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前庭功能检查项目种类众多,各检查项目靶点及阳性率各有不同,临床上眩晕患者如何恰当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有不同观点.目的 探讨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外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眩晕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 月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起病7 d内完成纯音测听(PTA)、温度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摇头试验(HST),比较不同眩晕疾病的前庭功能及听力学检查的异常率.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眩晕患者共120例,其中突发性聋伴眩晕(SDV)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组、前庭性偏头痛(VM)组各 40 例.SDV组患者PTA均为感音神经性聋,温度试验异常 25 例(62.50%),vHIT异常 16 例(40.00%),HST异常 28 例(70.00%).BPPV组患者PTA异常9例(22.50%),其中7耳为感音神经性聋,2耳为传导性聋;温度试验异常18例(45.00%),vHIT异常21 例(52.50%),HST异常20例(50.00%).VM组患者PTA异常21例(52.50%),均为感音神经性聋,其中26耳为高频听力轻中度下降,7耳为低频轻中度下降,温度试验异常16例(40.00%),vHIT异常17例(42.50%),HST异常 27 例(67.50%).三组患者PTA检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01);三组患者温度试验、vHIT、HS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有助于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ASXL1和U2AF1突变年轻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岸院区收治的1例年轻aCML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骨髓涂片示:粒细胞系明显增生,占0.875,伴显著发育异常和不成熟的粒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占0.170,成熟粒细胞胞质内颗粒明显增多、增粗;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幼稚粒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广泛增生(骨髓纤维化2~3级);左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活组织检查病理示:淋巴结结构破坏,组织细胞背景中可见巨核细胞及不成熟粒细胞,符合髓外造血;骨髓流式细胞免疫表型示:粒细胞群约占有核细胞81.6%,异常表达CD56、CD14dim,粒细胞系发育模式异常;白血病中常见30种融合基因筛查均为阴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示:BCR-ABL1融合基因p210型、BCR-ABL1融合基因p190型、BCR-ABL1融合基因p230型、CALR基因第9号外显子、JAK2 V617F突变均为阴性。Sanger测序示:MPL-W515基因突变、CSF3R基因第14号和17号外显子、BRAF基因突变、SRSF2均为阴性;二代测序示:ASXL1基因突变阳性,NM_015338.5:c.2077C>T(p.R693*),突变频率为47.7%;U2AF1基因突变阳性,NM_006758.2:c.101C>A(p.S34V),突变频率为51%;PDGFRA、PDGFRB、SETBP1、SF3B1、STAT3、STAT5B等均为阴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7,XX,add(5)(q33),+8,-10,+mar[8]。综合诊断为aCML,BCR-ABL1阴性。结论:BCR-ABL1阴性aCML的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诊断,二代测序在鉴别诊断及靶向药物治疗方面尤为重要;年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极具挑战性,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修复手背部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共收治手背部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患者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22~51岁,平均37岁。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2.5 cm×5.0 cm~4.5 cm×9.0 cm,缺损部位均位于手背部及腕背侧,骨缺损长度1.8~4.1 cm;均是单根掌骨缺损,其中第1掌骨缺损14例,第2掌骨缺损7例,第3掌骨缺损4例,第4掌骨缺损8例,第5掌骨缺损1例。均采用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3.6 cm×5.4 cm~5.2 cm×9.5 cm。术后予以抗凝、保温以及石膏固定4~6周;术后患者均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的形式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受区皮瓣感觉和外观、供区愈合情况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4例嵌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5(平均10)个月,髋部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TPD 5.1~7.3 mm,平均6.4 mm;受区皮瓣外形满意,无臃肿,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能满足基本活动需求。掌骨缺损骨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8个月。手部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28例。结论: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是修复手背部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的理想方法,具有供区损伤小、皮瓣血运丰富、手术切取简单、一期同时修复软组织及掌骨缺损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症状的COPD筛查问卷在社区老年人群COPD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基于症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筛查问卷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建议的"肺功能检查金标准"在社区老年人群COPD筛查中的应用。方法:2020年1~12月采用分层抽样结合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宜宾市的社区老年居民712人,采用基于症状的COPD筛查问卷筛查COPD患病情况,对筛查阳性者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肺功能,参照GOLD 2017标准确诊COPD,比较两种方法在COPD诊断中的差别。结果:(1)基于症状的COPD筛查问卷若以16.5分为界值,可疑COPD检出率16.7%;若以19.5分为界值,高危COPD检出率为10.3%。年龄越大、体质量指数越低和吸烟量越多者,可疑和高危COPD检出率越高( P<0.05)。(2)肺功能检查采用GOLD 2017标准确诊69例,患病率9.7%,不同年龄段、体质量指数和吸烟量老年人确诊COPD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以GOLD 2017标准为金标准,基于症状的COPD筛查问卷评分以16.5分和19.5分为截断值诊断COPD,其κ值分别为0.539和0.844,敏感度分别为81.2%和88.4%,特异度分别为90.2%和98.1%。 结论:基于症状的COPD筛查问卷适用于社区老年人群的COPD筛查,以19.5分为截断值更能反映个体的肺功能状况,一致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PICC置管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一般干预组和精细化护理组各100例。