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影响调查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30 min/次,每周3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留针30 min,1次/d,每周5d),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量表、6 min步行距离和起立行走计时(timed up and go,TUG)评估步行功能;采用徒手肌力检测(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肌力;采用Prokin系统记录平均轨迹误差(absolute trajectory error,ATE)及完成时间,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另外,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分析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85.21±7.55)分vs.(73.51±6.90)分,P<0.001].治疗后两组的FMA量表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量表评分[(28.74±3.14)分vs.(22.31±2.77)分,P<0.001]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41.82±3.21)分 vs.(30.49±2.78)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AC量表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TUG短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FAC量表评分:(3.89±0.41)分vs.(2.87±0.34)分,P<0.001;6 min步行距离:(314.38±18.93)m vs.(269.05±20.31)m,P<0.001;TUG:(24.93±4.24)s vs.(29.84±4.85)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的MMT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TE及完成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ATE:(47.57±5.12)%vs.(55.43±5.49)%,P<0.001;完成时间:(80.43±6.78)s vs.(91.27±8.01)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RMS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及肌电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全身振动训练在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步态稳健是老年人保持日常基本身体活动的基础,全身振动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步态问题.全身振动训练通过多方面机制来改善老年人步态,包括改善肌力下降和肌少症、改善骨质疏松症、提高平衡能力、增强姿势控制、缓解慢性病患者的步态后遗症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者运用新型锻炼方法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抗阻运动与规律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 为分析抗阻运动与规律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收治的PD患者150例进行观察,以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75,应用规律康复训练)、观察组(n=75,应用抗阻运动与规律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关节肌力、平衡功能、步态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步态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关节肌力以及平衡功能均高于对照组,且较训练前相比有所提升(P<0.05).结论 针对PD患者实施抗阻运动与规律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关节肌力、提高其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同时联合康复方案能够帮助PD患者改善步态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力矩平衡理论与技术重建微小型唇裂美学形态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运用力矩平衡理论与技术重建微小型唇裂美学形态并评估术后效果。方法: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手术治疗单侧微小型唇裂患儿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6个月至25[0.7(0.8,2.0)]岁。运用力矩平衡理论与技术重建微小型唇裂美学形态。拍摄术前及术后照片,测量人中偏斜角,唇高、侧唇宽、唇峰点红唇厚度、唇峰至面中线距离的不对称率(即健侧/患侧的比值减1的绝对值,值越小代表健患侧越对称)等指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27例微小型唇裂患儿术后的人中偏斜角( P<0.001)、唇高不对称率( P<0.001)、侧唇宽不对称率( P=0.019)、唇峰点红唇厚度不对称率( P=0.021)、唇峰至面中线距离不对称率( P=0.004)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力矩平衡理论与技术重建微小型唇裂美学形态后,健患侧对称性较术前有了明显改善,为微小型唇裂的美学形态重建提供了新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浙江省温州地区老年脑卒中后患者髋部骨折发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温州地区老年脑卒中后患者髋部骨折发病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4 5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 ≥ 65岁,男2 245例,女2 255例;以患者病历资料为数据来源,统计髋部骨折发病率,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老年脑卒中后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脑卒中后2年内髋部骨折发生率为6.58%(296/4 500),且髋部骨折发生于偏瘫患侧比例高达82.77%(245/296)。骨密度(BMD)(T值)≤ -1、脑卒中后3个月内身体质量指数下降率 > 5%、视力受损、Berg平衡量表评分 < 45分、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 < 20分、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 ≥ Ⅱ级、下肢肌群(髋伸肌群、膝伸肌群)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髋伸肌群MMT < 3级和膝伸肌群MMT < 3级等均为老年脑卒中后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OR=6.765、6.772、4.726、5.491、4.582、6.294、3.763、4.236,均 P < 0.05)。 结论:老年脑卒中后患者骨密度下降、体质量丢失、视力受损、下肢平衡及运动功能下降、下肢肌痉挛及肌力减弱等是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常规肌力训练对老年人身体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年龄偏高老年人身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年龄偏高的50例老年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老年对象均给予下肢肌力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则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VR游戏训练。