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茱萸中1个新的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HPLC等多种技术对山茱萸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利用HR-ESI-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山茱萸水提物中分离鉴定了 10个化合物,分别为(±)-cornuscone(1)、(-)-(Z)-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ene 4-O-β-L-xyl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ide(2)、kaempferol 3-O-β-D-glucopyranoside(3)、kampferol(4)、myricetin(5)、trifolin(6)、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7)、quercetin 3-O-β-D-glucuronide-6"-methyl ester(8)、quercetin 3-O-β-D-glucuronide-6"-ethyl ester(9)、pyrogallol(10).化合物 1 为新的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命名为(±)-cornuscone,其结构中具有少见的C-1位甲基取代.选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细胞模型以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1.15±1.29)μmol·L-1,表明其抗炎活性显著优于阳性药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C50 为(48.32±1.66)μmol·L-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亚苦蒿醇提物大孔树脂30%乙醇洗脱部位免疫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亚苦蒿醇提物大孔树脂30%乙醇洗脱部位(AAEM-30%)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和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中亚苦蒿醇提物经AB-8型大孔树脂分离得到AAEM-30%,对其多糖、黄酮和萜类含量进行测定。体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AEM-30%对DC表面分子分化簇(CD)40、CD80和CD86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DC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体内通过不同给药剂量(50、100 mg/kg)和不同给药方式(皮下注射、腹腔注射、灌胃)检测AAEM-30%对ICR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AAEM-30%中多糖、黄酮、萜类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4.30%、22.50%、28.19%。体外能够增强小鼠DC表面分子CD40、CD86以及DC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均 P<0.001)。与对照组比较,3种给药方式的小鼠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0、100 mg/kg AAEM-30%腹腔注射组的胸腺指数和50 mg/kg AAEM-30%灌胃组的脾脏指数均增加(均 P<0.05)。100 mg/kg AAEM-30%腹腔注射组的CD19 +细胞数量增加( P<0.01),50 mg/kg AAEM-30%灌胃组的CD19 +细胞数量增加( P<0.05)。100 mg/kg AAEM-30%灌胃组的CD11b +和CD11c +数量增加( P<0.05)。灌胃和腹腔注射2种给药方式均能增加CD4 +和CD8 + T淋巴细胞的数量(均 P<0.05)。 结论:AAEM-30%能够促进小鼠DC的成熟,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竹节参总皂苷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筛选适合纯化竹节参总皂苷的大孔树脂,并确定其纯化工艺参数。方法:以总皂苷含量为指标,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结合吸附动力学参数筛选大孔树脂类型;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竹节参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的工艺参数,确定竹节参总皂苷的制备工艺。结果:D101大孔树脂对竹节参总皂苷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附效果,其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上样质量浓度为0.1 g/ml(以生药计),上样体积为100 ml,即树脂上样量相当于3.3 g生药/ml;洗脱时先以3倍柱体积的蒸馏水、20%乙醇除杂,再用6倍柱体积的70%乙醇洗脱富集总皂苷,上样和洗脱流速为0.5 ml/min,总皂苷转移率可达85.6%。结论:D101大孔树脂可有效富集和纯化竹节参总皂苷,可为竹节参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薄荷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薄荷不同提取方法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的体外抑制作用及有效部位的抗病毒机制。方法:采用细胞体外病毒感染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法检测薄荷的体外抗RSV作用。以体外抗RSV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为指标,对薄荷提取方法及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佳的提取方法,并以最佳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用不同浓度的洗脱液进行洗脱,确定薄荷抗RSV的有效部位。以不同给药方式进行干预,探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结果:薄荷水提醇沉后的上清液对RSV的抑制作用最强,TI值为37.58;HPD100树脂对上清液的分离纯化效果最佳,其中25%乙醇洗脱部位效果最佳,TI值为57.8。理化鉴别反应确定其有效物质为多酚类物质;有效部位与病毒混合后,再进行抗病毒实验效果最佳。结论:薄荷水提醇沉上清液经HPD100吸附后,25%乙醇洗脱液的抗RSV作用最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亚苦蒿提取物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亚苦蒿硅胶柱分离组分(AEM-SC)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中亚苦蒿大孔吸附树脂70%乙醇洗脱组分,经硅胶柱进一步分离得到洗脱组分AEM-SC,并对其多糖、总黄酮、三萜类含量进行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AEM-SC对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抗原吞噬能力及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AEM-SC对DC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AEM-SC中多糖、黄酮类和萜类的含量分别为10.12%、5.70%和3.62%。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AEM-SC可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DC表面分子CD4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MHC-Ⅱ)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的水平(均 P<0.05),提高DC摄取抗原的能力( P<0.01),降低DC刺激小鼠脾脏CD4 + T与CD8 + 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 P<0.001)。小鼠炎症模型实验中,AEM-SC可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小鼠体内DC表面分子CD40、CD86、CD80的表达(均 P<0.001)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2p40的表达(均 P<0.01)。 