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Matsushima分级标准评估术侧的脑血流重建情况。结果:3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75例(20.3%)发生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9例、癫痫26例。15例患者预后差(mRS 3~6分),其中2例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OR=2.616,95% CI:1.442~4.744, P=0.002)、合并高血压病史( OR=2.308 ,95% CI:1.326~4.015, P=0.003)、术前mRS 3~5分( OR=2.371,95% CI:1.236~4.547, P=0.00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6±5.3)个月(6~32个月)。末次随访mRS的中位数为1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与术前的2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62例患者行DSA检查,术侧Matsushima分级0级12例,1级121例,2级198例,3级31例。 结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mRS 3~5分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应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院前预测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大血管闭塞性卒中(LVO)的院前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六安市人民医院、发病24 h内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8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定的有无大血管闭塞为参照标准,分为有大动脉闭塞组及无大动脉闭塞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疾病史、生活史、用药史)、NIHSS的各单项评分、入院时的血压值,并将筛选出来的因素与一些常用的预测LVO的量表进行比较。结果:纳入急性脑卒中患者761例,均发病在24 h内,NIHSS评分 ≥ 8分;大血管闭塞组228例,非大血管闭塞组533例。两组中的房颤[比值比( OR)5.230,95%可信区间(95% CI)3.400~8.043, P < 0.001]、收缩压(SBP)≤ 170?mmHg( OR 5.181,95% CI 3.327~8.068, P < 0.001)的比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房颤、收缩压 ≤ 170?mmHg与LVO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或颞浅动脉贴敷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颞肌贴敷术(STA-MCA+EMS)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STA-MCA+EDAS)治疗烟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STA-MCA+EMS( n=75,简称EMS组)或STA-MCA+EDAS( n=176,简称EDAS组)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术后3、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mRS以及有无近期并发症,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搭桥血管通畅率和松岛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 结果:251例患者的术中吲哚箐绿造影显示搭桥血管均通畅。术后EMS组死亡1例,EDAS组死亡2例。24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 M( Q1, Q3)]为5(4,8)个月。术后首次造影显示两组各有1例患者的搭桥血管未显影,搭桥血管通畅率为99.2%(246/248)。至末次随访,248例患者中,mRS 0分210例,1分25例,2分7例,3分3例,4分2例,5分1例;松岛分级A级96例,B级115例,C级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类型、铃木分期、入院mRS以及手术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mRS、随访时间、搭桥血管通畅率、松岛分级以及末次随访时mR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EDAS组比较,EMS组围手术期脑梗死[分别为10.8%(8/74)和4.0%(7/174)]、脑出血[分别为8.1%(6/74)和1.1%(2/174)]、癫痫[分别为5.4%(4/74)和0.6%(1/174)]以及硬膜下积液[分别为14.9%(11/74)和5.7%(10/174)]的发生率均高(均 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EMS组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EDAS组[分别为5.4%(4/74)和0.6%(1/174), P=0.029]。 结论:两种术式的搭桥血管通畅率均较高,近期疗效均较好;而STA-MCA+EDAS围手术期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硬膜下积液以及术后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障碍及NLRP3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IS)小鼠神经功能障碍、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将模型组、假刺激组及观察组小鼠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观察组小鼠于造模后24 h给予低频(1 Hz)rTMS干预,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假刺激组小鼠则同期给予假磁刺激干预;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小鼠均未给予特殊处理。于rTMS干预7 d后分别对各组小鼠进行Zea-Longa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小鼠脑梗死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脑梗死灶周围区域NLRP3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水平,选用ELISA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IL-18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假刺激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升高( P<0.01),脑皮质及海马区均出现大片脑梗死灶( P<0.01),且该区域神经细胞中NLRP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P<0.01),IL-1β及IL-18大量释放( P<0.01);与模型组及假刺激组比较,观察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P<0.05),脑皮质及海马区脑梗死灶面积明显缩小( P<0.01),且神经细胞中NLRP3表达明显减弱( P<0.05),IL-1β及IL-18水平也明显降低( P<0.05)。 结论:低频rTMS干预可有效促进IS小鼠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抑制神经细胞焦亡,减小脑梗死体积,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神经元中NLRP3表达、抑制IL-1β、IL-18等炎性因子释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MR血管成像的观察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MRA特点,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38 503例受检者中,共发现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36例,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例合并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动脉A1段缺如。