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1例(122只眼)为病例组,年龄(61.44±7.14)岁;同年龄段健康人群为对照组61例(122只眼),年龄(64.52±6.93)岁.所有受试者均采用Keratograph 5M 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TBUT)、泪河高度(TMH)及上下睑板腺缺失评分,泪液分泌检测滤纸条行基础泪液分泌检查(s I t),荧光素钠眼科检测试纸行角膜染色检查(FL),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主观评分.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糖尿病病程,并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根据患者年龄及HbA1c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组条件下以上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ATBUT、TMH、上下睑板腺缺失评分、s I t、FL、OS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HbA1c≥7.5%患者的ATBUT、sIt、TMH、FL、上下睑板腺缺失评分与HbA1c<7.5%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TBUT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HbA1c(P<0.001)、睑板腺缺失评分(P=0.014)对ATBUT具有影响,HbA1c值每增加1%,ATBUT减小1.635 s,而睑板腺缺失评分每增加1分,ATBUT减少0.747 s.结论 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ATBUT缩短、泪液分泌量下降、泪河高度降低、睑板腺缺失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且血糖控制水平与泪膜破裂时间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向流试纸条快速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可视化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等温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HA片段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探针,优化反应温度,建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评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与Real time 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该方法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最低检出限为20拷贝/μL,与其他流感/禽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反应可在20~50℃温度范围内进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Real time PCR法一致性为100.0%。结论: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及灵敏的特点,为在基层和现场快速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了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闭环管理在献血前检测HBsAg和抗-TP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闭环管理在献血前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P)呈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衢州市中心血站2015-2020年献血前检测采用金标法HBsAg/TP联合试纸条呈反应性的献血者,制定合适的闭环管理措施,指定专人进行结果告知,征得献血者同意后采集血液样本送往实验室按照国家血液检测标准进行复查,复查结果无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进行招募动员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复查结果呈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解释不符合献血要求的原因,在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IS)进行永久屏蔽登记处理。结果:2015-2020年献血前共检测135 990例,HBsAg和抗-TP呈反应性献血者1 524例,其中HBsAg呈反应性1 052例,抗-TP呈反应性472例。940例同意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复查,152例复查结果无反应性,再招募后70例成功献血,占46.05%。788例复查结果仍呈反应性,告知后将个人信息在血站信息系统进行永久屏蔽登记,杜绝这些高危人群的献血概率。结论:献血前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纸条进行初筛,能保证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但金标法进行献血前检测存在假阳性的发生率,导致部分符合献血要求的献血者流失。对献血前检测假阳性者实行闭环管理后既能保证采集血液安全,又能保留献血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解决夹心式侧流免疫层析中钩效应的问题:回顾及对未来解决方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侧流免疫层析技术(LFIA)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从试管或者实验器皿中移动到试纸条上进行,利用试纸条的层析作用使待测溶液向指定方向移动进而完成整个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通过肉眼观察试剂条特定位置的颜色变化即可作出定性判断。因其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经济、无需专业人员的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食品质量监测、环境监测、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目前,阻碍LFIA技术发展的一大重要瓶颈就是钩效应的影响。本文旨在归纳总结目前应对钩效应的方法、手段及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者在设计试纸条、对适宜纳米颗粒的选择及实现LFIA定量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解旋酶等温扩增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逆转录解旋酶等温扩增(RT-tHDA)和侧流层析技术,建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新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1至4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基础医学实验室共143份2019-nCoV PCR阴性核酸标本和20份PCR阳性核酸标本。针对2019-nCoV N基因和E基因保守区序列各设计5对引物,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筛选出RT-tHDA最佳引物。分别扩增高浓度(5×10 5 拷贝/ml)、低浓度(5×10 2拷贝/ml)模拟标本,利用侧流层析试纸条(LFD)检测RT-tHDA扩增产物,使结果可视化。优化显色和扩增时间,建立tHDA-LFD最佳反应体系。该方法检测各低、中、高3种浓度的模拟标本15次,以阳性符合率来评估方法学精密度。制备模拟标本评价方法学检测限。分别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229E,评价tHDA-LFD法的交叉反应性。采用tHDA-LFD法检测本实验室收集保存的163份标本,进行临床诊断效能评价。 结果:采用一步法RT-tHDA结合LFD,建立扩增时间为60 min的2019-nCoV核酸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3种浓度的模拟标本,阳性符合率为100%,精密度和重复性较好,且与其他6种呼吸道病原体均未出现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N基因、E基因的最低检测限均为5×10 2 拷贝/ml。诊断效能评价结果显示,该法敏感度为95.00%(19/20),特异度为100.00%(143/143),阳性预测值为100.00%(19/19),阴性预测值为99.31%(143/144)。和金标准qPCR法相比,两种方法的 Kappa值为0.971( P<0.000 1),一致性较好。 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tHDA-LFD法的2019-nCoV可视化检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快速检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探讨建立一种基于量子点免疫层析法联检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抗原的快速且简便的甲流/乙流联检试剂卡。甲流/乙流联检试剂卡由试纸条和塑料外壳构成,试纸条由吸水纸、缓冲垫、硝酸纤维素膜(NC膜)、样品垫、量子点标记物垫、聚氯乙烯板(PVC板)等组成。