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肾调气法治疗肾虚肝郁型抑郁障碍远期复发率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益肾调气法对肾虚肝郁型抑郁障碍2年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全国13个分中心招募肾虚肝郁型抑郁障碍患者,按照接受的治疗方案自然形成中医组、中西医组和西医组,比较3组的复发率.并根据干预的时间,将中医组和中西医组分为低、中、高3个暴露水平,比较不同水平的复发率,评价益肾调气法降低肾虚肝郁型抑郁障碍的远期复发率的效果.结果:共纳入肾虚肝郁型抑郁障碍1 314例,其中中医组385例,西医组453例,中西医组476例.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的两年复发率分别是23.61%,34.97%、18.14%.中医组比西医组使复发风险降低29.2%(P<0.05),中西医组比西医组使复发风险降低45.5%(P<0.001).中医组以低中药水平暴露时间(TCM-ET)为参照,高TCM-ET较于低TCM-ET复发风险降低81.4%(P<0.01);中西医组以低TCM-ET为参照,中TCM-ET比低TCM-ET复发风险降低46.9%(P<0.05),高TCM-ET比低TCM-ET复发风险降低65.3%(P<0.01).结论:益肾调气法治疗肾虚肝郁型抑郁障碍能够降低远期复发率,且中医药干预的暴露水平与复发率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较长的暴露水平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同济四联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对“同济四联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70岁以下。(2)有慢性胃肠功能障碍(符合罗马Ⅳ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腹泻、腹痛和腹胀的诊断标准),且时间≥1年以上。(3)伴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18.5 kg/m 2。(4)根据专业心理医师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抑郁、焦虑症或者状态。(5)育龄期女性伴有闭经或者月经失调≥6个月。排除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各类肠梗阻和炎性肠病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全身并存症者,不能耐受或接受鼻肠管、或经皮胃(或空肠)造口以及不能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者。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疾病科收治的诊断同济四联征并行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35.2±16.7)岁;43例均存在慢性胃肠功能障碍;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26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中,13例月经失调,9例闭经。治疗采取菌群移植(口服菌群胶囊)、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和心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以下指标:(1)胃肠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数越高提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评分。(2)精神心理状态:HAMA和HAMD量表评分,分数越低提示抑郁或焦虑症状越减轻。(3)营养状态: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质量、体质指数。(4)神经内分泌功能:检测皮质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以及育龄期女性月经的情况。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时的随访率分别为90.7%(39/43)、72.1%(31/43)和55.8%(24/43)。治疗后6个月时,对慢性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1.4%(35/43)。GSRS评分治疗前为(29.35±3.56)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下降至(18.25±2.56)分;GIQLI治疗前为(56.23±10.34)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上升至(91.04±2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营养不良,体质量在随访第6个月时,由治疗前的(40.61±8.88)kg,上升至(50.45±6.23)kg,体质指数由治疗前的(15.17±1.87)kg/m 2上升至(19.58±1.42)kg/m 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总蛋白由治疗前的(60.99±5.99)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64.21±4.23)g/L( F=2.715, P=0.022);前白蛋白由治疗前的(150.14±56.04)m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258.17±86.94)mg/L( F=15.12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2.79±6.63)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9.92±7.24)分;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A评分由治疗前的(17.15±4.34)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7.73±4.1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26例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疗效观察发现,其对内分泌调节有效率为69.2%(18/26)。虽然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皮质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但多巴胺由治疗前的(32.91±10.65)nmol/L下降至(13.02±5.58)nmol/L;去甲肾上腺素由治疗前的(49.75±15.23)ng/L下降至(19.21±9.58)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改善“同济四联征”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十针”结合多潘立酮片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伴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胃十针”结合多潘立酮片对胃肠神经官能症伴失眠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3月-2021年3月本院98例胃肠神经官能症伴失眠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胃十针”治疗。2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估胃肠道症状的严重程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焦虑和抑郁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嗳气、脘腹痞胀、食少纳呆、嘈杂反酸、倦怠乏力、大便黏滞不爽或便溏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9.61、19.30、23.10、22.05、20.43、21.81、20.51、16.38, P<0.01);典型症状、腹痛症状、反流症状、腹泻症状、便秘症状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10、11.14、11.04、9.31、11.24、5.30, P<0.01);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96、6.85, P<0.01);入睡时间[(1.15±0.56)分比(2.11±0.75)分, t=7.18]、睡眠时间[(0.92±0.63)分比(1.52±1.12)分, t=3.27]、睡眠质量[(1.02±0.66)分比(1.96±0.80)分, t=6.35]、睡眠效率[(0.86±0.62)分比(1.68±0.85)分, t=5.46]、睡眠障碍[(0.92±0.36)分比(1.48±0.55)分, t=5.96]、日间功能障碍[(0.96±0.42)分比(1.97±0.87)分, t=7.32]、催眠药物[(0.98±0.45)分比(1.81±0.62)分, t=7.58]评分及总分[(6.85±1.47)分比(12.73±2.95)分, t=12.49]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胃十针”结合多潘立酮片可有效改善胃肠神经官能症伴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抑郁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和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70例,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定患者人格特征与临床症状,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度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内外向维度评分[研究组:入组时:(46.14±10.99)分;5周末:(50.43±8.86)分;8周末:(53.86±7.08)分; F=6.291, P=0.003;对照组:入组时:(45.29±8.99)分;5周末:(48.29±8.31)分;8周末:(50.29±7.57)分; F=3.211, P=0.044]、神经质维度评分[研究组:入组时:(60.14±5.49)分;5周末:(53.29±4.53)分;8周末:(50.57±4.33)分; F=36.809, P<0.001;对照组:入组时:(60.29±6.18)分;5周末:(55.86±6.00)分;8周末:(53.14±5.30); F=13.353,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时点两组间神经质维度评分(5周末: F=4.095, P=0.047,8周末: F=4.940, 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8周后两组间内外向E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57, P=0.045)。