于干预前、干预9周后检测对比2组老年对象各项身体稳定性指标(包括身体平衡能力、灵敏性及协调性等)。结果:经9周干预后,发现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2.39±3.05)分]、动静平衡检测总时长[(21.19±4.56)s]、六角反应球测试计时[(6.33±1.89)s]及踩脚印行走计时[(48.17±7.05)s]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而对照组仅有BBS评分[(49.40±4.19)分]、动静平衡检测总时长[(19.27±4.60)s]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其它指标虽较干预前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下肢肌力及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VR游戏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对象身体平衡能力、灵敏性及协调性,对提高其身体稳定性及降低跌倒风险具有重要作用,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老年人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假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时间1次/日,每次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假刺激组增加rTMS假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增加rTMS治疗20 min再间隔30 min后行mCIMT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10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BBS、10MWT和MBI等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FMA-LE评分[(27.88±4.04)分]、BBS评分[(47.80±5.16)分]、10MWT[(22.39±6.10)s]和MBI评分[(71.48±9.41)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假刺激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联合mCIMT能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PMOP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2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美国产BIODEX型平衡测试仪、站立行走试验、美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心理状态、平衡能力、行走功能及骨密度(B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站立行走时长、L 1-4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0.41)分]、JOA评分[(23.12±3.85)分]、HADS评分[(8.03±2.13)分]、静态平衡能力指标[(0.69±0.09)°]、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3.10±4.84)s]、站立行走时长[(8.79±1.74)s]、L 1-4腰椎BMD[(758.24±33.58)mg/cm 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PMOP患者腰背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提高腰椎BMD,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过渡期康复训练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机体物理功能评估结果而制订的个体化康复干预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根据患者机体的平衡力、移动力、肌力及耐力四方面的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过渡期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做常规的康复相关健康宣教及随访,比较2组完成康复训练后简易机体功能评分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结果:最终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为144例,每组72例。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平衡试验、4 m定时行走、定时端坐起立试验、简易机体功能评估法总分分别为(3.05 ± 1.01)、(3.74 ± 0.58)、(2.75 ± 0.76)、(9.44 ± 2.16)分,对照组分别为(2.82 ± 0.86)、(3.30 ± 1.02)、(2.24 ± 0.74)、(8.33 ± 2.4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287~-2.001, P<0.01)。试验组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为12.5%(9/72),对照组为23.6%(1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0.348, P<0.05)。 结论:基于患者机体物理功能评估结果所制订的个体化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同时能够降低患者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可以为临床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过渡期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与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之异同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2021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及欧洲危重病协会联合发布了《拯救脓毒症运动: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提出93条推荐意见。同年,日本集中治疗医学会及日本急救医学会也联合发表了《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2020》,涵盖22个领域的118个临床问题。本文将两个指南的内容按照国际指南的顺序,从筛查、初始复苏、平均动脉压、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诊断、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启动抗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抗菌药物的选择、抗真菌治疗、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的输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感染源控制、抗菌药物降级策略、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停用抗菌药物的生物标志物、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监测和静脉通路、液体平衡、氧合目标、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保护性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非ARDS呼吸衰竭患者的小潮气量、肺复张、俯卧位通气、肌松剂、体外膜肺氧合(ECMO)、糖皮质激素、血液净化、红细胞(RBC)输注、免疫球蛋白、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预防、肾脏替代治疗、血糖管理、维生素C、碳酸氢钠治疗、营养、治疗目标、姑息治疗、同伴支持团体、治疗的交接、寻求经济或社会支持、脓毒症患者以及家属的脓毒症知识教育、共同决策、出院计划、认知疗法、出院后随访等50个条款进行比较,便于大家了解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领域一些观点的碰撞,加深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