硝酸纤维素膜T线(检测线)包被有鼠抗甲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乙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C线(质控线)包被有内参蛋白A和内参蛋白B,标记物垫上含有鼠抗甲型流感病毒抗体量子点结合物和鼠抗乙型流感病毒抗体量子点结合物。结果显示使用甲流/乙流联检试剂卡,各病毒的检出为1.51×10 2~2.71×10 3 TCID50/ml,证明该试剂的灵敏度足以用于甲流、乙流的精准检测且不受多种变体的影响。本试剂卡与不同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培养液、不同分型的乙型流感病毒培养液均能发生特异性反应,与腺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体无交叉反应。试剂的灵敏度足以用于甲流、乙流的精准检测且不受多种变体的影响。综上,甲流/乙流联检试剂卡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并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可进行快速辅助诊断,以预防疾病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内咽喉反流性疾病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国内咽喉反流研究硕果累累,建立了新西兰兔咽喉反流动物模型用于咽喉反流发病机制的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患者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构成比为10.15%,咽喉反流与舌根淋巴组织增生、声带息肉、任克间隙水肿、喉癌等咽喉疾病的关系密切,胃蛋白酶及胃酸可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引起上气道黏膜炎性反应或上皮细胞向恶性方向转化。各种筛查量表的信度及效度验证、24小时腔内多通道阻抗联合pH监测的应用为咽喉反流的诊断提供了依据,特别是自主研发的胃蛋白酶试纸条的应用,发现多时点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可提高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断率,并提出了检测的最佳时间点,人工智能诊断咽喉反流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各种治疗方法为医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特别是《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制订使得咽喉反流的诊治更加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双重LFD-RP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和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对家禽危害最大的两种支原体,MG、MS的早期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禽支原体的关键环节.通过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和测流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相结合,建立一种操作便捷、反应快速、结果可视化、可同时检测MG、MS两种病原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基于MG的mgc2 基因、MS的vlh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引物配比建立双重LFD-RPA快速检测方法,评价其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同时对 120 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双重LFD-RPA检测方法在 37℃下反应 5-10 min即可完成扩增,其RPA-MG-F2/R2、RPA-MS-F1/R1 最佳引物配比为 0.6∶1.4.MG、MS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 3.75 copies/μL、3.46 copies/μL.用该方法与OIE推荐的PCR方法对 120 份样品进行检测,二者符合率为 93.3%.[结论]MG、MS双重LFD-RPA检测方法在恒温条件下即可完成扩增,其操作简单、反应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无需使用任何仪器即可观察到结果,适用于基层MG、MS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的现场快速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睑板腺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及其对泪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睑板腺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及其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纳入SLE患者 41 例(82 眼)作为SLE组、健康志愿者 26 例(52 眼)作为对照组.采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评估睑板腺缺失程度、LipiView干涉仪测量泪膜脂质层厚度(tear film lipid layer thick-ness,TFLLT)、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the double-pass 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 Ⅱ)测量泪膜动态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OSI),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睑缘、睑板腺分泌物、荧光素钠角膜染色(fluo-rescein cornea staining,FCS)及荧光素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in breakup time,FBUT).采用标准泪液检测滤纸条行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 test,SⅠt).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睑板腺相关指标与泪膜功能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LE组睑板腺缺失程度评分(meibomian gland dropout score,MGDS)、睑板腺分泌物评分(meibomian gland secretion score,MGSS)、睑缘评分(eyelid margin score,EMS)、泪膜动态OSI、FCS均较高,TFLLT、FBUT均较低,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LE组与对照组的SⅠ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 MGDS、MGSS、EMS 均与 FBUT 呈负相关(rMGDS=-0.335,rMGSS=-0.424,rEMS=-0.318,P<0.05),MGDS与泪膜动态OSI呈正相关(r=0.254,P<0.05).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引起睑板腺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泪膜脂质层变薄、泪膜稳定性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CRISPR/Cas9系统清除细菌多药耐药基因IMP-4和KPC-2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细菌多药耐药基因IMP-4、KPC-2进行清除,恢复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力.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CRISPR/Cas9质粒.制备耐药菌感受态细胞,采用质粒转化的方法将CRISPR/Cas9系统递送至耐药菌.利用菌落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个CRISPR/Cas9靶点针对耐药基因的清除效率.采用Sensititre药敏板法及E-test药敏试纸条法检测细菌药敏表型.结果 针对IM4P-4、KPC-2构建携带目的sapcer的CRISPR/Cas9质粒;菌落计数结果表明耐药基因被CRISPR/Cas9系统清除,清除率为100.00%(5/5);对细菌耐药基因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靶点的清除效率在24 h即达到99.9%;药敏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而对照组细菌依旧对抗菌药物耐药.在药敏Etest试纸条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菌哌拉西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减少约204.8倍(P<0.05),恢复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CRISPR/Cas9系统能阻断细菌通过转化途径对耐药质粒的获取,且阻断效率高达99.9%(P<0.05).结论 利用CRISPR/Cas9系统快速清除细菌耐药基因IMP-4、KPC-2,恢复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力,展现了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