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hant心房分流器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短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单中心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植入D-shant心房分流器的短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的12例接受经皮植入D-shant的HFrEF患者.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腔大小和心室功能,同时收集右心导管测量的数据和患者临床指标,并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数据与D-shant植入前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的主要终点为随访期间发生的重大心脏、神经或肾不良事件.次要终点为功能状态的提升,包括心功能、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结果 对12例患者都成功使用D-shant实施了经皮心房分流术.术后即刻透视和超声心动图证实所有患者的D-shant定位准确、血流通畅.术后血流动力学评估显示,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显著下降[(29.8±3.4)mmHg比(17.8±0.8)mmHg,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随访时,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因1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左心房内径从(65.8±6.5)mm显著缩小至(48.0±4.5)mm(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临床心功能指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这项单中心研究发现,使用D-shant心房分流器对HFrEF患者实施经皮心房分流术是安全有效的.短期随访表明,分流管持续通畅,并且干预措施与改善功能状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虎口区皮肤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尸体标本对虎口区皮肤的解剖进行科学的测量和形态学评估,指导虎口区皮瓣的设计。方法: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宿迁第三医院手外科选取16例经10%甲醛常规防腐固定、手部无外伤或者畸形的尸体标本,根据虎口区域特征选择虎口区域皮瓣的标志点,确定虎口区皮肤切取标准。对拇指在桡侧外展(r)和掌侧外展(p)这两个体位下虎口区皮肤的各观测指标进行测量。数据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根据测量结果得出标准化的虎口区皮瓣形状和参数。 结果:拇指处于掌侧外展位时,女性/男性虎口最大间距[a(p)]为5.78/8.42 cm,虎口区皮肤面积[S(p)]为17.09/23.63 cm 2;拇指处于桡侧外展位时,女性/男性的虎口间距[a(r)]为4.86/6.28 cm,虎口区皮肤面积[S(r)]为14.39/20.15 cm 2。两个体位之间间距和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拇指在两个不同的外展体位下,皮瓣长轴的长度[b(r)]和[b(p)]相比较(分别为7.54/9.38 cm和7.34/9.74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形态学测量发现,虎口区皮肤的形态并非对称的梭形,而是一个偏向示指侧的不规则四边形。 结论:虎口区域皮瓣的设计和测量要以拇指掌侧最大外展体位时作为参考,非对称的四边形虎口区皮瓣设计更符合该区域解剖形态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外科ICU老年患者早期心理筛查与转出ICU后3个月心理筛查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外科ICU老年患者转出ICU 3个月后心理筛查指标(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与早期心理筛查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2—9月心外科ICU转出的240例老年患者,于转出后1周(早期心理筛查)和转出后3个月分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探讨患者早期心理筛查与转出后3个月心理状况的相关性,同时使用ROC探讨量表预测心理症状的准确性。结果:最终210例心外科ICU老年患者完成随访。相关分析显示,心外科ICU老年患者转出后1周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测量得分与转出后3个月的测量得分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492、0.525、0.647; P均<0.01)。早期评估的ROC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焦虑抑郁量表中焦虑亚量表的曲线下面积为0.865,焦虑抑郁量表中抑郁亚量表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 结论:心外科ICU老年患者转出ICU 3个月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发生情况与转出后1周内的早期心理筛查结果呈正相关。本研究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临床治疗和制订预防心理症状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闭合式切口联合伞形支架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式切口及伞形支架方式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为52例患者行自体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男4例,女48例,平均年龄26.7岁(18~42岁),均采用双侧鼻内切口行伞形支架搭建的手术方法,术中充分分离双侧下外侧软骨,暴露鼻中隔软骨,通过搭建伞形支架以纠正鼻小柱退缩及鼻尖突出度不够等鼻美学缺陷。所有患者术前、后拍照,并在随访期间通过网络或电话完成术后满意度调查。结果:52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术前鞍鼻、鼻头肥大、鼻尖不突出、鼻小柱退缩等鼻美学缺陷得以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30例患者获6~15个月随访,并同时完成术后满意度调查。术前鼻额角141.29°±5.61°,术后137.67°±5.27°;术前鼻唇角89.53°±10.56°,术后94.90°±5.88°;术前鼻尖角86.60°±7.09°,术后80.42°±5.47°;术前鼻小柱-小叶角48.82°±7.32°,术后44.63°±2.51°;术前鼻尖突出度与鼻长之比0.48±0.07,术后0.54±0.07;术前小叶与鼻小柱长度之比1.74±0.36,术后1.22±0.21。术前、后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面诊中患者鼻尖无明显偏曲、下旋、翘曲。术后满意度调查显示,术后3~6周内肿胀基本消失,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功能后遗症,大部分患者对美观及功能结果满意。 结论:闭合式切口联合伞形支架搭建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闭合式切口允许术中随时进行支架评估调整,术后无鼻小柱切口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创面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探讨两种皮瓣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头皮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CT检查,未见癌转移,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无血管疾病,实施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对2种皮瓣的术中血管变异情况,吻合血管直径,血管蒂的长度,皮瓣切取面积、切取时间,吻合血管时间,手术时间,供区和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测量或记录。结果:共纳入21例病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2~61岁。