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复诊监控要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根据数字化模型和牙移动设计方案设计制作的一系列个性化透明矫治器,用于精准移动患者的牙齿。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适应证把控和病例的合理诊断设计是治疗成功的前提,而矫治过程中正畸医师对患者的复诊监控更是达到矫治目标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复诊监控方法、内容、问题分析和临床处理几方面入手,对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的复诊监控进行综述,以期为正畸医师在临床上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牙齿移动的监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成功依赖于合理的方案设计、良好的患者配合以及高质量的复诊监控。高质量的复诊监控要求正畸医师能较好地完成对牙齿移动的实时监测,包括评估牙齿位置是否与矫治方案一致,以及根骨关系是否安全合理。然而,临床上进行频繁的放射性检查并不现实。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基于生物力学原理、图像处理算法及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方法均显示出监测牙齿移动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监测牙齿移动的应用逐一介绍,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0-2017年海淀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可疑病例复查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海淀区2010-2017年新生儿疾病筛查可疑病例复查情况,总结追访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复查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0~2017年海淀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可疑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筛查及复查总体情况数据源于北京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简报,返区追访可疑病例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复查的因素源于北京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监控管理系统.结果 近8年海淀区新生儿疾病筛查336 202人,可疑病例3392人,复查3260人,复查率96.11%.未复查者中外埠户籍占90.09%.2014-2017年首次追访时间(15.87±5.801天)及二次追访时间(43.80±14.090天)较2010-2013年(24.89±10.607天、50.95±14.670天)明显缩短;复查者的首次追访时间及二次追访时间也明显早于未复查者.结论 海淀区目前可疑病例召回已形成制度化管理,复查率逐步提高,但仍存在未复查的情况,尤其流动人口,需要结合健康宣教、加强三级追访的及时性,以切实提高可疑病例复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斜视患者自我报告结局信息系统在斜视儿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斜视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系统在斜视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斜视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试验组在术后采用自我报告结局系统进行监测及相关知识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复诊、电话随访和咨询指导.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采用患者自我报告结局信息系统(Patient-Report Outcomes,PRO)、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Child Intermittent Exotropia Questionnaire,Child-IXTQ)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对患儿进行测评,对比两组在术后症状阈值事件发生率、生存质量和焦虑抑郁评分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后主要症状(复视、眼疲劳和疼痛)阈值事件发生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生存质量评分(76.54±9.73)明显高于对照组(68.64±10.23);试验组干预后焦虑评分(4.32±1.21)明显低于对照组(6.98±0.64);试验组干预后抑郁评分(5.66±1.07)明显低于对照组(6.53±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斜视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系统对斜视患儿症状及生存质量进行动态监控,不仅可以降低症状阈值事件发生频次,还能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联合抗VEGF药物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06/2020-12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或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133例133眼,其中CRVO-ME患者48眼,BRVO-ME患者85眼.将纳入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单药治疗组66眼接受每月注射康柏西普1次,连续3mo,之后每月复诊;联合治疗组67眼接受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射1次,1wk后注射康柏西普1次,之后每月复诊.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改善情况,记录康柏西普注射次数及与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相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3、6mo,两组患者BCVA和CR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两组间BCVA和CRT改善程度均无差异(P>0.05).首次玻璃体腔注射至治疗6mo时,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分别为3.56±0.12、2.96±0.17次,联合治疗组注射次数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P=0.004).随访期间,联合治疗组高眼压和白内障发生率均高于单药治疗组.结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联合抗VEGF药物是治疗RVO-ME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视力,降低CRT,该治疗方案可在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的同时达到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相似的疗效,但需要监控眼压变化及白内障进展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某三甲医院持续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某医院依据第三方医患体验测评数据,有针对性地实施多项举措.包括全面实行多渠道预约诊疗服务;建立门诊"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诊后管理"平台,推行易复诊、处方外延;构建门诊多媒体导诊导医体系;健全以《门诊工作月报》为核心的门诊管理体系;依托信息系统实现门诊医疗、运行实时监控和决策;创建老年友善医院;建立导诊导医人员培训体系;发挥社工志愿者的力量,有效提升门诊服务等.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针对问题"有的放矢",不断提升门诊医疗服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开展家庭医生管理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血管性痴呆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痴呆确诊群体中约占20%,该病目前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以预防卒中、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但是患者长期药物治疗期间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患者疾病诊疗效果[1].我国目前患者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在院内开展,通过患者定期门诊复诊以监控患者病情,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传统医疗卫生服务已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部分医学研究者提出将院内医疗卫生服务扩展至家庭,实施家庭医生管理[2,3].本次研究为论证上述观点,比较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100例分别行常规历以及开展家庭医生管理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预后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黔东南州251家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配备与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配备与管理现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剂科负责人或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的251家医疗机构中,仅有29家医疗机构配备了麻醉药品,占比为11.55%;医疗机构未配备麻醉药品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机构不重视、没有麻醉药品储存条件、认为麻醉药品管理程序复杂和麻醉药品使用量过少等.29家配备了麻醉药品的基层医疗机构均没有对患者用量情况进行监控,占比为100%;均未落实每3个月对患者复诊或者随诊1次的规定,占比为100%.结论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麻醉药品规范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自我管理教育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自我管理教育.观察2组出院时,出院后1、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处置药物行为、自我监控症状行为、心理自我调整行为、出现新问题及时处理和定期复诊)评分和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包括功能领域、症状领域评分)及内瘘并发症(内瘘功能不良、内瘘血栓、内瘘狭窄、内瘘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出院后1、3个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处置药物行为、自我监控症状行为、心理自我调整行为、出现新问题及时处理和定期复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后3个月情感功能、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睡眠障碍评分和内瘘功能不良、内瘘狭窄、内瘘血栓、内瘘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能显著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