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改善阿司匹林抵抗的潜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分子预测模型,探究复方丹参滴丸改善AR潜在机制.方法 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获取AR和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ity,AS)相关的芯片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ially express genes,DEGs),对AR和AS的DEGs进行富集分析,注释其功能;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AR分子预测模型;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获取复方丹参滴丸指纹图谱,根据Lipinski规则预测药物活性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将DEGs和药物靶点取交集,获得复方丹参滴丸改善AR的潜在靶点,在metascape平台中对靶点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使用Autodock软件对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应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算法对复方丹参滴丸干预AR的每个靶点分别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最后构建复方丹参滴丸改善AR的"成分-靶点-通路-功能"桑基图.结果 共得到AR相关DEGs 597 个,其中上调基因 292 个,下调基因 305 个.DEGs富集结果提示,AR相关基因主要定位在血小板α颗粒、分泌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上,通过介导花生四烯酸代谢、氧化磷酸化、WNT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类固醇同源物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活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转录因子活性、脂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白细胞活化相关炎症反应、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调控肝素结合、胰岛素受体结合、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肾上腺素受体活性、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磷脂酰肌醇激酶活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II(MHC II)类受体活性等功能.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获得 9 个AR的分子标志物,并构建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1 的精准预测模型.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获得复方丹参滴丸改善AR的 10 个活性成分和 14 个作用靶点及 3 个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和所有活性成分均能自发结合,富集分析提示复方丹参滴丸能够通过调控血栓形成、糖脂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激素水平改善AR.结论 由 9个AR的分子标志物组成的AR预测模型具有较为精准的预测性能;除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外,炎症反应、激素水平、氧化应激、糖脂代谢同样参与了AR的形成,复方丹参滴丸能够通过多靶点调控以上途径改善A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当归四逆颗粒对冠心病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当归四逆颗粒治疗冠心病寒凝血瘀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参滴丸组及当归四逆颗粒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低温反复冷刺激结合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法建立大鼠冠心病寒凝血瘀证模型.造模第6周丹参滴丸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0.073 g·kg-1·d-1灌胃,当归四逆颗粒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当归四逆颗粒20.2、40.4g.kg-1·d-1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无菌水0.2ml/10g灌胃,均连续灌胃2周.记录大鼠一般情况,比较每周体质量,干预结束后检测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心脏指数评价药物作用效果,并采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水平及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同时间点比较,其余各组大鼠各时间点体质量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当归四逆颗粒高剂量组及丹参滴丸组大鼠在第6、7周时体质量增加(P<0.05或P<0.01).空白组大鼠心电图S-T段接近等电位线,心肌结构规则,纤维排列紧密,细胞核完整且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心电图S-T段显著升高,心肌纤维排列明显紊乱,心肌细胞出现肿大、坏死且有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各给药组心电图S-T段降低,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心肌细胞结构及形态改善,炎症细胞减少,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血清中TSH、FT3、FT4、NO、6-Keto-PGF1α含量显著降低,ET-1、TXB2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心脏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T-1、TXB2水平均显著降低,NO、6-Keto-PGF1α含量显著升高,当归四逆颗粒高剂量组及丹参滴丸组血清中TSH、FT3、FT4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当归四逆颗粒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SH水平低于丹参滴丸组和当归四逆颗粒高剂量组(P<0.01).结论 当归四逆颗粒具有减轻冠心病寒凝血瘀证心肌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提高能量代谢、调节血管活性因子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复方血栓通滴丸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复方血栓通滴丸制剂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收治的符合视网膜静脉阻塞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60只眼)随机分为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组与口服复方血栓通滴丸组.两组患者按照标准剂量连续服用28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28 d及随访期(半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内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出血的吸收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不良事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28 d的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2、0.55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28 d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内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47、0.57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28 d视网膜出血吸收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6、0.577,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滴丸在视力预后及出血吸收有效率方面优于复方血栓通胶囊,但是两种制剂在降低黄斑中心凹水肿方面的作用均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阿托伐他汀钙片通过降脂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但其作用缓慢.近年来中医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临床上对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研究并不是很深入.