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辅助下脊神经后支PRFT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PVP后残余疼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CT辅助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毁损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FT)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后残余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3 年 6 月泉州东南医院收治的 86 例PVP后残余疼痛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 43 例.对照组开展神经阻滞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CT辅助下脊神经后支PRFT.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 1 周及 1、3、6 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及 1、3、6 个月,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VP后残余疼痛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开展神经阻滞术联合CT辅助下脊神经后支PRFT治疗,不仅能消除患者的疼痛,促使其椎体功能恢复,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长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采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RFTC)治疗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EEG引导RFTC治疗且随访时间满36个月的23例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完整的Ⅰ期、Ⅱ期癫痫术前评估,依据症状学-脑电图-多模态影像等资料综合设计电极置入方案,确定为颞叶内侧型癫痫,通过SEEG电极进行适形毁损。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Engel分级评估手术疗效,以Ⅰ、Ⅱ级为RFTC治疗有效;随访期间,若患者行前颞叶切除术,记为RFTC治疗无效。根据RFTC术前可否通过电刺激诱导惯常发作将患者分为诱发出惯常发作组与未诱发出惯常发作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癫痫发作频率。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RFTC手术,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时,改良Engel分级Ⅰ级14例(60.9%),Ⅱ级8例(34.8%),Ⅳ级1例(4.3%);RFTC治疗有效率为95.6%(22/23);其中,14例改良Engel分级Ⅰ级患者术前电刺激均诱发出惯常发作。随访期间,9例患者行前颞叶切除术,术后的随访时间[ M( Q1, Q3)]为26(18,30)个月,达到改良Engel分级Ⅰa级8例,Ⅱ级1例。至末次随访,RFTC治疗有效率为13.0%(3/23)。诱发出惯常发作组(17例)与未诱发出惯常发作组(6例)患者的术前癫痫发作频率[ M( Q1, Q3)]分别为6.00(5.00,10.00)次/月和8.00(5.25,17.50)次/月( P=0.804);诱发出惯常发作组较未诱发出惯常发作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癫痫发作频率更低[ M( Q1, Q3)分别为0.17(0,4.00)次/月和5.00(2.50,10.50)次/月, P=0.022]。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癫痫发作频率均下降(均 P<0.05)。 结论:SEEG引导RFTC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短期有效率较高,术前电刺激可诱发出惯常发作的患者效果更佳;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效率下降,而复发的患者再次行前颞叶切除术,仍能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的长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治疗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疗联盟收治的15例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SEEG电极置入并进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结果和影像后处理结果确定毁损触点,利用电极触点进行热凝毁损。分别于术后3、9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采用Engel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观察记录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仅1例患者进行2次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15例患者共完成16次电极置入。术后11例患者癫痫发作消失。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中枢性发热、尿崩、电解质紊乱及嗜睡均在出院时缓解,Horner综合征和肌力下降等症状在首次随访时已缓解。15例患者均完成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为(39.6±13.0)个月(25~66个月)。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头颅MRI复查结果均显示瘤蒂被不同程度毁损,脑电图结果显示异常放电消失。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中,11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 Ⅰa级),2例明显改善(Engel Ⅰb~Ⅲ级),2例未见明显改善(Engel Ⅳ级)。2例患者出现长期并发症,包括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及内分泌紊乱。结论:长期随访证实,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设计SEEG电极植入方案,根据SEEG监测信息确定发作起始区并行RFTC毁损。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36例患者接受RFTC毁损治疗后随访(13.7±6.9)个月(6~32个月)。RFTC毁损后2、12、24个月的无癫痫发作率(比例)分别为58.3%(21/36)、30.0%(6/20)和1/7。末次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良好(Engel分级Ⅰ、Ⅱ级)17例(47.2%),预后不良(Engel分级Ⅲ、Ⅳ级)19例(52.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癫痫发作类型为未继发强直-阵挛发作、MRI显示有明显病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低代谢区、癫痫发作模式(SOP)为SOP1和SOP2、采用根治性RFTC毁损、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异常放电消失可能与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显示有明确病灶( OR=40.41,95% CI:2.26~721.27, P=0.012)、PET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低代谢区( OR=26.88,95% CI:1.40~517.65, P=0.029)、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异常放电消失( OR=15.14,95% CI:1.57~146.30, P=0.019)为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SEEG引导的RFT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有明显的近期效果;MRI显示有明确致痫病灶、PET检查结果显示有低代谢区、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放电消失3个因素可提示接受RFTC毁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具有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浅谈抗癫痫药物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癫痫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关注的五大神经精神疾病之一,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如神经调控、射频毁损去除病灶以及针对基因突变的精准治疗等。但抗癫痫药物治疗仍然是绝大多数癫痫患者的首选方案。自1857年应用溴化钾揭开了现代抗癫痫药物发展的序幕以来,迄今已有20余种抗癫痫药物应用于临床。文中就抗癫痫药物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一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SEEG RF-TC)是一种针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微创治疗手段,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步开展。