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HFMEA的综合急救方案在AIS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HFMEA构建有针对性的综合急救方案,对目标医院静脉溶栓流程进行优化,采用t检验、x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干预前后的关键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HFMEA实施后AIS静脉溶栓流程风险优先指数平均值较实施前降低;与常规管理组比较,HFMEA模式管理组发病4.5 h内静脉溶栓率增长至54.08%;患者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中位数缩短、住院费用降低;治疗后1、2周及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减少;但两组患者间的住院日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运用HFMEA管理工具可有效改善AIS患者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再灌注治疗率,缩短DNT,且能改善早期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健康,减轻家庭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8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急诊入院后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急救护理;随机选取2019年1~8月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试验组,试验组基于FMEA模式对患者急救护理流程进行风险管控,统计两组患者急诊接诊后各项急救措施落实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从急诊接诊到首份心电图完成的时间、到ACS确诊的时间、到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完成的时间、到实施球囊扩张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管道意外、设备故障、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护理文书不完整、护理交接不完整、护患纠纷等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LVEF、LVEDD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中进行风险管控,可有效缩短患者接诊后各项检查治疗的时间,减少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低能X线术中放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低能X线术中放疗(IORT)中的应用,分析其在IORT中的潜在风险,初步探讨FMEA优化IORT管理、减少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行性。方法:由IORT团队(1名放疗科医生、1名放疗科物理师、2名外科医生、2名护士)成立FMEA工作小组,应用FMEA方法开展系统风险评估。确立流程模块,对每项模块分析潜在失效模式和原因,对失效模式进行严重程度(SR)、发生频度(OR)和失效检验难度(DR)的评分,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SR×OR×DR)。前瞻性地分析并理解放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的错误及潜在临床影响,对每项失效模式均进行原因分析和现行措施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结果:IORT流程分为8个模块,14项失效模式。OR值最高为靶区确认不满意(7分),SR值最高为设备故障无法出束(10分),DR值最高为剂量计算后按键输入错误(7分),RPN值最高为靶区确认不满意(210分)和危及器官未有效保护(180分)。按照优先级对薄弱环节进行修正,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定出更有效地管理方法。结论:FMEA是一种有效的IORT管理方法,有助于减少潜在风险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FMEA的个体化教学对手术室实习医生的带教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的个体化教学在手术室轮转实习医生带教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接收的23名手术室轮转实习医生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接收的23名手术室轮转实习医生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研究组实施基于FMEA的个体化教学。比较两组带教前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实习医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使用SPSS 25.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 结果:带教后两组理论知识[(91.13±6.35)vs. (84.26±5.94)]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89.39±5.45)vs.(79.78±5.65)]、各维度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分及总分[(280.63±23.39)vs.(248.17±20.68)]均高于带教前,且带教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带教后研究组实习医生对带教教师职业素养、带教的合理性、带教的有效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手术室轮转实习医生带教中采用基于FMEA的个体化教学不仅可提高考核成绩,增强其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其带教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留置针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进而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病例数都是60例,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实验组给予FME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失效模式的RPN值(风险指数)、静脉炎、感染及堵塞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量表总分及静脉输液应用效应、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护士应急护理能力、护士服务风貌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12.072、9.250、4.467、6.381、12.136, P<0.05)。实验组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χ2=4.013、4.288、4.169, P=0.045、0.038、0.041<0.05)。实验组干预后输液装置连接期间不够紧密、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皮肤消毒不彻底、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未熟练掌握敷贴粘贴方法、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熟练掌握冲封管技术主要失效模式RPN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 结论: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应用,能够降低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1月,运用FMEA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筛选出医院感染高风险事件,从中确定风险事件为手卫生依从性和血源性职业暴露2个院级优先级改进项目,进行风险控制与干预措施后,比较改进前后的效果。结果:除缺乏激励机制、医护团队间沟通不足等原因,FMEA实施前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和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优先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FMEA实施后手卫生依从性为74.92%(79 375/105 953),较FMEA实施前的68.40%(58 361/85 328)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96.55, P<0.01)。FMEA实施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85%(80/2 080),低于FMEA实施前的6.16%(123/1 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49, P<0.01)。 结论:FMEA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良好的效果,可前瞻性识别和评估医院感染风险,从而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化实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进行监测和收集,建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系统。方法: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应用FMEA对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信息系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形成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制订具体改进措施,比较实施此流程管理前后风险优先指数(RPN)值、指标数据信息化完成占比情况。结果:应用FMEA进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管理之前,指标数据元素确认、指标定义理解、记录规范、问题解决时效、信息沟通、系统数据整合等失效模式的RPN值分别为(362.00 ± 101.56)、(539.90 ± 174.39)、(603.20 ± 128.71)、(395.10 ± 184.83)、(448.90 ± 185.58)、(334.80 ± 107.74)分,应用之后分值均下降,分别为(17.10 ± 9.96)、(30.90 ± 31.66)、(42.40 ± 28.99)、(30.30 ± 33.94)、(16.30 ± 17.02)、(18.90 ± 19.27)分,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18~14.74,均 P<0.01);敏感指标数据信息化完成比例,由46.43%(39/84)提升至95.51%(85/89)。 结论:应用FMEA模式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进行前瞻性管理,对于敏感指标信息化数据实现是有效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FMEA模式对宫颈癌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对宫颈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患者的置管情况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宫颈癌患者86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予FMEA模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情况、PICC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4%(41/43),高于对照组的79.1%(34/43)(χ 2=5.10, P < 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率为2.3%(1/43)、导管脱出率为0、导管堵塞率为2.3%(1/43),均低于对照组的13.9%(6/43)、9.3%(4/43)、16.3%(7/43)(χ 2=5.10、3.88、4.19、4.96,均 P < 0.05)。化疗疗程结束时,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PPSM)中带管生活[(25.13±3.28)分]、带管活动[(14.89±2.33)分]、导管维护依从性[(16.04±2.71)分]、导管日常观察[(28.66±3.42)分]、导管异常处理[(13.85±2.60)分]、导管信息获取[(10.43±2.73)分]、导管管理信心[(15.03±2.17)]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3.21±3.25)分、(13.12±2.35)分、(14.32±2.05)分、(26.24±3.45)分、(12.06±2.51)分、(8.61±2.31)分、(13.42±2.13)分]( t=2.73、3.51、3.32、3.27、3.25、3.34、3.47,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18.6%(8/43)(χ 2=4.07, P < 0.05)。观察组化疗结束时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x)评分中的生理状况[(23.65±2.93)分]、社会/家庭状况[(23.26±3.73)分]、情感状况[(21.00±2.43)分]、功能状况[(23.25±2.63)分]、附加关注[(52.82±3.89)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53±2.81)分、(18.93±3.61)分、(16.25±2.51)分、(17.16±2.45)分、(43.98±4.78)分( t=6.65、5.47、8.92、11.11、8.45,均 P < 0.001)。 结论:FMEA模式用于宫颈癌PICC化疗患者有助于提升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PICC自主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减少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理论分析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订改进措施,优化护理方案。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85例患者为FMEA组,选择FMEA实施前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3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神经外科管路常规护理方法,FMEA组在此基础上进行FMEA。比较实施FMEA前后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差异。结果:FMEA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总发生率为1.48%(21/1 417),低于对照组的5.11%(72/1 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FMEA组的胃管、尿管、手术相关引流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气管置管和深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MEA能够明显降低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