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肝功能异常176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能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能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能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能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27, 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能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能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 结论:婴幼儿肝功能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DNA载量检测在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MP)-DNA载量检测在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确诊为难治性MPP的98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取肺泡灌洗液,对灌洗液中MP-DNA进行定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高载量组(>10 6/ml,28例),中载量组(10 3~10 6/ml,54例),低载量组(≤10 3/ml,16例)。比较不同载量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纤维支气管镜的镜下表现。 结果:高载量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较中载量组和低载量组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儿乳酸脱氢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高载量组患儿镜下见结节样突起及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开口炎性狭窄及黏液栓堵塞的比例分别为35.7%、32.1%、64.3%,明显多于中载量组(13.0%、5.6%、38.9%)和低载量组(0、0、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载量组患儿影像学表现为大片肺实变/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的比例分别为100%和60.7%,明显高于中载量组(61.1%、27.8%)和低载量组(25.0%、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低载量组和中载量组相比,高载量组患儿的住院天数更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热退时间也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难治性MPP患儿其MP-DNA载量的高低与临床特征密切相关,高载量组患儿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局部载量的高低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更好地预测疾病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几种常见炎症因子在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sIL-2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急性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病房的肺炎儿童301例,分为重症MPP组(100例)、轻症MPP组(103例)及非MPP组(NMPP组,即除外明显细菌感染,以轻症病毒感染为主,共98例)。检测各组急性期血清sIL-2R、IL-6、IL-8、IL-10、TNF-α、CRP、PCT的水平变化。结果:重症MPP组患儿急性期血清中IL-6、PCT、CRP、IL-8、TNF-α、sIL-2R浓度均高于轻症MPP组、N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血清中IL-10水平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IL-6诊断重症MPP的特异性(77.1%)最高,TNF-α的灵敏性(85.0%)最高。重症MPP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的3项炎症指标分别为IL-6、PCT、CRP,IL-6与PCT、IL-6与CRP、PCT与CRP呈正相关( r分别为0.277、0.361、0.538, P均<0.05)。 结论:血清中IL-6、PCT、CRP、IL-8、TNF-α、sIL-2R的水平对重症MPP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DCA循环护理在改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护理在改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6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护理干预分为常规组80例(常规护理干预)与PDCA组84例(PDCA循环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总满意度。结果:PDCA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CA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DC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14%,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CA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0.4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CA循环护理可进一步改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21年10月-2023年6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0例,参考有无冠状动脉合并性病变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组(28例)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52例)划分.经回顾分析法,对患儿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及可能造成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如性别、感染因素等)进行调查,以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Logistic回归分析技术为基础,对冠状动脉合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加以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发热时间、肺炎支原体、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链球菌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合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为男性、发热时间(P<0.05).结论 导致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合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需加强该类患儿的重点照护,采取有效措施干预,促进患儿病情转归,为患儿预后改善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浆D-二聚体、干扰素γ联合检测在评估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干扰素γ联合检测在评估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病情严重程度,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儿七科收治的85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者分为轻症MPP组(45例)和重症MPP组(40例),同期选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治疗前3组儿童D-二聚体、干扰素γ水平,比较治疗后2组MPP患者的表达水平变化及组间差异,并进一步比较轻、重症MPP组中有无合并肺外症状患者的差异。结果:治疗前,轻症MMP组D-二聚体、干扰素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明显低于重症MPP组( P<0.05)。治疗120 h后轻、重症MPP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干扰素γ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症MPP组显著高于轻症MPP组( P<0.05)。重症MPP合并肺外症状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重症MPP无肺外症状组、轻症MMP合并和不合并肺外症状组( P<0.05),重症MPP合并和不合并肺外症状组的干扰素γ水平均高于轻症MPP合并和不合并肺外症状组,重症MPP合并肺外症状组高于重症MPP无肺外症状组( P<0.05)。 