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红细胞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凝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凝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0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需要输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简称少白组,57例)和普通悬浮红细胞组(简称普通组,5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环孢素和康力龙治疗,并输注血浆、血小板等血液制剂。在此基础上,少白组均加以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普通组均加以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ed blood cell-C 3b receptor garland rate,RBC-C 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ed blood cell-circulation immune complex,RBC-CIC)以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ed blood cell-superoxide dismutase,RBC-SOD)]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并对比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前少白组和普通组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BC-C 3bRR、RBC-CIC和RBC-SO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少白组:(18.36±2.44)%比(13.67±1.98)%,(14.36±2.26)%比(8.38±2.11)%,(70.34±12.68)μg/mg比(50.77±7.69)μg/mg, t值分别为11.268、14.602和9.963, P值均<0.05;普通组:(15.72±2.67)%比(13.39±2.14)%,(11.25±2.38)%比(8.42±2.04)%,(65.95±9.42)μg/mg比(51.08±8.61)μg/mg, t值分别为5.141、6.816和8.797,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少白组RBC-C 3bRR, RBC-CIC,RBC-SOD和FIB均高于普通组[(18.36±2.44)%比(15.72±2.67)%,(14.36±2.26)%比(11.25±2.38)%,(70.34±12.68)μg/mg比(65.95±9.42)μg/mg,(3.48±0.37)g/L比(2.83±0.41)g/L, t值分别为5.511、7.154、2.098和8.886,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T、APTT、T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少白组:(14.31±2.49)s比(18.25±2.36)s,(35.64±5.15)s比(42.39±4.16)s,(16.65±2.34)s比(19.46±2.66)s, t值分别为8.671、7.698和5.988, P值均<0.05;普通组:(16.86±2.57)s比(18.67±2.62)s,(38.61±5.34)s比(41.54±4.31)s,(17.97±2.15)s比(19.35±2.96)s, t值分别为3.723、3.224和2.848, P值均<0.05],且治疗后少白组PT、APTT、TT均短于普通组[(14.31±2.49)s比(16.86±2.57)s,(35.64±5.15)s比(38.61±5.34)s,(16.65±2.34)s比(17.97±2.15)s, t值分别为3.155、3.022和3.136, P值均<0.05];少白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普通组[(1.75%比7.02%), χ2=2.837,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少白红细胞输注,较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可以更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且输血反应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类抗-D和类抗-C抗体致婴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治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类抗-D和类抗-C抗体致婴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治,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7年7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生后60 d的AIHA女性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患儿的血浆抗体和红细胞抗原,对患儿血浆标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并对血浆及放散液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对本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本研究对AIHA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时,设定检索策略为:以"类同种抗体""mimicking antibody"为中、英文关键词,分别对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类同类抗体所致AIHA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根据文献复习,总结此类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以及此类抗体所致AIH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本例患儿于生后53 d出现全身皮肤黄染。患儿生后60 d入院检查:① ABO血型为B型,Rh血型表型为CcDEe型。②红细胞标本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抗体筛查结果均呈阳性,血清及自身红细胞放散液中均检出抗-D和抗-C特异性抗体,血清标本与B/ccdee去白细胞红细胞交叉配血主侧相合。③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本例患儿被确诊为类抗-D和类抗-C抗体致AIHA。患儿接受相容性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 U输血后,其血红蛋白(Hb)值升高至88 g/L,此后逐渐下降至56 g/L,改用激素治疗后,Hb值上升至61 g/L,贫血症状缓解。④符合本研究检索及筛选策略的文献为8篇,纳入研究的本病患儿为8例,其抗体鉴定结果中,Rh血型系统的类同种抗体为5例,Kidd血型系统的类抗-Jk b合并类抗-Jk3抗体为1例,MNS血型系统的类抗-S抗体为1例,Kell血型系统的类抗-Kp b抗体为1例,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主要为输血及药物治疗,并且疗效良好,仅1例产生同种抗体。 结论:类同种抗体在临床上较为少见,采用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吸附试验,可鉴别具有同种抗体特异性的自身抗体,从而避免漏诊和误诊。对于类同种抗体引起的AIHA患儿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危急情况下进行血液输注时,应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奥拉帕利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58岁女性患者因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ⅣB期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3年余,先后给予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多柔比星脂质体+卡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治疗。后续给予奥拉帕利300 mg口服、2次/d维持治疗,25 d后患者因出现Ⅱ度骨髓抑制,奥拉帕利减量至早150 mg、晚300 mg口服。13个月后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最低至2×10 9/L。立即停用奥拉帕利,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新鲜单采血小板,升白细胞、补铁及升血小板等治疗后效果不明显,骨髓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提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性大。停用奥拉帕利47 d后患者因腹盆腔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致循环衰竭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与传统会诊模式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与传统会诊模式下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8年1月至12月采用传统会诊模式诊疗的30例患者纳入传统会诊组;将2019年1月至12月采用MDT模式诊疗的26例患者纳入MDT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再出血率、外科手术率、输血量、住院病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MDT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传统会诊组明显缩短(d:1.62±1.30比2.20±0.93,3.50±1.63比4.70±2.17,10.04±2.82比13.27±2.86,均 P<0.05),医疗费用、再出血率和输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会诊组〔医疗费用(万元):6.40±3.07比8.56±4.07,再出血率:15.38%比43.33%,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入量(U):5.54±3.20比7.71±3.83,血浆输入量(mL):330.77±258.87比458.33±322.73,冷沉淀输入量(U):4.52±4.15比6.67±4.85,血小板输入量(U):0.40±0.19比0.77±0.60,均 P<0.05〕。