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AS的疗效,分析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CAS患者1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片/次,1次/d,连续用药2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连续用药2周.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PTX3、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栓素B2(TXB2)〕,并记录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径(CAD)、颈动脉硬化斑块面积(CASPA)和斑块积分〕指标;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u=2.020,P=0.04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PTX3、TC、TG及LDL-C均低于治疗前(P<0.05),HDL-C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PTX3、TC、TG及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高于治疗前,ET-1、sICAM-1及TXB2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NO高于对照组,ET-1、sICAM-1及TXB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MT、CAD、CASPA及斑块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IMT、CAD、CASPA及斑块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不仅能够有效改善CAS患者血浆PTX3水平,而且能够稳定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及斑块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口服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对口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优势探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口服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 4.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共纳入195项研究,22546例患者,18种口服中成药.结果显示,在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血塞通类、强力定眩片、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常规西药疗效较好;在改善血脂方面,心脉通胶囊、复方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类、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脑心通胶囊联合常规西药疗效较好;在调节内皮功能方面,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心脉通胶囊、珍菊降压片、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类联合常规西药疗效较好;在安全性方面,口服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整体低于单独使用常规西药.综上,相比单独使用常规西药,在其基础上联用18种口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在改善血压、血脂和内皮功能方面均有优势,其中血塞通类、强力定眩片、松龄血脉康胶囊等与常规西药联用可能是潜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降压方案.该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期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方血栓通滴丸结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复方血栓通滴丸结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103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2018年5月~2020年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尿激酶、维生素、卵磷脂络合碘胶囊等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并结合复方血栓通滴丸治疗,两组数据观察:疗效与并发症、视力变化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内皮素-1(ET-1)、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并发症率为5.77%,分别高于与低于对照组患者84.31%、23.5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VEGF、ET-1、NO水平、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比容等指标比较,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VEGF、ET-1、NO水平、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情况、黄斑中心凹厚度、VEGF、ET-1、NO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比对照组更佳,P<0.05;对照组出现1例肝肾功能异常(1.92%),观察组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血栓通滴丸结合卵磷脂络合碘可提升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效果,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芒果苷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芒果苷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0.5%DMSO)、模型组(0.5%DMSO)、阿司匹林组(9 mg/kg)、复方丹参滴丸组(73 mg/kg)和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每组8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7 d.给药第6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皮下注射0.8 mL/kg 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2 h后将大鼠放置于0~4℃冷水中5 min,2 h后再次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于末次(第7天)给药0.5 h后腹主动脉取血,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内皮素-1(ET-1)水平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芒果苷对血瘀大鼠心脏、肺组织病理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芒果苷可降低急性血瘀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血小板数、TXB2和ET-1水平(P<0.05,P<0.01),升高血小板压积、6-keto-PGF1α水平和eNOs活性(P<0.05,P<0.01);HE染色显示芒果苷能减轻心肌细胞加宽、肺间质水肿程度.结论 芒果苷对血液流变性及心脏、肺组织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可能与降低急性血瘀大鼠血清TXB2和ET-1水平,升高6-keto-PGF1α水平和eNOs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方血栓通滴丸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1/6/26
目的:对复方血栓通滴丸和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经济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药物剂型分类,将复方血栓通滴丸和复方血栓通胶囊分别划为滴丸组和胶囊组.基于我国卫生体系和全社会的角度,构建决策树模型,研究时限为1年.临床效果来源于已发表的复方血栓通滴丸和复方血栓通胶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成本数据来源于药物最新中标价和相关文献.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效果方面,滴丸组比胶囊组高0.025个QALYs;成本方面,滴丸组的直接成本比胶囊组高2798元,前者的间接成本比后者节约了8984元.从卫生体系角度出发,滴丸组相比于胶囊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11909元/QALYs;从全社会角度出发,滴丸组是成本节约的优势方案.结论:以我国2019年的2倍人均GDP为阈值,基于卫生体系角度和全社会角度,复方血栓通滴丸相比于复方血栓通胶囊更具有经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