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AP/OPA1信号通路在丙泊酚减轻小鼠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Yes相关蛋白(YAP)/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信号通路在丙泊酚减轻小鼠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54):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丙泊酚组(P组)和丙泊酚+YAP沉默组(P+ siRNA-YAP组)。采用无糖无氧孵育6 h、复氧复糖培养24 h的方法制备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模型。P组于复氧复糖即刻加入丙泊酚终浓度50 μmol/L。P+ siRNA-YAP组于模型制备前48 h转染siRNA-YAP。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含量和凋亡率,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MDA含量、SOD活性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荧光素荧光酶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YAP核转位,Western blot法检测YAP、磷酸化YAP(p-YAP)以及OPA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OGD/R组神经元活力降低,ROS、MDA含量和凋亡率升高,SOD活性、MMP和线粒体ATP含量降低,p-YAP表达上调,OPA1表达下调( P<0.05),核内YAP荧光强度减弱;与OGD/R组比较,P组神经元活力升高,ROS、MDA含量和凋亡率降低,SOD活性、MMP和线粒体ATP含量升高,p-YAP表达下调,OPA1表达上调( P<0.05),核内YAP荧光强度增强;与P组比较,P+siRNA-YAP组神经元活力降低,ROS、MDA含量和凋亡率升高,SOD活性、MMP和线粒体ATP含量降低,p-YAP、YAP和OPA1表达下调( P<0.05),核内YAP荧光强度减弱。 结论:丙泊酚减轻小鼠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激活YAP/OPA1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表达Krüppel样因子7对小鼠视神经钳夹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过表达Krüppel样因子7 (KLF7)对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10周龄C57BL/6J小鼠6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玻璃体腔注射(IVT)-KLF7组(B组)、IVT-磷酸盐缓冲液-ONC组(C组)、IVT-KLF7-ONC组(D组)、IVT-重组腺相关病毒2-重组绿色荧光蛋白-ONC组(E组),每组各13只小鼠。建立ONC模型后7 d,处死各组小鼠。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计数RGC存活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KLF7、神经生长因子(NGF)、酪氨酸激酶A (TrkA )、磷酸化TrkA (pTrkA )、酪氨酸激酶B (TrkB )、磷酸化TrkB (pTrkB )、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淋巴细胞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ONC后7 d,A组、B组、C组、D组、E组视网膜中RGC密度分别为(3 707.4±12.8)、(3 582.4±13.3)、(1 396.3±16.1)、(1 658.3±22.2)、(1 323.6±16.9)个/mm 2;与C组、E组比较,D组RGC密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8、0.007)。与A组、B组、C组、E组比较,D组小鼠视网膜中NGF、pTrkA、pTrkB、GAP43、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BAX、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结论:小鼠ONC模型中,过表达KLF7可相对提高RGC存活率,提高视网膜中NGF、pTrkA、pTrkB、GAP43、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BAX、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小鼠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时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小鼠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时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4~6周龄,体重15~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组(L-ALI组)、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穴位电针组(L-ALI+EA组)和内毒素急性肺损伤+非穴位电针组(L-ALI+SEA组)。采用尾静脉注射LPS 15 mg/kg的方法建立小鼠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模型。L-ALI+EA组于建模前5 d每天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肺俞穴30 min,刺激电流为1~2 mA、频率为2/15 Hz的疏密波,以小鼠下肢出现轻微肌颤为宜,1次/d,每次持续30 min,并于造模前30 min针刺留针至实验结束。L-ALI+SEA组选取双侧足三里和肺俞穴旁开5 mm的非经非穴部位采取浅刺法刺激,其他处理方法皆同电针组。C组未给任何处理。给予LPS后12 h时处死小鼠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和形态,测定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及线粒体DNA(mtDNA)含量;测定肺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并计算其比值。Western blot法测定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动力相关蛋白1(Drp1)、分裂相关蛋白1(Fis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NRF2、线粒体自噬标志蛋白PTEN诱导激酶1(PINK1)和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L-ALI组、L-ALI+EA组和L-ALI+SEA组肺组织ROS水平、GSSG和mtDNA含量升高,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降低,Mfn1、Mfn2、OPA1、NRF1、NRF2和PGC-1α表达下调,Drp1、Fis1、PINK1和Parkin表达上调( P<0.05);与L-ALI组比较,L-ALI+EA组肺组织ROS水平、GSSG和mtDNA含量降低,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升高,Mfn1、Mfn2、OPA1、NRF1、NRF2和PGC-1α表达上调,Drp1、Fis1、PINK1和Parkin表达下调( P<0.05);与L-ALI+EA组比较,L-ALI+SEA组肺组织ROS水平、GSSG和mtDNA含量升高,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降低,Mfn1、Mfn2、OPA1、NRF1、NRF2和PGC-1α表达下调,Drp1、Fis1、PINK1和Parkin表达上调(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减轻小鼠内毒素急性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啮齿动物青光眼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进行性丢失为特征的视神经病变,已成为全球不可逆性致盲的常见原因,但其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因此,合理的青光眼动物模型对揭示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改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近年来,啮齿动物由于具有众多优点而逐渐成为青光眼模型制作的主流选择,除转基因小鼠可自发诱导青光眼外,青光眼实验模型主要分为眼压依赖性和非眼压依赖性。