT)、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HSCT、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及CAR-T免疫疗法等,对伴EMD M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伴EMD MM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是否会取代造血干细胞移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和成熟的人体干细胞治疗技术。靶向BCR-ABL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药物伊马替尼问世,开启了人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近年血液肿瘤领域兴起了免疫细胞治疗,最为成功的是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是否会取代HSCT?不论新型靶向药物,或是免疫细胞治疗,和HSCT都不是彼此互为对手的关系,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胜负之争。每种治疗方式,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限制,也都在不断改进、优化、丰富。期待各种治疗方式的有机组合,强强联合,扬长避短,使更多的血液肿瘤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gn2基因诱导的神经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抑制剂治疗大鼠脑缺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Ngn2基因(Ngn2)诱导的神经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联合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MSCs(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室培养)并将Ngn2基因转染MSCs,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基因转染后神经细胞标记蛋白表达情况。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10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达分为5组,分别设为Sham组,1%二甲基亚砜(DMSO)组、AG490组、Ngn2-MSCs+1%DMSO移植组、Ngn2-MSCs+AG490移植组。移植治疗24 h后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区细胞凋亡水平。分别于3、7、14 d对每组大鼠进行神经缺陷症状评分,14 d后处死动物,氯化三苯四唑(TTC)法染色后计算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称量脑含水量。结果:Ngn2转染MSCs后,Ngn2-MSCs细胞表现出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Ngn2-MSCs联合AG490移植治疗组中大鼠脑缺血区细胞凋亡水平(16.2±5.6, F=197.53, P<0.01)、脑梗死体积[(12.31±6.24)%, F=35.92, P<0.01]及脑含水量[(77.55±0.53)%, F=56.18, P<0.01]较其他各组明显降低,神经缺陷评分在移植后7 d较其他各组开始降低(3.31±0.46, F=14.47, P<0.01),移植治疗14 d后评分显著较其他组降低(1.63±0.35, F=22.71, P<0.01)。 结论:Ngn2-MSCs联合AG490移植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协同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恶性胸腔积液的肿瘤微环境特征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可继发于多种晚期恶性肿瘤。尽管全身抗肿瘤治疗对原发肿瘤治疗有效,但仍有部分患者MPE控制不佳。肿瘤细胞、免疫细胞、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以及肿瘤相关血管异常增殖构建了MPE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MPE的形成。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胸腔内局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和基因介导的细胞毒等免疫疗法可有效改善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抑制MPE的形成。本文将阐述MPE的肿瘤微环境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肉瘤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肿瘤微环境,以促进骨肉瘤免疫疗法的进展。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了119例骨肉瘤患者的mRNA表达数据,分析骨肉瘤的肿瘤微环境,通过一致性聚类将患者分为4个聚类,并将骨肉瘤组织依据是否为炎性组织分为冷肿瘤与热肿瘤,对比4个聚类免疫相关评分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对冷、热肿瘤进行生存分析,最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敲除、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以及细胞凋亡实验进行验证。组间比较采用ANOVA分析。结果:聚类4拥有较高的免疫评分与基质评分( P<0.01),其与热肿瘤特点相似,而CD276在聚类4中表达较低( P<0.01),是骨肉瘤治疗的潜在靶点。生存分析曲线显示热肿瘤有相对较好的预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在冷肿瘤中NPTX2的表达与CD8A、GZMB和IFNG的表达呈负相关,且NPTX2可抑制CCL4的分泌。最后,体外实验发现骨肉瘤细胞中NPTX2的敲减可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加肿瘤细胞凋亡。 结论:本研究探索骨肉瘤中免疫细胞的浸润特征,为改善骨肉瘤患者的免疫治疗现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肉瘤的免疫微环境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脂肪肉瘤(LPS)是一种罕见的脂肪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肉瘤(STS)的15%~20%。不同LPS亚型的免疫微环境差异较大,对LPS患者的预后及免疫疗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研究表明,肿瘤遗传学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治疗方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性抗体、肿瘤疫苗、免疫调节剂、过继细胞治疗(ACT)、T细胞受体基因工程T细胞(TCR-T)疗法等在内的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晚期不可切除LPS患者的新选择。目前,ICI单药治疗LPS患者的初步疗效欠佳,ICI与其他策略如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剂、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放疗等方案的联合正在积极探索研究中,有望改善LPS的肿瘤学预后。本文就LPS各亚型的免疫微环境、遗传学与免疫关联、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预后预测标志物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钟调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呈现24 h波动特点,与生物钟的调控密切相关。经典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MC)、嗜酸性粒细胞等,可周期性表达多种时钟基因Clock、Bmal1、Per、Rev-erbα,参与IgE介导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昼夜节律性发作。在现代社会中,机体内在生物钟与外界生物钟“失同步”产生的生物节律紊乱,有可能加重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药理性上调MC中Per2基因或重设内外时钟节律活动,可以“迟滞”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时相反应,从而抑制其症状发作。本文重点介绍生物钟调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新进展,以期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时间生物学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