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中医证候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符合标准的 1 404 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 720 例、男性 684 例,年龄分布在 28~65 岁.收集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血脂异常水平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探究核心病机及证候特征.结果 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次前 5 位依次是身热不扬、口干、尿清、口苦、肥胖;因子分析共提取 7 个公因子,分别是脾虚夹瘀证、湿热伤阴证、湿热困脾证、湿热蕴胃证、脾虚痰湿证、痰热伤阴证、胃热脾虚证;系统聚类共分 6 种中医证候、1 种状态,分别是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和肥胖.结论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证候分布主要为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以及形体肥胖的状态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进展期大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候特征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进展期大肠腺瘤性息肉(Ap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400例行大肠息肉切除术且病理诊断为Aps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进展期腺瘤107例、普通腺瘤29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 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分析进展期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证候特征。 结果:①进展期腺瘤男性患者分布[70.09%(75/107)比57.34%(168/293), P=0.021]、年龄[(52.25±9.81)岁比(48.41±10.23)岁, P=0.001]、BMI[(24.37±3.19)kg/m 2比(23.38±3.25)kg/m 2, P=0.007]高于普通腺瘤;②进展期腺瘤和普通腺瘤患者常见证型均为肠道湿热证,其中进展期腺瘤肠道湿热证患者分布高于普通腺瘤[43.0%(46/107)比32.1%(94/293); χ2=4.10, P=0.043];③进展期腺瘤饮酒史患者分布高于普通腺瘤[61.7%(66/107)比39.3%(115/293); χ2=15.92, P<0.001];④进展期腺瘤糖尿病病史患者分布高于普通腺瘤[29.9%(32/107)比14.7%(43/293); χ2=19.94, P<0.001];⑤进展期腺瘤患者Hp感染率大于普通腺瘤[66.4%(71/107)比44.7%(131/293); χ2=14.69, P<0.001];⑥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男性、肠道湿热证、饮酒史、糖尿病病史及Hp感染是进展期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 P<0.05或 P<0.01)。 结论:肠道湿热证是进展期腺瘤患者的关键证候,且男性、年龄、BMI、饮酒史、糖尿病病史及Hp感染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大肠息肉流行病学、中医证型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11例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性.结果 211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女比例约3∶1;年龄为18~83岁,大于40岁患者大肠息肉检出率为88.6%;无蒂息肉占62.1%,多于有蒂息肉;多发性息肉占69.2%,多于单发息肉;直径小于1 cm息肉占75.8%;腺瘤性息肉占82.9%.常见中医证型包括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湿热伤中证、脾虚湿热证,其中脾胃虚弱证所占比例最高.在性别及是否有饮酒史分布上,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有饮酒史患者例数低于无饮酒史患者.在年龄、吸烟史、胆囊切除史方面,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息肉形态、息肉数目、息肉大小、息肉的病理类型上,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岁以上男性患者是大肠息肉的好发人群,腺瘤性息肉较常见,脾胃虚弱证是较常见的中医证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R语言探析巩跃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总结巩跃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巩跃生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医案574则,提取首诊处方建立处方数据库,R软件中运用频数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研究共纳入有效处方384份,涉及中药135味,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多为脾经、胃经、肝经.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强关联规则49条,其中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连翘-栀子",三药组合为"党参,山药-白术";与大肠湿热证相关的核心药物有黄柏、白头翁、黄连、牡丹皮、乌梅等;层次聚类将30味高频中药聚为3类.结论:巩跃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注重五脏论治,以脾胃为主,运用清热利湿、温补脾胃、调和气血等治法,体现了理法同达、药证合一、顾病求本的学术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联合组与单纯西药组各49例.单纯西药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中西医联合组加用大黄牡丹汤口服.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疾病活动改善评分、临床症状和肠黏膜病变评分、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水平.结果 2周疗程结束后,中西医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88%,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的75.51%(P<0.05);两组改良Mayo评分显著降低,且中西医联合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主要症状与肠黏膜病变评分显著降低,且中西医联合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血清ICAM-1与VCAM-1水平显著下降,且中西医联合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效果明显,能促进病情的控制,并下调血清ICAM-1与VCAM-1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with diarrhea,IBS-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nterleukin,IL-6)(Interleukin,IL-8)(Interleukin,IL-10)、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的变化并探究IBS-D中医证型与血清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 纳入IBS-D患者42例,健康志愿者20例,根据诊断标准IBS-D组中肝气乘脾证9例,脾胃虚弱证8例,脾肾阳虚证5例,大肠湿热证20例,进一步可分为非湿热证22例,湿热证20例,共同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和血清样本的采集,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IBS-D组血清中IL-4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D组血清中IL-6、IL-8、IL-10、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血清IL-8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肝气乘脾证患者血清IL-8水平较脾胃虚弱证患者显著增高(P<0.01),大肠湿热证患者血清IL-8水平较脾胃虚弱证患者显著增高(P<0.01).