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结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发生率低,通过3D 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及其合并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在进行后颅窝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之前,通过3D TOF MRA扫描检出这种血管变异,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丘脑梗死与认知障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丘脑在多个皮质下区域和大脑皮质之间的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联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丘脑在认知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对丘脑梗死与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alvinorin A上调MALAT1表达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脑血管内皮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κ阿片受体(κ opioid receptor, KOR)激动剂salvinorin A(SA)通过上调脑血管内皮细胞的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MALAT1,抑制线粒体分裂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磷酸化,减轻线粒体损伤,产生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动物实验采用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S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只分离一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组(MCAO组),采用线栓阻断大鼠一侧颈内动脉90 min,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salvinorin A组(SA组),线栓放入即刻经尾静脉给予大鼠SA (20 μg/kg);KOR拮抗剂组(NB组),注射SA前30 min给予大鼠KOR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IN 2 mg/kg),其余处理同S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后24 h用Bederson评分法评估大鼠脑梗死程度。每组取5只处死取材,2, 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 3, 5-Triphenylter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测定缺血区脑梗死面积、伊文蓝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MCAO后1、2、5 d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离体实验采用人脑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HBMEC)缺糖缺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模型,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不进行缺氧及复氧处理;OGD组(A组),缺氧6 h,复氧24 h; SA+OGD组(B组),OGD模型复氧前1 h加入SA(5 μmol/L);MALAT1特异性小干扰RNA(specific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OGD组(C组),加入100 nmol/L lncRNA MALAT1 siRNA 24 h,缺氧6 h,复氧24 h; MALAT1 siRNA+OGD+SA组(D组),复氧前1 h加入SA(5 μmol/L),其余处理同C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HBMEC活力、磷酸化Drp-1(phosphorylated Drp-1, pDrp-1 )/Drp-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与S组比较,MCAO组大鼠Bederson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和伊文蓝渗出增加,运动神经功能下降( P<0.05 );与MCAO组比较,SA组大鼠Bederson评分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小,伊文蓝渗出减轻,运动神经功能改善( P<0.05 );与SA组比较,NB组大鼠Bederson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功能减退( P<0.05 )。离体实验显示,与Blank组比较,A组MALAT1水平增加,HBMEC活性下降,pDrp-1/Dpr-1升高( P<0.05),ROS含量增加( P<0.01),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形态破坏;与A组比较,B组MALAT1水平增加,HBMEC活性增加,pDrp-1/Dpr-1下降( P<0.05),ROS含量下降( P<0.01),线粒体形态趋于正常;与B组比较,C组HBMEC活性下降( P<0.05),pDrp-1/Dpr-1和ROS含量增高( P<0.01),线粒体形态破坏;与C组比较,D组HBMEC活性增加,pDrp-1/Dpr-1、ROS含量降低( P<0.05 ),线粒体仍有一定程度的肿胀。 结论:KOR激动剂SA通过上调MALAT1的表达,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减轻HBMEC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的渗透增加,对脑卒中后的脑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周边皮质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周边皮质脑红蛋白(Ngb)表达、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初步探讨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12只。模型组及观察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同样手术操作,但术中不插入线栓堵塞大脑中动脉。观察组大鼠于术后24 h采用跑台仪进行运动训练,每天训练1次,其余2组大鼠亦同期置于跑台仪上但不进行运动训练。于术后第3,7,14天时采用修订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于末次神经功能评定结束后断头取脑,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周边皮质Ngb、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及神经轴突再生相关指标[神经丝蛋白-200(NF-200)]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时观察组mNSS评分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7,14天时观察组mNSS评分[分别为(6.83±1.03)分和(5.08±0.79)分]均明显优于模型组( P<0.05)。模型组Ngb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 P<0.05),观察组Ngb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5)。观察组SO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5),NO、MD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结论:运动训练有利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梗死周边皮质Ngb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以及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血流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卒中中心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卒中患者,利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及4D flow MRI技术对其梗死区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狭窄近端血流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狭窄程度与前向血流的定量关系;对软脑膜侧支进行评分(总分0~3分),联合磁共振灌注成像比较不同侧支状态下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脑组织灌注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3例,平均年龄56岁,男性21例(63.6%)。不同狭窄程度(<30%、30%~49%、50%~69%和≥70%)下大脑中动脉血流率分别为(3.56±1.08)、(2.96±0.94)、(3.72±0.60)、(2.50±1.03)ml/s,各组间大脑中动脉病变近端血流率存在显著差异,狭窄程度≥70%时血流率下降最显著( F=4.34, P=0.008);狭窄近端前向血流与灌注的关系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脑组织灌注的关系在不同侧支状态存在差异。当远端侧支较差时(侧支评分0~2分),狭窄近端残余血流绝对值及相对值与远端脑组织灌注参数相对达峰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0.76、-0.61,均 P<0.05)。 结论:4D flow MRI技术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定量评估,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灌注的关系受侧支状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4, 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68, 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03, 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66, P=0.01;χ 2=6.566, 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125,9.661,均 P<0.01)。 结论: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