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DCA循环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会阴Ⅲ、Ⅳ度裂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基于PDCA循环的肛门括约肌损伤组合护理(OASI-CB)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会阴Ⅲ、Ⅳ度裂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2021年18053例阴道分娩孕妇纳入研究,筛选集束化干预策略应用前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1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PDCA循环为指导,从孕妇风险因素、分娩风险因素、新生儿风险因素和助产人员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结合产科OASI-CB对会阴Ⅲ、Ⅳ度裂伤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制订改进计划并实施,比较应用干预策略前后会阴Ⅲ、Ⅳ度裂伤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干预策略前,9364例阴道分娩孕妇中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12例,发生率为0.13%;应用干预策略后,8689例阴道分娩孕妇中会阴Ⅲ、Ⅳ度裂伤发生仅1例,发生率为0.0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基于PDCA循环的集束化干预策略有助于预防分娩时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CA循环基础上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救后的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PDCA循环基础上强化对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急救后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作用,并评估患者健康知识、行为、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方法:选择丽水市中心医院2019年1-12月的DKA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在2019年1-6月实施PDCA循环健康教育之前的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实施之后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并强化健康教育。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记录患者酸中毒纠正时间,评估患者认知、行为管理评分、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酸中毒纠正时间[(17.40±1.38)h]低于对照组[(19.31±1.4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 P < 0.05)。干预组干预后FPG[(7.64±0.92)mmol/L]、2hPG[(10.12±1.18)mmol/L]、HbA1c[(8.8±1.09)]结果均低于对照组[(7.89±0.95)mmol/L、(11.27±1.06)mmol/L、(9.29±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48、-9.39、-9.25,均 P < 0.05)。干预组干预后健康知识评分[(94.82±7.56)分]、自我行为管理评分[(82.63±6.38)分]、护理质量评分[(286.57±23.12)分]、护理过程[(38.42±2.15)分]、护士态度[(24.08±1.49)分]及护理满意度总评分[(73.76±4.21)分]均高于对照组[(85.47±7.11)分、(73.29±5.93)分、(270.81±22.37)分、(36.12±2.07)分、(22.37±1.53)分、(67.39±3.9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65、14.92、18.46、11.47、10.92、9.49、13.28,均 P < 0.05)。 结论:PDCA循环基础上强化对DKA患者急救后健康教育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缩短患者酸中毒纠正时间,提高患者健康知识、行为、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也显著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CA循环在缩短血液病房输血等候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PDCA循环模式在缩短血液病房输血等候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将2018年1—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设为改进前,2019年1—6月接受输血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改进后。改进前按照医院规范化流程进行取血输血操作,改进后在医院规范化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寻找出之前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并对取血输血过程的细节进行了持续改进,并比较改进前后的输血等候时间。结果:改进前患者的输血等候时间为(26.95 ± 9.20)min,改进后患者的输血等候时间为(25.59 ± 4.1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75, P<0.01);改进后不合格率6.25%(2/32),明显低于改进前的26.53%(2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87, P<0.05)。 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输血等候时间,能够保证在取血后的30 min内及时输注,以提高病房输血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CA循环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四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饮食质量、睡眠质量、活动能力四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CA循环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改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护理风险、护理质量及患者隐私安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对其护理风险、护理质量及患者隐私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该院行内镜诊治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行消化内镜检查,检查过程中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风险控制,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PDCA循环模式进行相关干预处理,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护理风险、护理质量及患者隐私安全情况。结果:干预组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在急救药品、岗位安全、消毒隔离、仪器使用及护理安全等各项护理风险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技能操作、病房护理、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消毒护理等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隐私安全泄露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患者行消化内镜检查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保护患者隐私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CA循环护理对膀胱癌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膀胱癌护理中实施PDCA循环护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105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节点分为对照组(53例,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和观察组(52例,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使用癌因性疲乏量表(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测评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结果:入院当日,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前1 d,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CRF量表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够最大程度改善膀胱癌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降低其癌因性疲乏,间接性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CA循环式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模式对角膜病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PDCA循环式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模式对角膜病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角膜病患者1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教育组和联合组各82例。健康教育组行健康教育模式措施干预,联合组行PDCA循环式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抑郁感、焦虑感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健康教育组相比,联合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健康教育组相比,联合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健康教育组相比,联合组护理满意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CA循环式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可显著提高角膜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促进患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CA循环管理联合“三部曲”床旁教学在呼吸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联合“三部曲”床旁教学在呼吸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实习的80名护生纳入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0)和观察组( n=40),对照组实施传统带教,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联合“三部曲”床旁教学。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查体测评成绩,并且评估护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测评与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采用SPSS 22.0进行卡方检验和 t检验。 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查体测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生的护理问诊、护理查体、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咨询、人文关怀、组织效能、整体评价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呼吸科护理带教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联合“三部曲”床旁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查体测评成绩,改善其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CA理念下的《护理管理学》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PDCA指导护理管理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及效果。方法:将PDCA循环的4个阶段8个步骤,贯穿于护理管理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中。以每一次课为小循环,整门课程为大循环,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课堂质量、学习效果等进行动态控制和反馈,评价其实施效果。结果:质性分析表明:本课程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层次结构清晰,编排与组织合理;同行及专家听课课堂评价结果优秀。量性分析发现: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88.14±1.23)分,笔试成绩(80.21±6.25)分,总评成绩平均(82.60±4.43)分,横向比、纵向比均有所提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学生管理意识、管理能力及实践应用的能力和信心较前提升,课程评价满意度较好。结论:通过PDCA全过程管理,优化了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管理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手术期"6S"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精细化护理在上肢断肢再植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6S"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精细化护理在上肢断肢再植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上肢断肢再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39.7±4.6)岁。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入院的35例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35例围手术期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6S"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精细化护理(研究组)。观察护理管理质量和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候时间和并发症,术后第1、第3和第7天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评估其疼痛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程度,并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两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22.91±75.93)ml和(535.49±68.2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的10项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手术时间[(168.60±18.39)min]、等候时间[(61.40±7.22)min],术后第1、第3和第7天的NRS评分[(4.91±1.15)分、(4.77±1.00)分、(4.66±1.14)分],以及术后SAS评分[(56.34±11.36)分]和并发症(31.43%)均小于对照组[分别(177.97±18.54)min、(67.34±8.05)min、(5.43±0.88)分、(5.60±1.09)分、(5.29±1.04)分、(62.20±10.42)分和11.43%],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上肢断肢再植围手术期采用"6S"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精细化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术后疼痛和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