结论:D-二聚体和干扰素γ水平在MPP患儿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在MPP急性期及重症MPP时升高明显,通过检测D-二聚体和干扰素γ水平有助于MPP患儿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测重症MPP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清蛋白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浆前清蛋白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检测血浆前清蛋白在重症MP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符合重症MPP诊断标准的患儿,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最终符合标准185例患儿,根据三代儿童死亡评分分为低危组(0~<5分)138例,高危组(≥5分)47例。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 OR=5.397,95% CI:2.139~13.622, P=0.000)、前清蛋白水平( OR=0.928,95% CI:-0.869~0.990, P=0.023)与三代儿童死亡评分有关。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前清蛋白的临界点为14.16 g/L。根据前清蛋白的临界点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现前清蛋白越低,住院时间>10 d (62.5%比44.6%)、机械通气(31.3%比12.4%)、小儿危重症评分<80分的比例(21.9%比9.92%)和三代儿童死亡评分预估病死率[8.02%(0.48%~88.12%)比1.81%(0.41%~31.69%)]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0、0.003、0.043, P<0.001)。 结论:血浆前清蛋白水平可反映重症MPP的严重程度,提示血浆前清蛋白水平有可能成为预警重症MPP进展的客观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618例小儿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谱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住院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谱及临床特点,为其病原学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的618例临床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采集患儿咽拭子和肺泡灌洗液标本。应用病毒分离、细菌培养、飞行时间质谱和PCR/RT-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核酸和蛋白质谱。结果:住院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段为7~12月龄小儿。发病多集中在冬春季。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检出率最高,为56.15%(347/618);检出一种病毒病原阳性73.49%(255/347),其中前5位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27.8%)、甲型流感病毒(23.9%)、乙型流感病毒(16.1%)、鼻病毒(12.2%)和偏肺病毒(10.2%);两种病毒阳性19.88%(69/347);3种病毒阳性4.32%(15/347);4种病毒阳性2.31%(8/347)。非典型微生物感染占29.77%(184/618),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占95.65%(176/184)。细菌感染17.31%(107/618),以肺炎链球菌(39.25%,42/10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4.30%,26/107)为主。多种病原混合感染7.61%(47/618),其中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病毒混合感染分别为40.43%和34.04%。高热、呼吸增快和口周发绀是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OR值和95% CI分别为7.71和4.56~13.04、2.43和2.02~2.93、3.53和2.56~4.86);病毒混合感染36.96%(34/92)出现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心肌损害等并发症;肺炎支原体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35.29%出现胸腔积液。 结论:长春地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以病毒为主,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优势病原,肺炎支原体次之,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为主。高热、呼吸增快和口周发绀是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多病原混合感染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温岭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7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温岭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单纯小儿支气管哮喘无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儿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TNF-α[(76.42±16.51)ng/L]、IL-8[(130.92±25.45)ng/L]和IL-13[(172.35±28.39)ng/L]均高于对照组[(58.93±13.24)ng/L、(89.65±17.42)ng/L和(108.47±21.42)ng/L]( t=6.708、11.025、14.665,均 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IgA[(0.64±0.16)g/L]、IgG[(7.31±1.26)g/L]均低于对照组[(1.04±0.19)g/L、(8.64±1.35)g/L],而血清IgM[(1.29±0.24)g/L]高于对照组[(0.97±0.18)g/L]( t=12.587、5.864、8.714,均 P<0.05);观察组CD 3+[(62.08±3.87)%]、CD 4+[(38.98±3.31)%]和CD 4+/CD 8+[(1.29±0.13)]均低于对照组[(71.38±4.35)%、(45.37±3.18)%和(1.87±0.25)]( t=12.549、11.103、15.512,均 P<0.05)。 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存在明显炎性反应,且免疫功能低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通气功能检查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和同期肺通气功能检查的资料分析,探索早期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在儿童CAP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住院的确诊为CAP并在入院24 h内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的肺通气功能检查数据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一共有154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54例(35.06%)患儿肺通气功能正常,余100例(64.94%)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肺通气功能损害,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4例(35.06%)、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8例(5.19%)、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0例(19.48%)、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8例(5.19%)。根据肺通气功能检查结果分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组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相比,肺部影像学改变为实变的概率更大( χ2=7.83, P=0.007);肺炎支原体感染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75%用力呼气流速、一秒率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水平呈负相关( r=-0.23, r=-0.22, r=-0.25, r=-0.23,均 P<0.05),而与用力肺活量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早期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在儿童CAP诊疗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