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素通过ERK1/2通路促进整合素α vβ 3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进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 4)能否通过整合素α vβ 3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增殖、转移潜能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K1及甲状腺滤泡状癌(FTC)133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整合素α vβ 3的表达水平。给予T 4、四碘甲状腺乙酸(Tetrac)、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单独或联合处理DTC细胞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转移潜能的变化。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转染模型验证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沉默能否逆转T 4对DTC细胞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表达水平。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1/2的抑制剂GSK1120212阻断ERK1/2磷酸化,检测其对T 4处理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 结果:TPC-1、K1和FTC133细胞整合素α vβ 3表达均呈阳性,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61.93±18.61、16.89±2.43和32.36±0.83,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4.38±1.30)%、(74.11±3.87)%和(50.67±1.78)%( F值:13.36和217.30, P值:0.006和<0.001)。T 4组TPC-1、K1和FTC13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96 h, F值:62.67~297.50, q值:13.15~20.73,均 P<0.001);T 4+Tetrac和T 4+RGD多肽处理组DT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T 4组明显减低(96 h, q值:8.61~17.54,均 P<0.001)。利用siRNA敲减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可明显抑制T 4对3种DTC细胞的促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72 h, F值:7.75~70.98, q值:4.77~15.21,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 4处理导致DTC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且T 4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激活可被Tetrac、RGD多肽、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敲减所阻断。GSK1120212可以明显逆转T 4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96 h, F值:47.53~151.40, q值:10.32~16.65,均 P<0.001)。 结论:T 4通过与整合素α vβ 3结合,激活ERK1/2通路促进DT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恶性度最高的原发性肿瘤。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在多肽疫苗、DC疫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溶瘤病毒5个领域飞速发展。GBM的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将从以上5个方面对近期报道的针对GBM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靶向药物及其用于疾病显像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90%以上的上皮性肿瘤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中高丰度表达,具有特异性和广谱性,是肿瘤微环境靶向显像和治疗的研究热点。FAP靶向抗体、小分子抑制剂和多肽作为配体,通过偶联核素以及荧光探针用于肿瘤靶向显像、治疗、精准手术导航,并通过二聚体化以及新剂型构建(如白蛋白、纳米递送系统等)优化FAP靶向药物的生物分布,进而增加其在肿瘤内的滞留时间和增强生物学作用,推动其用于肿瘤靶向内放射性治疗和光热治疗。除了肿瘤,FAP也可为炎性疾病的显像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靶点。笔者就近年来FAP在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中的显像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难治性垂体腺瘤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大部分垂体腺瘤(PA)通过药物、放疗及手术等常规治疗方法可治愈,但仍有少部分难治性PA在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或在激素活性和肿瘤增殖能力方面表现出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常规治疗效果差,预后不理想。2006年,替莫唑胺(TMZ)开始用于治疗PA,有报道表明,TMZ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患者服用后病情控制率接近67%,但对于在应用TMZ的第1个疗程中表现出疾病进展的部分患者仍需要寻求其他治疗方式。目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其他非手术方式还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为靶点的疗法、免疫靶点抑制剂、多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PRRT)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mTOR抑制剂)。本文将对以上6种治疗方式的原理、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肝素结合蛋白的变化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肝素结合蛋白(HBP)的变化及其在体外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与实验研究方法。将2020年8—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严重烧伤患者纳入严重烧伤组[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4.5(31.0,58.0)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2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9.5(26.0,53.0)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志愿者血浆与严重烧伤组患者伤后48 h内血浆中HBP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对2组血浆中HBP和TIMP-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取第4代对数生长期HUVEC进行实验,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常规培养的正常对照组(处理下同)与进行相应处理的重组HBP(rHBP)处理12 h组、rHBP处理24 h组、rHBP处理48 h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TIMP-1的mRNA表达;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与进行相应处理的rHBP处理48 h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TIMP-1蛋白表达;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加入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rHBP组、单纯抑蛋白酶多肽组、rHBP+抑蛋白酶多肽组(rHBP终物质的量浓度为200 nmol/L,抑蛋白酶多肽终质量浓度为20 μg/mL),培养48 h,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IMP-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前述1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分离中性粒细胞,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加入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重组TIMP-1(rTIMP-1)组、单纯佛波酯组、rTIMP-1+佛波酯组(rTIMP-1终质量浓度为500 ng/mL,佛波酯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 nmol/L),培养1 h,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细胞中CD63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CD63蛋白阳性表达率,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P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表达水平。正常对照组均于适宜时间点进行前述相关检测,细胞实验中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Tamhane T2检验。 结果:严重烧伤组患者血浆中HBP、TIMP-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404.9(283.1,653.2)、262.1(240.6,317.4)n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61.6(45.0,68.9)、81.0(66.3,90.0)ng/mL( Z值分别为-5.41、-5.21, P<0.01)。