精神质维度评分在组内不同时点和组间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入组时:(32.00±4.04)分;5周末:(15.23±5.01)分;8周末:(9.31±3.15)分; F=282.376, P<0.001;对照组:入组时:(31.91±4.59)分;5周末:(17.86±5.11)分;8周末:(11.17±3.64); F=195.019, P<0.001],同一时点两组间评分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5周末: F=4.724, P=0.033;8周末: F=5.205, P=0.026)。(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入组时:(18.69±8.87)分;5周末:(10.34±5.34)分;8周末:(7.97±2.98); F=28.679, P<0.001;对照组:入组时:(18.60±8.02)分;5周末:(13.31±6.35)分;8周末:(10.37±4.86)分; F=14.241, P<0.001],同一时点两组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周末: F=4.161, P=0.045;8周末: F=8.315, P=005)。(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森田疗法( β=-0.312, t=-2.360, P=0.022)、内外向人格特质( β=-0.334, t=-2.355, P=0.022)是HAMA的影响因素。 结论:相比接受单纯常规治疗,给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可通过增强患者外向性人格特征进而减轻焦虑症状,同时亦能改善其抑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家庭因素在抑郁症发病及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它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单一的遗传因素无法充分解释抑郁症的病因,家庭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但家庭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及治疗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文章对近几年关于影响抑郁症的家庭因素及应用于抑郁症的家庭治疗的研究进行系统整理。结果发现家庭因素对任何年龄的抑郁症患者均有影响,不良的家庭因素是抑郁症产生、持续发展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多是横向研究,较少有纵向研究。家庭治疗对抑郁症的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急性期及除重度外的抑郁症的疗效显著,能够快速缓解抑郁症状。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合重度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家庭治疗干预策略,并需要进行更多的纵向研究来进一步剖析家庭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卒中伴运动性障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与症状群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卒中伴有运动性障碍患者症状群对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华北理工大学神经内外科住院的脑卒中伴运动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一般资料、颅脑创伤亚量表(brain injury subscale,BIS)、斯坦福问卷(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SARSQ)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324例脑卒中伴运动性障碍患者资料,人口特征中文化程度、年龄、运动功能程度、合并功能障碍个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级对急性应激障碍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卒中伴有运动性障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得分为(99.60±13.69)分;症状群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11.35±2.71)分,抑郁特征(7.44±1.86)分,敌意特征(7.23±2.26)分,躯体化(3.69±1.42)分以及精神病特征(2.81±1.09分);相关性分析结果,症状群中躯体化、抑郁、强迫、敌意、精神病分别与急性应激障碍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性( r=0.164、0.355、0.329、0.298、0.279, P均<0.001),症状群与急性应激障碍各个维度也均成正相关关系( 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回归系数=7.682,95% CI4.930~10.435, P<0.001)、合并功能障碍个数(回归系数=3.937,95% CI0.268~7.605, P=0.036)、抑郁症(回归系数=1.662,95% CI0.727~2.597, P=0.001)对脑卒中患者ASD有影响。 结论:脑卒中伴有运动性障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水平为中等偏高,症状群特征较为明显,且与急性应激障碍成正相关关系,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脑卒中伴有运动性障碍患者症状群特征及急性应激反应水平,为避免疾病复发,提高生存质量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165例,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主诉疼痛分级量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收集患者相关信息,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别筛选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其9个维度的相关因素。结果: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为(126.81±31.56)分,处于Likert评分第2等级;其中疼痛、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分别为43.6%、34.5%、42.4%;共10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其中有4个因素(FOIS等级、疼痛等级、抑郁评分、近1个月是否接受治疗)进入2个或以上生存质量维度的回归方程;有6个因素(年龄、鼻咽癌病程、职业状况、是否复发、吞咽障碍病程、是否管饲)进入某一生存质量维度的回归方程。结论: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较差,并且伴有较高的疼痛、抑郁、焦虑患病率。进食功能等级、疼痛、抑郁、近1个月是否接受治疗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年龄、鼻咽癌病程、职业状况、是否复发、吞咽障碍病程、是否管饲等因素在生存质量的不同维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癌症复发恐惧的评估与测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癌症复发恐惧是不同于焦虑、抑郁等其他心理障碍的独立的心理问题,广泛存在于癌症患者中。科学有效的评估是发现和了解癌症患者复发恐惧现状、提供个性化干预和管理措施的前提。文章分别从质性和量性评估方法两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癌症复发恐惧的测评进展,介绍了不同评估方法的评估内容、侧重和选择,分析了中文版测评工具的具体应用现状并根据临床实际对不同测评工具的应用和选择做以推荐,旨在为我国癌症复发恐惧测评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IT联合VPA治疗对复发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Hcy、GABA和甲状腺功能的动态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CIT)联合丙戊酸钠(VPA)对复发双相情感障碍(BPD)抑郁发作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γ-氨基丁酸(GABA)和甲状腺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复发BPD抑郁发作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CIT治疗,观察组采用CIT联合VPA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治疗8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血清Hcy、GABA、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39/41)]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9.49%(31/39)]( P<0.05)。治疗4、6、8周后,对照组HAMD-17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 P<0.05);治疗2、4、6、8周后,观察组HAMD-17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4、6、8周后的HAMD-1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GABA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Hcy、GA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清T3、T4、FT3水平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T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7/4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6/3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IT联合VPA对复发BPD抑郁发作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抑郁复发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抑郁症状,安全性高。相较于单一用药,CIT联合VPA对患者神经递质GABA水平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但在长期使用VPA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Hcy水平和甲状腺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