结论:AEM-SC在体外与体内实验中均表现出抑制DC成熟的能力,显示AEM-SC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玉竹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玉竹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Chromatorex C18、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玉竹地上部位7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 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芹菜素-6-C-葡萄糖苷(2)、异金雀花素(3)、异槲皮苷(4)、肥皂草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芸香苷(8)、牡荆素-2″-O-葡萄糖苷(9)、牡荆素-4″-O-葡萄糖苷(10)、牡荆素-2″-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11)、异牡荆素-2″-O-β-D-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阿拉伯糖-葡萄糖苷(13)、槲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4)、金圣草黄素-7-O-槐糖苷(15)、金圣草黄素-7-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6),并筛选了部分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2~6、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石菖蒲中1个新的新木脂素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微孔树脂(MCI)、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柱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石菖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紫外、红外、圆二色谱等波谱学技术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共鉴定了 11 个化合物,包括 4 个木脂素苷,2 个苯甲醇苷,4 个黄酮苷,1 个α-四氢萘酮苷,分别为(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基-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9'-O-β-D-吡喃葡萄糖苷(3)、(+)-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苄醇-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醇-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3'-O-甲基表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3'-O-甲基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9)、异金雀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4R)-8-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新木脂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 2~5、7~11 为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盐橘核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橘核Citri Reticulatae Semen盐炙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盐炙橘核 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D101 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橘核及其盐炙品乙醇提取物、所得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16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柠檬苦素(1)、黄柏酮(2)、诺米林(3)、去乙酰基诺米林(4)、山柰酚(5)、川陈皮素(6)、香叶木素(7)、异樱花素(8)、橙皮素(9)、表儿茶素(10)、trans-p-menthane-1α,2β,8-triol(11)、白当归素(12)、香草醛(13)、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4)、4-[(1-ethoxy-2-hydroxy)ethyl]phenol(15)、儿茶酚(16).化合物 10 显示出较强的 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其 IC50 值为(0.015±0.001)μmol/mL,以及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值为(0.010±0.005)μmol/mL.结论 化合物 8、11、15~16为首次从柑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12、14 为首次从橘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0 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橘核经盐炙后,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七花中1个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65%乙醇水热回流提取,石油醚、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运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 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三七花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包括大环内酯类 1 个、酚酸类 2 个、木脂素类 3 个、黄酮类 5 个,分别鉴定为(11Z,10R,17R)-17-乙烯基-10-羟基氧杂环十七烷-11-烯-13,15-二炔-2-酮(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芝麻素(4)、2-甲氧基芝麻素(5)、ecbolin B(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1).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命名为三七花大环内酯.化合物2~6、8 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9 为首次从三七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4 对白血病HL-60 细胞的体外肿瘤生长具有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7~10 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半枝莲抗肝癌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前期研究发现,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全草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其 7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较好的抗肝癌活性.为明确其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TLC、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单体化合物结构,并利用CCK-8 法评价了所有单体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 细胞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考察了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与肝癌靶标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1)从该活性部位共分离得到 14 个化合物,包括 12 个新克罗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 2 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cutefolide C(1)、6-乙酰氧基-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G(2)、scutestrigillosin D(3)、scutehenanine D(4)、半枝莲碱 A(5)、半枝莲碱 B(6)、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H(7)、半枝莲碱N(8)、半枝莲碱Y(9)、barbatin A(10)、barbatin B(11)、barbatin D(12)、5,7,6′-三羟基-2′-甲氧基黄酮醇(13)和 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4).其中,化合物 1-3、13、14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 4、7、10-12 表现出较弱的HepG2 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 6 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阳性对照(顺铂)活性接近,而化合物 5 表现出比顺铂更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 5 和化合物 6 与肝癌靶蛋白VEGF-2 均具有良好的结合力.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半枝莲的化学物质类群,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活性化合物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