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对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对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50例FD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采用超声显像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胃窦收缩频率(ACF)、胃窦收缩幅度(ACA)及胃窦运动指数(MI)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MTL水平的变化,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70/75)比78.67%(5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700, P<0.05);观察组治疗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58 ± 0.45)d比(3.22 ± 0.68)d、(3.56 ± 0.62)d比(4.10 ± 0.70)d、(2.54 ± 0.46)d比(3.24 ± 0.69)d、(2.66 ± 0.56)d比(3.40 ± 0.6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ACF、ACA、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32 ± 0.90)次/min比(3.58 ± 0.83)次/min、(0.34 ± 0.12)mm比(0.30 ± 0.10)mm、1.33 ± 0.42比1.14 ± 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NO水平低于对照组[(164.77 ± 30.34)mg/L比(184.45 ± 28.90)mg/L、(38.27 ± 10.20)mmol/L比(46.54 ± 9.48)mmol/L],GAS、MTL水平高于对照组[(115.23 ± 15.70)ng/L比(98.50 ± 14.29)ng/L、(266.67 ± 32.76)ng/L比(238.40 ± 28.9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33%(4/75)比16.00%(1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478, P<0.05)。 结论:小儿FD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身体恢复,并调控MTL水平改善胃动力,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临床综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临床常用药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例,探索微生态制剂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和药品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合理用药。方法:基于系统检索文献获得的研究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等卫生技术评估基本方法,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评价。结果:有效性方面,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继发腹泻,便秘,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显著疗效;且可应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安全性方面,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常为轻中度、一过性的症状。经济性方面,相对于单用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秦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 743.2,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相对日治疗费用低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与地衣芽孢杆菌制剂联用(1.87~2.80元比2.08~5.78元)。创新性方面,该药有多项专利,并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适宜性方面,该药的使用适宜性和药品技术特点适宜性整体良好,在剂型、体系适应性等方面可进一步改善。可及性方面,该药的价格水平稳定,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可负担且可及。结论:从现有证据而言,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临床有效性得到支持,安全性良好,可及性良好,适宜性可进一步优化,创新性良好,但在不同临床应用中的经济性、创新性等方面需要更深入和更针对性的研究,在药品适宜性方面也有优化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 8 月—2023 年12 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 96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8 例.对照组口服复方胰酶散,2 袋/次,3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参苓白术颗粒,3 g/次,3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 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中医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胃动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3.33%(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消失时间更短(P<0.05).治疗后,两组餐后 30、60 min的胃排空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餐后 30、60 min的胃排空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CGR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更高、血清CGRP水平更低(P<0.05).结论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复方胰酶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并能有效改善胃排空延迟及血清胃动素、CGRP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小儿厌食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因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容易受到破坏,小儿厌食症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中之前并无小儿厌食症之称,1988年南京大学联合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根据1980年以来的实践,结合北京中医医院、上海中医医院等单位临床报道制定了小儿厌食症临床诊断标准[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将"厌食症"纳入了消化功能紊乱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环境、药物、心理等都有一定关系.长期消化系统的紊乱,对儿童生长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脑肠循环理论"的提出为小儿厌食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谓葆颗粒联合培菲康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临床疗效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功能性腹痛患儿应用谓葆颗粒联合培菲康治疗的疗效及对患儿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方法 共计纳入102例功能性腹痛患儿(2019年3月—2023年9月入住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消化内科),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培菲康治疗,观察组患儿采取谓葆颗粒联合培菲康治疗.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结果,包括:疗效、腹痛及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症状消失时间、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84.31%、96.08%,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腹痛及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7.86±1.96)d、(4.95±0.38)d、(3.89±0.47)d,均短于对照组患儿[(10.45±1.15)d、(5.72±0.62)d、(5.10±0.38)d,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SCARED及DSRSC评分分别为(10.15±1.52)分、(9.45±1.07)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17.49±2.95)分、(14.23±1.87)分,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2%、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谓葆颗粒联合培菲康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临床疗效良好,患儿恢复快,还可较好改善患儿不良情绪,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运脾消积汤治疗脾虚食滞型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是指患儿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但持续存在上腹痛或腹胀、早饱、厌食、嗳气、反酸等消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关报道显示在我国儿童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在10%~20%[1],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营养不良.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轴紊乱等关系密切[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中药敷脐结合六步小儿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胃肠激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结合六步小儿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对胃肠激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FD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六步小儿推拿法治疗,观察组另予中药敷脐,4周后评价疗效;治疗前后进行主要症状(腹胀、精神萎靡、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评分,放免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水平,PCR法测定粪便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74.3%)(P<0.05);治疗后2组患儿腹胀、精神萎靡、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评分下降(P<0.05);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升高(P<0.05),胆囊收缩素(CCK)水平升高(P<0.05);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增加,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减少(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显著(均P<0.05).结论:中药敷脐结合六步小儿推拿法可改善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调节胃肠激素和肠道菌群,有效治疗儿童F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杭州市钱塘区农村地区儿童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杭州市钱塘区农村地区儿童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农村地区儿童骨折的发生.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从杭州市钱塘区农村地区人群中抽取4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过去1年骨折的发生情况、年龄、性别、家庭关怀度、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频繁饮用碳酸饮料及是否伴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将可能的因素纳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农村地区儿童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400例儿童中发生不同类型骨折的儿童共53例,占比13.25%.发生组患儿频繁饮用含糖碳酸饮料、留守儿童、家庭关怀度、合并小儿肥胖症、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未发生组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频繁饮用含糖碳酸饮料、留守儿童、家庭关怀度低、合并小儿肥胖症及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农村地区儿童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留守儿童、合并小儿肥胖症、家庭关怀度低、伴功能性消化不良、频繁饮用含糖碳酸饮料是农村地区儿童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儿童应加强儿童的家庭关怀,指导儿童合理饮食,节制其含糖碳酸饮料的摄入,并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督促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布拉氏酵母分别联合多潘立酮 赖氨肌醇维B12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分析布拉氏酵母分别联合多潘立酮、赖氨肌醇维B12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金华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使用布拉氏酵母联合赖氨肌醇维B12治疗,研究组使用布拉氏酵母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胃饥饿素(ghrelin,GHRP)及瘦蛋白(leptin,LEP)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LT)及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水平.统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腹泻、厌食及呕吐评分均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NPY、GHRP及MLT水平均低于研究组,LEP、GAS、SS、TNF-α、IL-1β及IL-3水平均高于研究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8.43%)低于研究组(9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与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临床症状评分,食欲调节因子水平、胃肠激素水平得到有效调节,炎症反应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方法 选取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2 月收治的 200 例 FD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奥美拉唑分别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组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组.治疗 2 周,对比各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肠道菌群、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统计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各组血清IL-6、TNF-α、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水平、肠杆菌、肠球菌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3 个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胃动素(MOT)水平、双歧杆菌、乳杆菌显著升高(P<0.05),3 个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治疗后各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3 个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各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不同益生菌在治疗小儿FD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