眼压依赖性青光眼模型通过各种手段阻碍房水流出,从而诱导眼压升高;非眼压依赖性青光眼模型试图评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相关发病机制。本文就啮齿动物各种青光眼模型的不同损伤机制、操作方法、优点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鼠视神经损伤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率变化。方法:选取97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ONC组(87只)。正常组双眼不进行任何操作;假手术组左眼不进行任何操作,右眼行假手术操作;ONC组左眼行ONC,右眼行假手术对照。正常组分别计算左右眼RGCs密度,比较其差异;假手术组计算假手术眼RGCs密度,比较其与正常组平均RGCs密度的差异;ONC组中,以左眼(ONC眼)与右眼(假手术眼)RGCs密度的比值计算RGCs存活率,然后比较不同钳夹持续时间(5,10,20,30 s)的RGCs存活率差异(取材时间统一为钳夹后7 d),以及不同取材时间(3,4,5,7,14,30,60,90,180 d)的RGCs存活率差异(钳夹持续时间统一为20 s)。结果:正常组左右眼RGCs密度分别为(5 167.3±55.6)个/mm 2和(5 199.6±44.8)个/mm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组与假手术组RGCs密度分别为(5 183.5±33.4)个/mm 2和(5 151.5±87.6)个/mm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NC组不同钳夹时间(5,10,20,30 s)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37.6±1.1)%、(34.0±0.9)%、(33.6±1.6)%、(30.3±0.6)%( P<0.01)。钳夹5 s与 30 s相比,ONC组小鼠RGCs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余不同钳夹时间相比,ONC组小鼠RGCs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ONC组不同取材时间(3,4,5,7,14,30,60,90,180 d)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85.4±2.0)%、(67.6±3.1)%、(43.0±1.0)%、(33.6±1.6)%、(22.7±2.0)%、(12.8±0.6)%、(10.4±0.8)%、(8.6±0.5)%、(6.7±0.2)%( P<0.01),尤其3~5 d,RGCs存活率大幅下降,30 d后RGCs存活率呈平稳下降趋势。 结论:在ONC小鼠模型中,不同钳夹持续时间对RGCs造成的损伤程度不同,且ONC后RGCs死亡呈进行性发展,提示在原发性损伤(钳夹)后,小鼠的RGCs经历了继发性损伤。因此,有效控制RGCs的继发性损伤,可能成为治疗视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小胶质细胞数目和形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2只成年雄性健康CX3CR1 —/GFP转基因杂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14 d组,每组8只。视神经损伤组均在左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不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每根视神经取3张切片(30 μm),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在距离眼球端500 μm处拍摄图像,比较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4组小胶质细胞数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和14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数目分别为(438±16)个/mm 2、(323±15)个/mm 2、(1 252±107)个/mm 2、(1 474±113)个/mm 2。视神经损伤7、14 d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1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正常对照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较小,分枝细长并向四周伸展。视神经损伤1 d组,小胶质细胞分枝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7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排列较紊乱,存在少量细胞聚集现象,分枝短而粗,且越靠近细胞核分枝越粗,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视神经损伤14 d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与损伤7 d组类似。 结论::小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初期数目减少,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J-1蛋白对视神经钳夹伤后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Park7基因编码的DJ-1蛋白对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7只和116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和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绿色荧光蛋白(GFP)-ONC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小鼠分别于建立ONC模型后2、5、7 d处死取材,进行后续实验。Park7组、Park7-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敲低Park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1 μl,GFP-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仅带有GFP的rAAV 1 μl;注射后4周观察病毒转染情况。ONC组、Park7-ONC组、GFP-ONC组玻璃体腔注射后23 d,建立ONC模型,建模后5 d取材进行后续实验。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GC平均密度变化;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各组小鼠a波、b波和明视负向反应(phNR)潜伏期及振幅变化和振荡电位(OPs)振幅变化;视动反应(OMR)检测小鼠视敏度;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DJ-1、Bax、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NC 2 d组、ONC 5 d组小鼠视网膜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610、5.628, P<0.01、<0.05)。病毒转染后4周,Park7组小鼠视网膜RGC层、内丛状层可见强GF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520, 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74, P<0.01 )。随刺激光亮度增加,对照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振幅逐渐增大。