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通砭术适应病证及治疗作用阐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慧通砭术以《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为指导,采用泗水砭石,以轻盈手法施以擦法、刮法治疗疾病.砭石疗法的作用特点以攻伐疏泻为主,认为砭石具有祛风、清热、行气、活血四项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病证、阳热实证,也可治疗某些疾病的气滞证、血瘀证.砭石的补益作用不强,对于虚实夹杂患者应当砭石与艾灸、中药联合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名中医侯春光运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医案6则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侯春光主任中医师,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浙江省名中医,临床实践40年,勤读经典,常研经方,广学博采,深受启发,尤其于新冠疫情期间,在运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列举随诊医案6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桂枝汤临证心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开篇第一方,不仅为后世树立了经方加减运用的典范,也开创了方药煎服法以及药后调护的先河.柯琴说:"此为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此乃对桂枝汤非常中肯而深刻的评述.因而可以说,掌握了桂枝汤的灵活运用,就基本掌握了外感乃至内伤疾病的治疗大法.下面举案例数则,就正于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梨状窝后壁鱼刺致急性颈段硬脊膜外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下咽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由于该区域的解剖结构比较隐蔽,可能存在因咽腔狭窄暴露不佳而漏诊的情况。因异物留存时间过长导致的各类并发症临床文献时有报道,由于下咽梨状窝区域异物造成的急性颈段硬脊膜外感染病例临床上罕有报道。本例患者异物取出后1周出现了对侧的颈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后出现颈部疼痛及感染症状持续加重,颈部增强CT及MRI检查明确了感染的部位及罕见病因,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患者痊愈。1个月后随访,患者状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宋兴治湿理论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宋兴教授认为湿邪为病为害最广,甚至百病皆由湿作祟,认为湿邪闭郁为当今诸多顽疾、疑难疾病之因。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湿病中以湿闭病证最为难治,湿邪壅闭难解,日久变生重病大病。提出治湿立足于中焦脾胃,兼顾上焦肺、下焦肾的功能,恢复机体自身所具有的祛湿功能,同时注重辨证调护,医养结合,杜绝生湿之内外根源。附举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古方及中成药数据挖掘探讨桂枝-泽泻药对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古今方剂中桂枝-泽泻药对配伍用药规律。方法:分别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古代经典名方数据库1.0和已上市中成药数据库1.0含桂枝-泽泻药对的古方及中成药,采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纳入含桂枝-泽泻药对的古籍条文79条,包含古方76首,涉及中药250味;纳入中成药25种,涉及中药186味。古今方剂用药药性以温、寒、平居多,药味以辛、甘、苦为主,主要归脾、肺、肝、肾经。关联分析提示,古今方剂相同的高频关联组合为茯苓-桂枝-泽泻、苍术-桂枝-泽泻、白术-桂枝-泽泻等。古方药物配伍关联度较高的症状和疾病均为泄泻、水肿、呕吐等,证型为膀胱蓄水、湿困卫表、痰饮内停等;中成药与药物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为肢体关节疼痛、水肿,疾病为风湿性关节炎、肾脏疾病,证型为风寒湿痹、络脉瘀阻、肾阳虚等。高频药物聚类得到4个聚类方。结论:桂枝-泽泻针对的核心病证为水湿内停、寒湿中阻等所致兼有湿邪的外感病证,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郁论治肺系疾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通于天气,诸气皆属于肺。气为阳主动,升降出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邪阻气机,滞而不畅,其势为郁。郁则生热,郁热轻者,局于肺之经络,即温病之卫分证;郁之重者,闭于肺脏,致肺病贲郁。郁始于气,久及血,衍生痰、湿、火、积、瘀等诸多病理产物。临床可从郁论治肺系疾病,主要包括从肺经郁热辨治外感病与从郁论治肺病贲证两类情况。肺经郁热与肺病贲证虽有不同之处,但均以肺郁为中心,实则为一个整体,一为肺经郁,一为肺府郁,临证均可治以宣肺开郁之法,活用栀子豉汤、升降散、新加升降散、和风细雨汤等方药,重点在消散其郁,方可使肺宣肃复权,气机升降有序,症状得以缓解,肺病得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伏邪理论”探析儿童抽动障碍的预防与调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抽动障碍是儿童学龄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复杂,多可因遗传、外感、情志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临床不仅影响患儿的自我认知、学业水平、社会功能,还易造成家长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家庭和睦。因此,临床除应重视本病的治疗外,还应重视该病的预防与调护。伏邪理论是中医重要理论之一,不仅被用于治疗疾病,亦可用于疾病的预防。伏邪具有感时未发、伏而后发的致病特点,抽动障碍的病变过程与其致病特点相似,故本文从伏邪理论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预防与调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肉极”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肉极”作为病证名,其相关理论曾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文献对此论述较少,有关“肉极”的临证经验亦不为医家所重视。“肉极”的概念萌芽于春秋战国,其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删繁方》。关于该病的症状,最初主要指肢体软弱无力,此后逐渐扩展为:①消瘦或者肌肉萎缩;②乏力;③皮肤色泽改变,干黑或者枯槁;④皮肤感觉异常;⑤脾胃消化吸收机能较差。病因亦从外感转变为内伤,再转变为母气不足。随着对疾病认识的转变,治疗方法也随之变化。古医籍中有关肉极的辨证施治或对当前临床诊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医经脉理论发展的回顾与省思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脉理论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基础,从《伤寒论》到《脾胃论》,外感、内伤诊断体系的建立,经脉理论无不为其贡献了重要的理论组织素材和临床实践经验,针灸临床中包含的腧穴载录症状及总结的某些规律被大方脉吸收借鉴,显示了其在临床诊疗方面的积极意义,然而中医经脉理论虽历史悠久,其治疗手段在病症、腧穴、针灸方法、刺激量等方面多有探索,却未形成具有针灸特色的外感、内伤辨治体系。本文从经脉学术发展历史出发,就中医针灸在内伤诊治中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以期对目前中医的学习和认识有所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