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机械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肠道机械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15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5 只和模型组 10只.采取"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稀释液+冰水法"复制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0 只小鼠随机分为自愈组和治疗组,每组5只.治疗组灌胃5.07 g/(kg·d)葛根芩连汤水煎液,正常组和自愈组给予等容积无菌水,连续灌胃4d后无菌提取各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段.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HE染色观察各组肠段形态;采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各组绒毛长度(villus height,VH)、隐窝深度(crypt depth,CD),计算VH与CD的比值(绒隐比,V/C)、杯状细胞数目和紧密连接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 density value,AOD);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各肠段密封蛋白 1(Claudin 1)、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小鼠毛发有光泽,精神状态佳,饮水量、肛温和二便均正常;治疗组小鼠毛发洁白、精神状态良好、大便颗粒饱满、肛温恢复正常、泄泻症状消失;自愈组小鼠毛发暗淡、肛温高、大便含水量较多、挤压不成型.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结构部分受损,小肠腺出现萎缩,出现炎性症状.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肠黏膜结构较清晰,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细胞排列紧密,炎症情况明显改善.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十二指肠CD升高(P<0.01),十二指肠V/C和杯状细胞数降低(P<0.05,P<0.01);治疗组十二指肠V/C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空肠、回肠VH和V/C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十二指肠CD显著降低(P<0.01),十二指肠、回肠V/C升高(P<0.05,P<0.01).十二指肠肠段,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和治疗组Claudin 1、Occludin、ZO-1 AOD值降低(P<0.05,P<0.01);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Claudin 1、Occludin、ZO-1 AOD值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自愈组空肠、回肠肠段Occludin AOD值明显降低(P<0.01).与自愈组比较,治疗组空肠肠段Claudin 1 AOD值升高(P<0.05),回肠肠段Occludin AOD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葛根芩连汤可改善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炎症水平、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 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肠道机械屏障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热郁型久泄辨治思路及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热郁型久泄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相搏,热郁大肠,大肠传化失职,清浊不分,下而为泄,因泻致虚,因虚易泻,经久不愈。本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排出臭味稀黄便、不成形,泄后仍腹痛,而在炎夏酷暑或"应寒反温"气候条件下,多伴有口糜泻发生,治疗应抓主证、顾兼证,斟酌用药,以防生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芩汤加减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黄芩汤加减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湿热型泄泻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各48例.中药组给予黄芩汤加减治疗,西药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量表(IBDQ)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西药组83.33%(P<0.05).治疗后,2组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口干发热及乏力神倦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及社会能力等IBDQ评分均升高(P<0.05),且中药组均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均升高(P<0.05),且中药组高于西药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湿热型泄泻患儿采用黄芩汤加减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中医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力,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大肠息肉流行病学、中医证型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11例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性.结果 211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女比例约3∶1;年龄为18~83岁,大于40岁患者大肠息肉检出率为88.6%;无蒂息肉占62.1%,多于有蒂息肉;多发性息肉占69.2%,多于单发息肉;直径小于1 cm息肉占75.8%;腺瘤性息肉占82.9%.常见中医证型包括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湿热伤中证、脾虚湿热证,其中脾胃虚弱证所占比例最高.