健康对照组志愿者血浆中HBP和TIMP-1蛋白表达相关性不强( P>0.05),严重烧伤组患者血浆中HBP和TIMP-1蛋白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r=0.64, 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HBP处理12 h组、rHBP处理24 h组、rHBP处理48 h组HUVEC中TIMP-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t值分别为-3.58、-2.25、-1.26, 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HBP处理48 h组HUVEC中TIMP-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培养48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rHBP组HUVEC培养上清液中TIM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t=9.43, P<0.05),单纯抑蛋白酶多肽组、rHBP+抑蛋白酶多肽组HUVEC培养上清液中TIMP-1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0.05);与单纯rHBP组比较,rHBP+抑蛋白酶多肽组HUVEC培养上清液中TIM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t=4.76, P<0.01)。培养1 h,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各组中性粒细胞CD63蛋白表达结果趋势一致。培养1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rTIMP-1组中性粒细胞中CD63蛋白阳性表达率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P、MPO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0.05),单纯佛波酯组、rTIMP-1+佛波酯组中性粒细胞中CD63蛋白阳性表达率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P、MPO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2.41、3.82,5.73、1.05、4.16、1.08, P<0.05或 P<0.01);与单纯佛波酯组比较,rTIMP-1+佛波酯组中性粒细胞中CD63蛋白阳性表达率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P、MPO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5.26、2.83、1.26, P<0.05或 P<0.01)。 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血浆中HBP表达水平增加;HBP可在体外诱导HUVEC分泌TIMP-1,TIMP-1可降低人中性粒细胞CD63分子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热休克蛋白70通过增强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B的脱氨酶活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在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B(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3B, APOBEC3B)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复制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tation,Co-IP)和GST pull-down试验研究HSP70与APOBEC3B的相互作用。干扰HSP70、过表达HSP70或使用HSP70抑制剂VER155008处理肝细胞后,Southern blot或real-time PCR检测APOBEC3B抗病毒作用的改变;差异DNA变性PCR(differential DNA denaturation PCR, 3D-PCR)和克隆测序检测APOBEC3B脱氨酶活性的改变。结果:HSP70能与APOBEC3B相结合,过表达HSP70能增强APOBEC3B的脱氨酶活性和抗HBV功能。相反,干扰HSP70或使用HSP70抑制剂VER155008后,APOBEC3B脱氨酶活性和抗HBV功能均减弱。结论:HSP70通过增强APOBEC3B的脱氨酶活性增强其抗病毒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构蛋白Gag-Pol的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Gag-Pol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重要结构蛋白之一,其组成成分包含了 HIV的基本骨架蛋白和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功能酶,目前以Gag-Pol上不同的功能区为靶点开发的抑制剂包括衣壳(CA)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等.CA抑制剂通过抑制CA的成熟或者破坏CA的组装进而影响HIV复制.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蛋白酶对切割位点CA-间隔多肽1(SP1)的切割,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模仿逆转录底物,阻断HIV的逆转录过程,整合酶抑制剂通过靶向整合酶活性中心—锌指结构影响整合酶活性.本文总结了针对HIV Gag-Pol蛋白的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已批准上市成药的用法用量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联合用药和针对HIV Gag-pol蛋白的新型抑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的软性杀虫剂:重塑节肢动物媒介和城市害虫的治理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尽管节肢动物类(主要指昆虫纲和蛛形纲)病媒和害虫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对公共卫生及人类健康仍造成巨大威胁,且这种情形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和常规杀虫剂滥用以及抗药性的发展变得更加严峻.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常规杀虫剂在历史上对保护人类和动物免于病媒生物和其他城市害虫的侵害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杀虫剂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不良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节肢动物生物学的深入了解,基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的软性杀虫剂的研发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传统杀虫剂因具有易获得和见效快等优点已被使用者和公众广泛接受,软性杀虫剂的研发经历曲折.然而,基于昆虫激素类似物、模拟物或者激动剂以及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软性杀虫剂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软性杀虫剂中发展和使用最成功的案例是保幼激素类似物(比如烯虫酯、烯虫乙酯和烯虫炔酯),已经应用于多种病媒生物和环境害虫的治理.最近,S-烯虫酸叔丁酯的诞生又带来了新的成功机遇.保幼激素模拟物吡丙醚和苯氧威因在病媒生物和其他害虫治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也得到了较好的研究和开发.保幼肽因其生物活性和作为多肽可以预期的环境安全性,近年来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保幼激素类似物,蜕皮激素受体激动剂对靶标生物具有更宽的敏感窗口期,研发潜力巨大.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因其作用方式独特和杀虫谱广而备受重视.总之,不管软性杀虫剂单独使用,还是与传统杀虫剂联合使用,在不久的未来都将在病媒生物及其他城市害虫的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为新型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Trails.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2010 年至 2023 年的PD-1/PD-L1 小分子抑制剂相关文献,汇总并分析该类制剂的研发现状.结果与结论 有成药潜力的PD-1/PD-L1 小分子抑制剂共 20 种,包括CA-170(口服小分子抑制剂)、INCB086550(特异性PD-L1 抑制剂)、DPPA-1(特异性抑制PD-1/PD-L1 相互作用的多肽类拮抗剂)等,其中前两者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PD-1/PD-L1 小分子抑制剂具有特异性抑制免疫检查点的药效作用特点,以及可口服、稳定性较好、膜通透性较高等优点,但其治疗效果仍需临床试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EGFR-TKI联合化疗治疗EGFR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联合PP 化疗方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 EGFR 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月105 例EGFR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 54 例和对照组 51 例.对照组给予第二代EGFR-TKI(达可替尼)治疗.联合组给予第二代 EGFR-TKI(达可替尼)联合 PP 化疗方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21d为1 个周期.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无进展生存率.结果:联合组客观缓解率为27.78%,高于对照组的 9.80%(P<0.05).联合组疾病控制率为 88.89%,高于对照组的68.63%(P<0.05).联合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抗原(TPA)、细胞质胸苷激酶(TK1)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减少、腹泻、肠炎、口腔炎、食欲下降、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皮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 年、2 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48%、35.19%,均高于对照组的62.75%、17.65%(P<0.05).联合组、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9.0 个月、15.1 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代EGFR-TKI达可替尼联合PP 化疗方案治疗 EGFR 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明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