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肛管引流在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胃肠外科对131例直肠癌患者采用双吻合技术顺利完成了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不进行肛管间断冲洗,采用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同时应用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皮下神经阻滞缓解双肛管带来的肛周疼痛。观察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和术后肛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术后肛门疼痛评分(2.9±0.4)分。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2.3%),其中1例患者为C级吻合口漏,紧急行二次开腹手术,行横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余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双肛管引流能够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经局部镇痛处理可缓解肛门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冲电磁场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大鼠髓核神经肽Y、细胞凋亡及基质降解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DD)大鼠髓核组织及离体髓核细胞神经肽Y(NPY)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对髓核细胞凋亡及基质降解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IDD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和PEMF组。将模型组及PEMF组大鼠制成IDD动物模型,PEMF组于造模后给予PEMF干预,每天曝磁1次,连续干预14 d。同期体外培养大鼠原代髓核细胞并分为对照组、TNF-α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和TNF-α+PEMF组(简称PEMF组),分别向模型组、PEMF组细胞培养板内注入25 μL TNF-α(终浓度为50 ng/ml),PEMF组随后给予曝磁处理,每天曝磁1次,连续干预6 d,对照组则同期向细胞培养板内注入25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于造模8周后采用番红固绿染色评估各组大鼠椎间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同时检测各组大鼠椎间盘及离体髓核细胞NPY、神经肽Y2受体(NPY2R)、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因子(Bcl-2)、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椎间盘纤维组织出现断裂、褶皱,且多糖、蛋白质等成分明显减少,骨纤维增多。PEMF组椎间盘纤维组织断裂较少,软骨组织增多,纤维环与髓核边界较清晰。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组织中均有NPY表达,且NPY、NPY2R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PEMF组NPY、NPY2R表达量较模型组进一步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ax含量显著增加( P<0.05),Bcl-2表达明显减少( P<0.05),而PEMF组Bax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5)。模型组Col-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MMP3蛋白表达则明显增强( P<0.05);PEMF组Col-Ⅱ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 P<0.05),MM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P<0.05)。各组离体髓核细胞上述指标检测结果与在体实验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PEMF干预可能通过上调NPY表达,阻滞Bax/Bcl-2信号通路抑制髓核细胞凋亡,并通过增加Col-Ⅱ含量,减少MMP3表达以逆转ECM代谢失衡,有助于延缓IDD退变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精准诊断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与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B 27相关、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一般仅表现为慢性腰背痛,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中轴骨,亦可出现外周关节受累,晚期可因脊柱和外周关节的骨化而导致驼背或跛行。AS是一种全身性炎性疾病,可伴有前葡萄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传导阻滞、肺上叶纤维化、神经系统受累或肾淀粉样变(继发性)等。因此内科医生应予足够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小鼠条件性恐惧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环路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模型小鼠条件性恐惧记忆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9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并完成以下实验:(1)32只小鼠分为PTSD组、PTSD+七氟烷组(Sev组)、PTSD+生理盐水组(NS组)、PTSD+SGB组(SGB组),每组8只。采用条件性恐惧实验建立PTSD模型,检测4组小鼠的恐惧记忆;(2)取3只小鼠,采用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逆行示踪观察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到脑内的神经投射;(3)取24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Sev组、NS组、SGB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能神经元(LC NE)中c-Fos的表达;(4)取3只小鼠,采用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subunit B,CTB)逆行示踪LC到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的神经投射;(5)使用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方法,借助病毒载体增强神经元活性,观察LC NE-BLA神经环路的化学或光遗传学激活对小鼠恐惧记忆的影响。采用GraphPad Prism 8.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1)造模后,NS组小鼠在测试阶段僵立时间百分比[(59.83±6.31)%]与PTSD组[(62.21±7.90)%]和Sev组[(63.61±8.48)%]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GB组小鼠僵立时间百分比[(47.78±7.02)%]低于NS组( P<0.05)。(2)SG注射PRV病毒示踪结合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C NE神经元投射至SG。(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LC NE神经元活动性,结果显示与NC组[(5.52±2.70)%]相比,NS组[(16.75±3.44)%]和Sev组[(14.90±2.73)%]小鼠LC NE神经元中c-Fos表达均明显较高(均 P<0.01),SGB组小鼠c-Fos表达[(10.90±3.29)%]较NS组低( P<0.05)。(4)CTB逆行追踪结果显示,LC神经元投射到BLA。(5)SGB小鼠经化学遗传激活后,其僵立时间百分比高于激活前[(67.02±9.49)%,(45.97±7.15)%] ( P<0.01);SGB组小鼠经光遗传学激活后,小鼠的僵立时间百分比也明显高于激活前[(77.37±11.66)%,(47.76±9.63)%] ( P<0.001)。 结论:SGB可以有效降低PTSD模型小鼠的恐惧记忆,并降低了小鼠LC NE神经元活动性,这可能是通过抑制LC NE-BLA神经环路机制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合并烟雾病1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烟雾病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烟雾病患者的20例次妊娠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母儿结局。结果:(1)一般情况:15例诊断明确的妊娠合并烟雾病患者的20例次妊娠中,孕前诊断12例次(60%,12/20),妊娠期诊断3例次(15%,3/20),产褥期诊断5例次(25%,5/20);初产妇7例次(35%,7/20),经产妇13例次(65%,13/20)。