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气道管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呼吸衰竭危重症患者的核心措施,人工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呼吸机相关事件、呼吸机相关肺炎、肺不张等。本文将从人工气道的固定、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性、声门下分泌物引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呼吸机相关事件的预防5个方面总结人工气道管理标准的最新观点,为气道管理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收机械通气治疗 48 h 后或拔管 48 h 内发生的肺部感染[1] . 目前 VAP 在国内外的发病率 、病死率均较高 ,有国外报道显示 ,VAP 发病率为 6% ~ 52% ,病死率为 14% ~ 50% . 在我国 ,VAP 发病率为 4 .7% ~55 .8% ,病死率为 19 .4% ~ 51 .6% [2] . VAP 的发生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痛苦 ,因此 ,VAP 的预防至关重要 .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又称气囊上滞留物引流 ,是指通过应用附带于气管导管壁内的引流管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持续或间断负压引流的操作技术[3 ]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CU护理对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的认知情况及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对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该地区3所三级甲等医院120名ICU护士进行集束化干预认知调查,分析影响ICU护士集束化干预认知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名ICU护士集束化护理知晓评分为(25.2±3.2)分,其中护士对胸肺部物理治疗、机械通气抬高床头(30°~45°)方面的评分较高,均在3.5分以上;而对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预防深静脉血栓等方面的评分较低,在2分以下.ICU护士集束化干预认知知晓率与ICU护士学历、ICU护士能级、是否参加过集束化护理培训等因素有关.结论 ICU护士对机械通气集束化干预措施部分认知尚可,而对于需医护合作的操作认知仍有欠缺.工作经验、护士能级、是否参与培训等因素与ICU护士对机械通气集束化干预措施认知有密切关系,有必要对低学历、低能级及未参与过培训的ICU护士强化机械通气集束化护理知识,以提高ICU护士机械通气管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ICU9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1采用持续24 h声门下吸引,对照组2采用每2小时声门下吸引联合声门下冲洗1次.观察3组患者7 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堵管率、每日分泌物量以及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7 d内VAP发生率为3.33%(1/30),与对照组1、对照组2的10.00%(3/30)、6.67%(2/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堵管率为6.67%(2/30),对照组1为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观察组每日声门下分泌物量为(30.93±8.01)ml/d,明显多于对照组2的(19.75±6.52)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2,P<0.05).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率为10.00%(3/30),对照组1为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5).结论 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能够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堵管率,充分地引流声门下分泌物,对气道黏膜损伤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声门下间歇吸痰在预防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声门下间歇吸痰预防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预后,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该院118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应用普通型气管导管中心负压吸引引流;观察组采用具有声门下吸引功能的气管导管进行声门下间歇吸引.观察两组患者排痰效果、发生VAP时间、VAP 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VAP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患者VAP 发生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排痰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间歇声门下吸引法具有较好的清除分泌物及滞留物效果,能够降低重症患者VAP发生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并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导管对机械通气时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简易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导管对接受机械通气(MV)患者行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84例经口气管插管应用MV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呼吸机治疗时均执行常规人工气道标准管理;对照组使用SSD导管,以76~113 mmHg负压值行SSD法间歇性吸引;观察组除采用SSD法行间断声门下吸引外,将简易呼吸器与患者的气管插管相连,加用气流冲击法,以加大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效果.比较两组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总量、MV治疗时间及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天数,评估两组不同气囊管理模式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声门下滞留物总吸引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3,P<0.05);观察组MV治疗时间和入住ICU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5,t=-8.291;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9.52%(4/42),对照组VAP发生率为14.28%(6/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1,P<0.05).结论:在提供有效SSD法间断声门下吸引的基础上联合简易呼吸器气流冲击法,可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效果,对预防控制VAP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声门下冲洗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其致病菌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人工气道的建立损害了口咽部及下呼吸道的生理保护屏障,使含有大量细菌的口咽分泌物及胃内容物积聚在声门下和气管套管气囊之间,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内细菌的黏附和生长,杀灭多种致病菌.