湿热证、非湿热证、HC组间血清IL-8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湿热证患者血清IL-8水平较非湿热证患者增高(P<0.05).湿热证患者血清TNF-α、IFN-γ水平较非湿热证患者有升高趋势,IL-10水平较非湿热证患者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湿热证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HC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IBS-D患者的低度炎症状态可能与血清中抑炎因子水平降低和促炎因子水平升高有关;IBS-D不同中医证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存在差异,湿热可能与IBS-D低度炎症状态和免疫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结肠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结肠息肉患者的粪便和结肠黏膜菌群,探讨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结肠息肉患者194例,依据中医证型量表和舌脉进行中医证型分组,分别为A组大肠湿热证55例、B组脾胃虚弱证54例、C组肝郁气滞证58例、D组寒湿阻滞证27例.所有患者完成基本信息和生活饮食习惯的问卷,并留取新鲜粪便,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术的同时留取乙状结肠正常黏膜样本.16s rRNA测序检测粪便和黏膜菌群,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4组患者的吸烟和饮食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02).粪便菌群分析显示,A组和B组的α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ao:P=0.034,Richness:P=0.049).而黏膜菌群分析显示,A、B组均与C组间的α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ao:A、C组P=0.004,B、C组P=0.012;Richness:A、C组P=0.004,B、C组P=0.011).无论粪便菌群还是黏膜菌群,4组患者的β多样性均表现出聚类程度相似,不同中医证型组存在差异菌属.β多样性和Anosim分析均提示,各组患者粪便菌群和黏膜菌群存在明显分离和差异.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结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差异,黏膜菌群特征可能为中医证型的微观体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基于"湿热致病"理论探讨清肠化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基于"湿热致病"的理论内涵,认为大肠湿热丛生,蕴结肠道,导致热盛肉腐、气血阻滞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形成的关键.中医认为UC病位在肠,以湿热为标,证候以大肠湿热证为主,治则以清利大肠为纲.在临床应用上清肠化湿类方剂治疗UC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具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清肠化湿类方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屏障、维持肠道免疫平衡、减轻肠道炎症、缓解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笔者通过整理文献,对近年来清肠化湿方治疗UC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阐释清肠化湿法治疗UC的科学内涵提供科学依据,为评价和挖掘经典中药及其复方治疗UC的潜力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清肠饮加味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清肠饮加味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方法 纳入88例UC(大肠湿热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病例参考诊疗共识予常规措施;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清肠饮加味治疗.两组病例观察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腹痛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两组DA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显著降低、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清肠饮加味联合美沙拉嗪对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疗效显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芍黄安肠汤治疗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评估芍黄安肠汤治疗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0例重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5例和观察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配合美沙拉嗪栓剂纳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芍黄安肠汤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评分、生存质量评分(IBDQ)、肠黏膜屏障损伤评分、血清D-乳酸、内皮素(ET)和二氨氧化酶(DAO)水平、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7%)显著高于对照组(81.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评分、肠道症状评分、全身状况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情感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评分、D-乳酸、DAO和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芍黄安肠汤对重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肠黏膜屏障修复,减轻炎症因子水平,纠正免疫平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