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堕胎小产的源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系统梳理历代重要医籍,对堕胎、小产的源流进行考证.自秦汉至明清对妊娠胎儿流产的认识逐渐清晰.将其病因病机整理概括为禀赋不足、气血亏虚、房事不节、情志不调、起居不慎、瘀血占位、饮食失宜等7类.将治法概括为补中益气法、凉血补虚法、补血益气法、理气散瘀法、补肾安胎法等5种,以期方便查阅及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浅谈《金匮要略》温经汤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金匮要略》之温经汤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小产腹痛,妇人久不受孕等,被视为主治妇女经、带、胎、产疾病的经典方剂,但笔者认为该方临床运用广泛,不拘于妇科专科运用.思平常临床所见病案,结合《金匮要略》用药特点,浅析之并记录一二,为以后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丛慧芳从阴阳失衡论治堕胎、小产后诸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堕胎、小产后诸症的发生病因繁多,丛慧芳教授认为堕胎、小产损伤肾中水火,损伤冲、任、督、带脉,损伤气血,阴阳失衡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调和阴阳,和其不和为主,临床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哈孝廉应用定经汤治疗妇科病验案3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进行治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此理论是后人根据《黄帝内经》"同病异治"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1].《伤寒杂病论》虽未明言,却在记录中将此思想展现尽致,如《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妇人崩漏病、小产及妊娠下血伴腹痛三种不同的疾病均为任冲脉虚损所致,故用胶艾汤调补冲任,异病同治.其概念直至清代·陈士铎的《石室秘录》才得以记载:"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异治者,一病而异治也."自此这一理论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其机理是从疾病的本质入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病机相同"是联系"异病"的桥梁,也是能否"同治"的前提.临证中也应考虑病变的实际情况处方用药,做到"异病同治,同中有异"[2].江泳等[3]提出异病同治应遵循人-症-病-证相结合的辨治模式,要将人、症、病、证四者有机结合.异病同治的理论为中医提供了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正所谓《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和Ig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住院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和IgA表达的相关性,筛选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意义的抗体指标.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筛选出2015~2017年50例咽拭子RSV阳性的住院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儿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IgM,IgG和IgA;同时以95例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儿童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咽拭子RSV阳性患儿血清中IgM,IgG,IgA及三者同时出现阳性率分别为24.00%,60.00%,22.00%和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19,P<0.01);同一性别患儿的IgM,IgG和IgA阳性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6,P<0.01),不同性别在同一实验组或对照组中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05);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中未检出IgM,IgG和IgA,仅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检测到1例IgG,支气管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中以IgG的检出率41.38%和23.53%最高,且均未单独检测到IgA;<6个月年龄组患儿在7天和21天内均未检出IgM和IgA,1~5岁年龄组患儿在7天内产生IgM阳性率为50.00%最高,且在21天内均能检出IgM,IgG和IgA,5~10岁年龄组患儿在7天内产生IgG和IgA的阳性率为100%和66.67%.结论 RSV特异性抗体IgM,IgG和IgA不能单独作为早期感染RSV的诊断指标,特异性抗体产生不受性别因素影响,上呼吸道感染RSV较难产生IgM,IgG和IgA,患儿年龄越小产生IgM和IgA的速度越慢,同时IgG存在母婴垂直传播且对机体无保护作用,RSV感染人体引起临床呼吸道症状可能与自身免疫力有关;IgA产生最早且不单独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胶艾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胶艾汤始载于《金匮要略》,主治妇人漏红、小产之后下血不止及妊娠下血兼腹中痛,继承《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思想,在胎产病中首用活血化瘀药.并针对冲任虚寒、经血不固的病机,将滋养、活血之品有机结合,以养为塞,补血固经.近代医家根据胶艾汤的组方用药特点,将其广泛应用于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以及其他肝血不调、虚寒瘀滞的出血性病症或血虚型的杂病中,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傅青主女科·妊娠篇》中安胎法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兼医家.傅山在医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擅长妇科.其著作《傅青主女科》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中医妇产科专著.妊娠篇居《傅青主女科》下卷,种子之后,小产之前.妊娠篇论病十二种,载方十二首,用药43味.分别为妊娠少腹疼(妊娠腹痛)、妊娠腰腹疼渴汗躁狂、妊娠小便下血病名胎漏、妊娠吐泻腹疼、妊娠子鸣、妊娠跌损、妊娠中恶、妊娠口干咽疼、妊娠子悬、妊娠多怒堕胎、妊娠恶阻、妊娠浮肿.笔者近来反复研读此书,对其中妊娠篇的安胎思路略有心得,临床运用收效明显.现总结其辨治之法简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寿胎丸治疗先兆流产有效性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兆流产,属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范畴,是堕胎、小产的先兆,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目前现代医学主要应用黄体酮类药物等治疗先兆流产.对于黄体功能低下引起的先兆流产,如补充黄体酮治疗,可能有效,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先兆流产,使用外源性黄体酮并无明显的保胎效果,只因减少子宫收缩而推迟流产的发生而已[1].张英云等[2]认为寿胎丸治疗先兆流产,在总有效率方面优于黄体酮治疗组,明显改善先兆流产的阴道出血、小腹坠痛等症状.而康银阁[3]认为,加减寿胎丸能稳定和增长妊娠期血P、E2、HCG水平.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合并分析目前临床上评价寿胎丸和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研究结果,初步评价寿胎丸和黄体酮在治疗先兆流产方面的优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健康生产效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我国健康生产效率现状,在宏观层面准确定位各地健康生产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对策,促进健康生产效率和水平的提高.[方法]以我国2010-2015年健康投入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我国健康生产效率由2010年的0.491上升至2015年的0.5,东部生产效率均值为0.562,中部地区为0.6,西部地区为0.375;省际间最大产生效率与最小产生效率差距为0.929.[结论]我国健康生产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缓慢提升态势;区域差异明显,东部、 中部地区健康生产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省际间健康生产效率分布不均,差距较大且投入产出不一定成正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降气法渊源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学十分重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认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处于动态平衡则健康而无病,反之则疾病由生.通过追溯古籍,对“降气法”理论进行溯源和探析.《内经》中阐述的气机升降理论是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下,认为人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应与天地自然四时阴阳升降的变化相协调,处于动态平衡中.金元四大家对此各有发挥,如张元素把药物的气味与其升降出入作用紧密结合,升降沉浮理论在明清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结合临床对降气泄火以治肝,胃气非降不顺,降肺气以止咳,降气以降火治小产血崩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