在性别及是否有饮酒史分布上,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有饮酒史患者例数低于无饮酒史患者.在年龄、吸烟史、胆囊切除史方面,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息肉形态、息肉数目、息肉大小、息肉的病理类型上,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岁以上男性患者是大肠息肉的好发人群,腺瘤性息肉较常见,脾胃虚弱证是较常见的中医证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湿热致病"理论探讨清肠化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基于"湿热致病"的理论内涵,认为大肠湿热丛生,蕴结肠道,导致热盛肉腐、气血阻滞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形成的关键.中医认为UC病位在肠,以湿热为标,证候以大肠湿热证为主,治则以清利大肠为纲.在临床应用上清肠化湿类方剂治疗UC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具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清肠化湿类方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屏障、维持肠道免疫平衡、减轻肠道炎症、缓解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笔者通过整理文献,对近年来清肠化湿方治疗UC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阐释清肠化湿法治疗UC的科学内涵提供科学依据,为评价和挖掘经典中药及其复方治疗UC的潜力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病机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中医学"痢疾""泄泻""肠澼"等范畴,是一种迁延难治的消化系统疾病,还可引起皮肤、骨关节、肝胆等多种肠外系统及组织器官病变,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但UC肠外表现的病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为其临床诊疗带来一定阻碍.根据络脉系统网络全身、灌渗气血的特性,提出基于"络病"理论探究UC肠外表现的病机,认为脾虚为本,损伤肠络为UC发生的病机关键,湿、热、瘀、毒入络,浸淫他脏,而出现诸多肠外表现.在此基础上阐述UC患者出现皮肤、关节、肝胆病变的病变机制,总结皮肤病变的病机为肺脾失调、络虚邪郁,关节病变的病机为脾肾亏虚、外邪壅络,肝胆病变的病机为湿热入(肝)络、气血失调,以期为UC肠外表现的诊疗提供中医特色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络病理论应用中药灌肠法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编辑人员丨2024/2/3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药灌肠法辨治溃疡性结肠炎(UC).UC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外邪、禀赋等密切相关,其基本的病机在于脾虚湿蕴、痰瘀毒滞、肠络受损,灌肠方以祛湿热、调气血、通肠络为基础,兼以扶正,并根据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热毒滞络、络脉绌急或损伤、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络脉不同的病理状态随症加减,临床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郑启仲教授风池、气池诊法经验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收集并分析肝风证、咳嗽、泄泻、厌食4种疾病各30例,每种疾病选取2个证型.结果:肝风证中脾虚肝亢证气池色泽以色青、色紫多见,痰火扰神证气池以色赤、色紫多见,咳嗽中风寒咳嗽气池色泽以淡红、色青多见,痰热咳嗽气池以色赤、色紫多见,泄泻中脾虚泻气池色泽以色黄多见,湿热泻气池以色黄、色赤多见,厌食中脾失健运证气池色泽以色黄多见,脾胃温热证以色赤、色紫多见.同一患儿风池常表现出同气池一样的色泽改变,其中气池色泽变化较风池出现频率更高、色泽变化更明显.结论:不同疾病不同证型风池气池变化有一定规律,对中医临床辨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风池气池望诊法是小儿望诊的一大特色,弥补了儿科诊法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泄泻中医证型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文献回顾研究泄泻的中医证型及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中文数据库中有关泄泻的中医药研究相关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索出合格泄泻证型类文献54篇,8654例病例,17种中医证型,常见4个证型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脾肾阳虚共占达总样本量70%,其余13个证型共占总样本量30%.检索满足要求的泄泻证候类文献70篇,11156例病例,52个证候变量,主症是以便稀、次数增多、色淡和臭不甚为主;次症的文章比例>60%的仅有腹痛和神疲倦怠;舌脉分布以舌淡(或淡白)、苔白(或薄白)、脉弦滑为多,小儿主要是指纹红.结论 研究泄泻的中医分型及证候特点在现代文献中的分布规律,可为泄泻的临床诊断、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董幼祺教授运用升清运脾法调治小儿热恋伤阴型病毒性肠炎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董幼祺教授运用升清运脾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中期(热恋伤阴证)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董师对小儿病毒性肠炎中期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升清运脾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依据,分析经验方升清运脾汤组成、方义及功用,并附临床案例加以验证.[结果]董师认为小儿病毒性肠炎热恋伤阴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素体虚弱,外感湿热之邪,导致湿热之邪留恋不去,疾病迁延,耗伤阴津.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养阴运脾、升清降浊的治疗原则,并自拟升清运脾汤治疗该病,所用方药不仅切中小儿病毒性肠炎中期的机理,又顾护小儿脾胃,有助于小儿脾胃功能的整体恢复,临床应用每收良效.[结论]董幼祺教授运用升清运脾法治疗热恋伤阴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经验,值得学习效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