(2)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及母儿结局:15例妊娠合并烟雾病患者的20例次妊娠中,发生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9例次(45%,9/20),其中妊娠期高血压5例次(25%,5/20),重度子痫前期2例次(10%,2/20),高脂血症和妊娠期糖尿病各1例次;早孕期药物流产2例次,中孕期引产3例次,最终分娩15例次。15例次分娩均为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其中11例次(11/15)为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术,4例次(4/15)为个人因素导致的剖宫产术;采用全身麻醉5例次(5/15),硬膜外阻滞麻醉7例次(7/15),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3例次(3/15)。15例新生儿的中位娩出孕周为37.2周(34.0~40.8周),10例(10/15)为足月儿,5例(5/15)为早产儿(其中3例与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15例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为(2 853±454)g;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者4例,其中3例因早产入住NICU,1例因新生儿黄疸入住NICU;无一例新生儿窒息、死亡;所有新生儿随访至出生后4个月~6岁,均生长发育良好。(3)妊娠期神经系统症状:8例次(40%,8/20)妊娠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血性症状6例次(30%,6/20),其中3例次发生于产褥期(3/6);缺血性症状2例次(10%,2/20),均发生于产褥期(2/2)。(4)脑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孕前明确诊断烟雾病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明确诊断者,烟雾病经产妇脑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初产妇( P均<0.01);未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烟雾病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妊娠合并烟雾病对母儿结局存在不良影响,脑出血性症状发生于产前或产褥期,脑缺血性症状主要发生于产褥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 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 F=2.226, P=0.189;HRPE: F=2.634, 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 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 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75, 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0.010)。 结论: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药物诱发的多动性运动障碍,一般表现为舌、下面部和下颌以及四肢不自主痉挛或舞蹈样运动(至少持续数周),发生在使用神经阻滞剂类药物至少数月后,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不可逆,显著影响患者的功能预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TD相关危险因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评估识别及治疗管理等最新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专业人员对TD的认识,实现早期预防和识别,规范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癌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 7和T 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在小儿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PENG)阻滞与骶管阻滞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手术患儿中的镇痛效果,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用于小儿髋关节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单侧DDH开放复位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1~5岁,体重10~21 kg,ASA分级Ⅰ~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骶管阻滞组(C组)和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各20例。患儿均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2组均采用0.2%罗哌卡因1 mL/kg。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七氟醚的总用量,术后1 h、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的疼痛行为评分(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FLACC),术后48 h内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和补救镇痛总量(布洛芬混悬液),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长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P组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明显延长[4(4,8)h比12(8,40.5)h],补救镇痛布洛芬总量明显减少[(227.0±142.2)mg比(142.0±114.4)mg],家长满意度评分更高[(3.0±0.7)分比(3.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9.1±3.4)μg比(8.8±2.6)μg]、七氟醚消耗量[(29.0±4.8)mL比(28.8±5.6)mL]、术后住院时间[(7.2±1.2)d比(6.9±0.9)d]、术后各时点FLACC评分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骶管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可明显延长DDH患儿术后48 h内的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家长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穴压丸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及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耳穴压丸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及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6月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全身麻醉复合外周神经阻滞下择期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常规疼痛管理及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均在术前1 d由中医科医师在耳穴部位粘贴王不留行籽胶布,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按压操作,观察组按压时间为术前1 d至术后3 d,每天3次,按压频率为60下/min,按压时长为1 min/穴。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离开麻醉恢复室即刻及术后4、24、48、72 h镇痛药用量,以及各随访时间点的静息和活动状态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2、4、7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48、72 h的镇痛药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的静息状态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24、48、72 h活动状态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4、7天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耳穴压丸可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药用量,降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