目的 研究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对VAP及其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及综合ICU需行经口人工气道建立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0.9%氯化钠溶液冲洗引流组(A组)60例和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引流组(B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下,A组每隔6 h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B组每隔6 h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观察终点为机械通气开始后第14天.分析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致病菌及耐药性.结果 B组VAP发生率低于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第3、6、9、12天,B组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均少于A组(P<0.05).B组VAP患者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低于A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MDR)、泛耐药(XDR)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可以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中的菌落数,还能明显减少VAP的主要革兰阴性菌致病菌及耐药性,可作为VAP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患者锥形套囊气管导管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锥形套囊气管导管的声门下吸引效果是其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关键,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量是衡量吸引效果的直接指标,引流量较少提示声门下吸引不彻底或气囊上滞留物下移,其影响因素多样,目前关于老年患者的研究较少.目的 分析导致老年患者锥形套囊气管导管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量较少的因素,为锥形套囊气管导管的规范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第二医学中心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锥形套囊可吸引气管导管且年龄≥65岁的患者,记录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引流量,以中位数为截点分组,比较引流量较少组和引流量正常组的相关指标.结果 共计纳入63例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4例,年龄65~103(84.87±9.76)岁.使用锥形套囊气管套管时间为21~132(74.33±34.59)d,共进行441次吸引,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量为0~8(3.69±1.43)mL,中位数4 mL.单因素分析显示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量较少与分泌物黏稠度、卧位、原发病及患者性别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泌物黏稠度为凝胶样、原发病为肺部感染和男性是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量较少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使用锥形套囊可吸引气管导管的老年患者,原发病为肺部感染、男性、声门下分泌物为凝胶样与引流量较少相关.凝胶样分泌物需要进行声门下冲洗彻底清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持续声门下分泌物稳压吸引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声门下分泌物稳压吸引技术的推广,提高本地区ICU患者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的效果,提高声门下分泌物管理质量.方法? 设计持续声门下分泌物稳压吸引器,并于2018年1—12月将持续声门下分泌物稳压吸引技术在浙江省7家医院进行推广,比较稳压吸引技术推广前后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的质量.每家医院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声门下分泌物稳压吸引器材分别采用间歇吸引和持续吸引2种方法,间歇吸引组161例,持续吸引组160例,比较两组稳压器材减压孔堵塞、负压控制不稳发生率;比较吸引过程中分泌物的引流量、呛咳、吸引管堵塞和黏膜损伤发生率.结果? 推广后,7家医院的声门下吸引质量均有所提升,其中吸引操作和结果指标维度推广前后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压器材性能方面,持续吸引组减压孔堵塞率(3.13%)高于间歇吸引组,负压控制不稳发生率(3.75%)低于间歇吸引组;声门下引流效果方面,持续吸引组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量为(53.55±5.92)ml/d,每日呛咳次数(3.01±1.13)次,均优于间歇吸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74、-2.625;P<0.05).结论? 声门下分泌物稳压吸引器材性能良好,稳压吸引技术可有效提高引流效果;本研究推广的声门下分泌物稳压吸引器材推荐使用持续吸引的方法,对声门下分泌物引流质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推广效应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ICU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护理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的护理管理现状,为护理管理者制定相关措施及规范临床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自行设计问卷,通过“问卷网”专业网络调研平台,对20个省市的293名ICU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常规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的科室占81.02%,其中已制定吸引操作规范与流程的占77.97%;26.44%的科室使用专门声门下引流器材;53.90%的科室有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相关知识培训,不同护床比的科室在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相关知识培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9,P<0.05),护理人员对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89.83%,其中80.00%的人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为科室培训。结论临床护理管理者需要提高声门下分泌物引流规范管理水平,完善吸引器材,加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和科室培训,从而提高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