刺激光亮度3 cd·s/m 2,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GFP-ONC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及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 F= 0.503、2.592, P=0.734、0.068;振幅: F= 0.439、1.451, P=0.779、0.24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07、12.80, P<0.000、<0.001);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2、5.062, P<0.05、<0.01);各组小鼠PhNR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27, P=0.28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20, 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69, P<0.05 )。Park7组与对照组、Park7-ONC组与ONC组比较,小鼠视网膜中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140、26.920, P<0.000、<0.000);ONC组与GFP-O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9, P=0.983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60、9.710, P<0.05、<0.05);Park7-ONC组Bcl-2/Bax相对表达量比值明显低于O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20, P<0.01 )。 结论:敲低Park7基因后其编码的蛋白质DJ-1表达下调,加重ONC模型小鼠RGC损伤以及视网膜电生理反应及视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不同产地枸杞子对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小鼠的干预作用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基于视网膜变性(retinal degeneration diseases,RDD)小鼠模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产地枸杞子的视网膜保护作用.通过腹腔注射碘酸钠(NaIO3)构建小鼠RDD小鼠模型,采用双门黑白箱和TUNEL测定评估视觉功能和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采用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网膜厚度并进行眼底照相,测定血清和眼球中氧化应激、炎症和血管生成标志物的水平.采用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不同产地枸杞子对小鼠RDD模型视网膜保护作用的综合比较.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枸杞子提取物均可逆转NaIO3 诱导的视觉及视网膜损伤和细胞凋亡,改善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症因子和血管生成标志物的表达.基于 17 个药效学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后发现,产于宁夏的枸杞子提取物相较于其余 4 个产地的受试样品呈现更好的RDD治疗效应.研究结果可为防治RDD的枸杞子优势产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视神经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揭示小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分子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构建视神经损伤(ONC)小鼠模型,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RGCs标志物—具有多重剪接的RNA结合蛋白(Rbpms)的mRNA表达水平;透射电镜(TEM)观察RGCs线粒体损伤情况;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ONC7d组小鼠的视网膜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功能、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和韦恩分析,RT-qPCR检测差异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ONC 7 d组RGCs数量显著减少,细胞排列疏松不规则,RGCs标志物Rbpms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ONC小鼠模型构建成功.透射电镜结果表明,ONC 7 d组RGCs的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消失;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ONC 7 d组与正常组比,存在56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52个基因表达下调和410个基因表达上调.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ONC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神经元损伤修复的多个重要信号通路;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与神经元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Ecel1、Atf3、Sprr1a的表达均在损伤后第4天显著上调(均P<0.05),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ONC小鼠RGCs凋亡与线粒体损伤有关,而神经元损伤修复相关基因Atf3、Ecel1、Sprr1a在视神经损伤的早期参与了小鼠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抗纤益心方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对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讨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40只cTnTR141W转基因DCM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抗纤益心方低剂量组(2.7 g/kg)、抗纤益心方高剂量组(5.4 g/kg)、卡托普利组(10.1 mg/kg),每组10只.另设10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各组小鼠分别灌胃8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EF)、缩短率(FS),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探针检测心肌组织活性氧(ROS)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因子1(OPA1)、发动蛋白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以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LVESD和LVEDD升高、FS和EF降低(均P<0.05),心肌损伤明显,线粒体排列紊乱、肿胀伴空泡样变化,细胞凋亡增多,ROS含量增加,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OP A1及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降低,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及凋亡因子Bax、Caspase-3表达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纤益心方低、高剂量组LVESD和LVEDD降低、FS和EF增加(均P<0.05),心肌损伤减轻,线粒体排列紊乱与肿胀减轻,细胞凋亡减少,ROS含量降低,Bcl-2、MFN2、OPA1蛋白表达增加,Bax、Caspase-3、DRP1、FIS1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 抗纤益心方能够抑制DCM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平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