一般干预组进行一般护理,精细化护理组进行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焦虑、生活质量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评分(SF-36),统计并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精细化护理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低于一般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精细化护理组疾病感知问卷(B-IPQ)评分高于一般干预组,Piper疲乏自我评估修订量表(PFS-R)评分低于一般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PICC置管患者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健康,提高患者面对病痛的心态,使其有信心面对疾病,减轻压力,提高其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rrPM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8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rrPMBCL患者资料,分析接受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的治疗经过,总结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8岁,前期挽救性化疗无效。应用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16个周期后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无进展生存时间已达2年;不良反应轻。患者维持治疗中,仍有持续反应。结论:国产PD-1抑制剂可用于rrPMBCL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渡期康复训练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机体物理功能评估结果而制订的个体化康复干预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根据患者机体的平衡力、移动力、肌力及耐力四方面的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过渡期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做常规的康复相关健康宣教及随访,比较2组完成康复训练后简易机体功能评分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结果:最终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为144例,每组72例。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平衡试验、4 m定时行走、定时端坐起立试验、简易机体功能评估法总分分别为(3.05 ± 1.01)、(3.74 ± 0.58)、(2.75 ± 0.76)、(9.44 ± 2.16)分,对照组分别为(2.82 ± 0.86)、(3.30 ± 1.02)、(2.24 ± 0.74)、(8.33 ± 2.4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287~-2.001, P<0.01)。试验组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为12.5%(9/72),对照组为23.6%(1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0.348, P<0.05)。 结论:基于患者机体物理功能评估结果所制订的个体化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同时能够降低患者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可以为临床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过渡期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减重术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对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减重术治疗的12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60)、观察组( n=60)两组。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镇痛、警觉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自控镇痛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手术切皮(T 1)时,观察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6、12 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警觉/镇静(OA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24 h对照组出现苏醒期躁动3例,恶心呕吐7例,皮肤瘙痒1例;观察组出现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各2例,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呼吸抑制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3% vs 6.7%, P<0.05)。 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的麻醉效果良好,可有效平稳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术后疼痛,镇痛、镇静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放疗前Glasgow预后评分及相关指标对鼻咽癌放化疗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放疗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及相关指标与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化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于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宜宾市中医医院和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放化疗的NPC患者183例,回顾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至2022年6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87个月,随访期内死亡42例(23.0%),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8%和61.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白蛋白(ALB)、淋巴细胞计数(LYM)、体重指数(BMI)和C反应蛋白(CRP)4项指标对预测患者生存状况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最佳截断值(optimal cut-off)分别为34.85 g/L、1.65×10 9/L、22.25 kg/m 2和8.0 mg/L。单因素分析:肿瘤分期、T分级、N分级、ALB、LYM、BMI、CRP、NRS 2002评分及GPS等9个指标与患者总生存率有关( 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GPS(1分、2分)和肿瘤分期(Ⅱ期、Ⅲ期)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HR及 95%CI分别为2.473(1.111~5.500:1分)、5.536(1.839~16.652:2分)、1.907(1.218~2.989:Ⅱ期)和4.392(1.844~10.468:Ⅲ期)( P<0.05)。 结论:放疗前营养、炎症和免疫状况与NPC患者临床预后有关,GPS和肿瘤分期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方蓝棕果片联合揿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复方蓝棕果片联合揿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诊治的113例BP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口服复方蓝棕果片联合揿针治疗,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量表(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 max)、残余尿量(PVR)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IL-8、IL-17、TNF-α)水平,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Q max显著提高,IPSS评分、QOL评分、PVR、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IL-6、IL-8、IL-17、TNF-α水平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观察组Q max高于对照组,IPSS评分、QOL评分、PVR、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IL-6、IL-8、IL-17、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 P<0.05)。 结论:复方蓝棕果片联合揿针治疗BPH安全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