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临床治疗的应用,邀请了该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讨论,就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方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形成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认为,SEEG RF-TC适应证应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以治疗为目的,另一类主要以定位致痫灶为目的兼顾治疗,其电极设计方案也要依据手术目的而具体设计。其安全性较好,对致痫灶局限的如下丘脑错构瘤、脑室旁灰质异位结节等效果较好,对其他类型的局灶性癫痫如海马硬化、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等亦有一定疗效,或起到预测手术切除疗效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三维影像立体脑电图引导下的适形热凝治疗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癫痫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影像的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适形热凝治疗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所致癫痫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19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脑电图等评估方法证实病因为FCD。病灶的最大径为(2.3±0.7)cm(1.4~4.0 cm),且边界清晰。19例患者均行SEEG电极置入。设计电极置入方案时,采用3D-Slicer软件重建三维MRI影像,尽可能使SEEG电极的触点充分覆盖病灶。应用射频热凝术(RF-TC)毁损病灶。术后定期行门诊随访,采用改良Engel分级评估癫痫控制效果。结果:19例患者置入SEEG电极(9±2)根/例(6~12根/例),其中穿过病灶内的电极为(5±2)根/例(2~8根/例)。治疗时的RF-TC靶点为(25±13)个/例(6~52个/例),分1~4次/例完成RF-TC。术后8例患者出现暂时性肌力下降,但均在出院前完全恢复。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8)个月(6~33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Engel分级Ⅰ级16例,Ⅱ级2例,Ⅲ级1例。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对于病灶的致痫性明确、边界清晰、范围局限的FCD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基于三维影像的SEEG引导下的适形热凝治疗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 3,4 4例、L 4,5 31例、L 5S 1 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 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窦椎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椎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为窦椎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窦椎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窦椎神经在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窦椎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6.7, 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 3,4 1例、L 4,5 2例、L 5S 1 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7.7, 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 结论: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 3,4、L 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 5S 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立体脑电图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技术评估24例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头颅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等影像学资料,依据解剖-电生理-临床表现,提出癫痫发作起源和扩散路径的核心及备用假设;将电极置入癫痫网络的相关靶点,SEEG监测判断癫痫起源区;通过皮质电刺激(ECS)诱发惯常发作验证致痫区、定位功能区后行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仍有癫痫发作者行二期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采用Engel分级评估癫痫的控制效果。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126根电极,每例置入(5.3±1.1)根(3~8根)。单侧电极置入6例,双侧电极置入18例。24例患者的实际靶点与计划靶点误差为(1.61±0.88)mm。无一例患者补充置入电极。SEEG监测时间为(10.1±2.6)d,均捕捉到3~20次惯常发作。ECS诱发出惯常发作15例,非惯常发作5例,未诱发出发作4例。明确致痫区23例,其中颞叶、额叶各10例,枕叶3例;未能定位1例。行RFTC治疗22例,毁损后出现头痛9例、严重脑水肿致对侧上肢无力1例,无症状硬膜下血肿1例,均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电极折断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未行RFTC治疗2例,其中1例未能验证假设,1例致痫区与运动语言区重叠,调整抗癫痫发作药物后均好转。24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 M( Q1, Q3)]为12.5(10.2,26.8)个月,末次随访显示,22例行RFTC治疗的患者中,Engel分级Ⅰ级1例;Engel分级Ⅱ级21例,其中16例行二期手术切除致痫区,切除术后癫痫发作消失13例(Engel分级Ⅰ级),无改善3例(Engel分级Ⅱ级),5例拟行二次电极置入RFTC治疗。 结论:合理掌握适应证,采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可帮助判断致痫区部位,指导手术切除致痫区,且术后效果好,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GATOR1复合体相关癫痫患者16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GATOR1复合体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突变特点及治疗效果,探讨该复合体相关癫痫的诊疗方法。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及上海德济医院就诊的GATOR1复合体相关癫痫患者的病史、脑电图、头颅影像学、遗传学检测结果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GATOR1复合体相关癫痫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癫痫起病年龄2个月至14岁;癫痫发作形式仅有局灶性发作者10例,仅有全面性发作者2例,局灶性发作与全面性发作并存者4例,其中全面性发作包括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痉挛发作及肌阵挛发作;癫痫综合征包括婴儿痉挛症2例、家族性局灶性癫痫伴可变病灶3例及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痫1例。发作间期头皮脑电图提示多脑区放电或弥漫性放电。共发现13个 DEPDC5基因突变位点,1个 NPRL2基因突变位点,2个 NPRL3基因突变位点;除 DEPDC5基因的4个位点为已报道位点,余均为未报道位点;所有突变均有致病性;无义突变8个,大片段缺失1个,移码突变4个,整码突变1个,剪切突变2个;突变遗传自亲代13例,新生突变2例,1例未验证突变来源。5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正常,11例头颅MRI存在脑皮质结构异常,表现为脑沟沟底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脑沟和(或)脑回形成异常伴或不伴灰白质分界不清、双侧大脑皮质发育畸形等。7例行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监测,6例脑电图起始均呈现低波幅快节律,其中以额叶起始者5例,以顶叶起始者1例。16例患者中8例患者仅使用药物治疗,其中1例为单药治疗,其余为多药联合治疗。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 DEPDC5基因突变者行SEEG监测后切除致痫皮质,术后病理报告为FCDⅡ、FCDⅢ或非特异性改变,1例等待手术中。1例 NPRL3基因突变者行致痫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FCDⅡa;另1例 NPRL3基因突变者SEEG监测后行射频热凝毁损术。随访示3例患者药物治疗无发作,4例药物治疗发作减少。6例行致痫灶切除术,其中5例术前经SEEG协助定位致痫灶,术后无发作,切除范围较影像学显示的异常范围广,而1例未行SEEG者术后发作无改善。尚有1例行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术后无改善。 结论:GATOR1复合体相关癫痫多表现为局灶性发作,SEEG显示发作起源于额叶者多见,多存在皮质发育异常。 DEPDC5基因突变者最常见,多数遗传自亲代,不完全外显比例高,故对非后天获得性脑结构异常者建议行遗传学检测。药物难治者,经术前评估行致痫灶切除术可获得根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