其中11例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0例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随访1~2年,21例皮瓣全部成活。背阔肌肌皮瓣组无血管变异病例,而股前外侧皮瓣组有2例血管变异。背阔肌肌皮瓣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4±0.09) mm,静脉为(2.49±0.10) mm;血管蒂的长度为(6.14±0.28) cm;皮瓣切取面积(135.0±20.8) cm 2、切取时间(114.8±3.0) min;吻合血管时间(20.8±0.8) min;手术时间(6.5±0.2) h。股前外侧皮瓣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5±0.14) mm,静脉为(2.45±0.15) mm;血管蒂的长度(6.80±0.31) cm;皮瓣切取面积(159.9±16.4) cm 2、切取时间(119.8±3.6) min;吻合血管时间(21.5±0.9) min;手术时间(6.9±0.2) h。2种皮瓣手术中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背阔肌肌皮瓣组供区总体并发症发生(7例)较股前外侧皮瓣组(4例)多;受区总体并发症发生(1例)较股前外侧皮瓣组(2例)少。 结论: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皮鳞癌切除后创面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背阔肌肌皮瓣血管恒定,手术相对简单、风险低,更适合初学者;股前外侧皮瓣较薄,供区并发症发生少,患者易接受,并可在仰卧位下完成手术操作,更适合老年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力矩平衡理论与技术重建微小型唇裂美学形态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运用力矩平衡理论与技术重建微小型唇裂美学形态并评估术后效果。方法: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手术治疗单侧微小型唇裂患儿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6个月至25[0.7(0.8,2.0)]岁。运用力矩平衡理论与技术重建微小型唇裂美学形态。拍摄术前及术后照片,测量人中偏斜角,唇高、侧唇宽、唇峰点红唇厚度、唇峰至面中线距离的不对称率(即健侧/患侧的比值减1的绝对值,值越小代表健患侧越对称)等指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27例微小型唇裂患儿术后的人中偏斜角( P<0.001)、唇高不对称率( P<0.001)、侧唇宽不对称率( P=0.019)、唇峰点红唇厚度不对称率( P=0.021)、唇峰至面中线距离不对称率( P=0.004)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力矩平衡理论与技术重建微小型唇裂美学形态后,健患侧对称性较术前有了明显改善,为微小型唇裂的美学形态重建提供了新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术前CT评估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应用于非径向支撑LuX-Valve三尖瓣置换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145例。采用256排或以上CT扫描,测量瓣膜置放相关指标,分析患者是否适合行瓣膜置换并选择瓣膜型号。结果:术前CT测量排除病例49例,其中因瓣环大小不符直接排除8例,其余41例为综合瓣膜大小、形态、瓣膜固定及操作安全等因素排除。共计96例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TTVR)手术,其中6例中转外科手术,1例瓣膜中度反流,其余术中均无或轻度反流/瓣周漏,即时操作成功率92.7%。89例成功LuX-Valve置换病例中,26例瓣膜型号与三尖瓣测量直径相符,63例经过综合分析选择置入瓣膜型号大于直径测量型号,两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右心房的大小为加大瓣膜型号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CT在TTVR术前筛查中有重要价值,对于LuX-Valve装置瓣膜型号选择,瓣环大小非唯一决定性因素,需综合评估多项测量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诊手术患者,年龄≥18岁,ASA分级Ⅰ~Ⅲ级,BMI≥15 kg/m 2,性别不限。术床调至头高足低30°,右侧卧位下采用胃窦部超声图像,分别予定性和定量评估超声图像。前者为定性评估胃窦内为空窦,有液体或固体;后者于胃窦舒张期取3次图像,分别测量图像最长径线(D1)和最宽径线(D2),测量3次取平均值,计算胃窦横截面积[CSA=(D1×D2×π)÷4]。计算胃容积[GV=27.0+(14.6×CSA)-(1.28×年龄) ],结果<0时,胃容量为0。计算GV/体重,≤1.5 ml/kg时为空胃,胃内容物为固体或GV/体重>1.5 ml/kg为饱胃。根据患者是否饱胃,将其分为2组:空胃组(E组)和饱胃组(F组)。记录患者禁食水时间、并存疾病及手术类型。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危险因素。 结果:最终纳入179例,其中E组患者121例,F组58例。与E组比较,F组患者禁食水时间<6 h及并存糖尿病的发生率升高( P<0.05)。并存糖尿病是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1.968(2.392~59.870)。 结论:并存糖尿病是急诊手术患者术前饱胃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康成人与颈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 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 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 2斜率(C 2S)、颈前凸角(CL)、C 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 1倾斜角(T 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 结果:对照组中,女性C 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 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男性、女性C 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 r=-0.26、0.28,DCM男性组 r=-0.22、0.25, P值均<0.05)。 结论:健康成人发展至C 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识别并保护上肢淋巴系统技术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中施行识别并保护上肢淋巴系统技术(DEPART)对预防或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乳外科拟行乳腺癌手术的265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LND+DEPART组(132例)和标准ALND组(133例)。ALND+DEPART组患者术前注射示踪剂吲哚菁绿和亚甲蓝,术中清扫腋窝淋巴结时,采用分级显影方法示踪上肢淋巴系统,对长径>1 cm、质硬可疑转移的上肢淋巴结做1/4部分冰冻切片,选择性保留上肢淋巴结及淋巴管。标准ALND组患者行标准ALND。术后分别采用5点周径测量体积法和Norman问卷调查,对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情况进行客观和主观指标评估。结果:ALND+DEPART组132例乳腺癌患者中,121例(91.7 %)完成DEPART。ALND+DEPART组和标准ALND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N分期、TNM分期、分子分型、区域放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位随访24个月,5点周径测量体积法评估显示,ALND+DEPART组和标准ALND组的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5.0%(6/121)和15.8%(2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Norman问卷调查法评估显示,ALND+DEPART组和标准ALND组的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5.8%(7/121)和21.8%(29/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区域复发。 结论:对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ALND术中施行DEPART,能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基础上,减少或避免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