MDT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会诊组(88.5%比80.0%, P<0.05)。两组外科手术率和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传统会诊模式相比,MDT可明显缩短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减少输血量,降低医疗费用和再出血风险,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两种模式在外科手术率和住院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711名儿童患者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分析儿童患者输血反应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应对和预防输血反应提供依据.方法 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019-2023 年接受输血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期间输血反应发生率、反应类型、发生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19-2023 年本院共计输血 69 926 人次,发生输血反应 711 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1.02%.2019 年(1.89%)至 2022 年(0.50%),输血反应发生率在逐年降低.按输注的血液成分来看,输注单采血小板、冰冻血浆、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16%(551/25 565)、0.50%(92/18 277)、0.25%(65/25 679)和 0.74%(3/405),且相比于其他血液成分,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输血反应类型来看,过敏反应占比 86.22%(613/71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占比 13.08%(93/71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占比 0.70%(5/711),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注单采血小板是发生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是发生FNHT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输血反应发生时间来看,相比于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浆,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发的输血反应的发生时间更晚(单采血小板P<0.05,冰冻血浆P<0.05).结论 输注的血液成分是患儿输血反应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影响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反应类型和发生时间,为临床应对和预防输血反应提供了案例参考与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炎症免疫调节及血液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炎症、免疫调节、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HH组、AHH+CLCVP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乳酸钠林格氏液血液稀释,AHH组给予AHH血液管理,AHH+CLCVP组给予AHH联合CLCVP血液管理.比较三组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AHH+CLCVP组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与T1时间点相比,三组心率(HR)于手术开始后60min(T2)~术毕(T3)先升高后降低(P<0.05),平均动脉压(MAP)先降低后升高(P<0.05),对照组和AHH组中心静脉压(CVP)于T2~T3先升高后降低(P<0.05),AHH+CLCVP组T0~T3CVP保持稳定水平(P>0.05).AHH+CLCVP组T~T3HR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MAP高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CVP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T2~T3HR低于对照组(P<0.05),MAP高于对照组(P<0.05).与T1时间相比,三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外周血CD8+于T2~术后24h(T4)先升高后降低(P<0.05),外周血 CD3+、CD4+、CD4+/CD8+于 T2~T4 先降低后升高(P<0.05).AHH+CLCVP 组 T2~T4 血清 PCT、CRP、IL-6 水平、外周血CD8+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T2~T4血清PCT、CRP、IL-6水平、外周血CD8+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HH联合CLCVP可稳定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的配血及成分输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DA T)输血患者的病理特征,探讨解决疑难配血的方法 ,从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方法对73例DA T阳性的标本采用吸收、放散试验排除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的干扰,进一步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对有同种抗体的患者选择不含相应抗原的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根据患者有无自身免疫性溶血选择不同的血液成分.结果 73例中,除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注洗涤红细胞外,其他患者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后,贫血症状明显改善,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 对DA T阳性患者需采用吸收、放散试验,排除自身抗体或同种抗体干扰后,根据患者有无溶血而选择相应的成分输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寻找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内接受输血治疗的1 058例病例资料,其中包括12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分析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原因,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1.3%(过敏反应约5.1%,发热反应约6.2%);血浆与冷沉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达到70%以上,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最少;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所占的病例分别为45%(54/120)、55% (66/120);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输血次数、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输血类型均存在差异(x2=40.110,P<0.001;x2=137.924,P<0.001;x2=289.31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次数、输血类型、发血至开始输血间隔为输血不良反应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输血次数、输血类型、血库发血到开始输血的时间间隔,因此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血液制品,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简易运血箱减震技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制增强抗震性能的简易运血箱,减轻血液运输过程中振动造成的溶血.方法 首先筛选出减震材料,然后对简易运血箱结构进行改进:箱体内部增加悬挂支架作为次级包装结构;各悬挂支架之间以及与箱体之间填加内隔冲支架.简易运血箱装入13袋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减震运血箱装入24袋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均为采血后8 d内,2.0 U/袋),进行储运血振动实验对比,观察振动前、振动2、4、6、10、12 min等6个时间点的游离血红蛋白(FHb)、乳酸脱氢酶(LDH)、血钾和溶血率变化等指标,以检验其减震效果.结果 筛选出橡塑材料作为减震运血箱内减震材料,双膜悬挂支架作为次级包装结构.简易运血箱组振动4和6 min后,FHb[(1559.7 ±1038.5)和(1886.2 ±1023.8)mg/L]、LDH[(135.3 ±67.7)和(195.7 ±123.6)U/L]以及溶血率[(0.35 ±0.34)%和(0.42 ± 0.38)%]均显著高于减震运血箱组.两种运血箱组K+浓度变化不显著,且在振动前、振动4和6 min后,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简易运血箱组振动4和6 min后,FHb超标,而减震运血箱振动12 min后,FHb[(560.1 ±342.3) mg/L]仍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无菌实验结果均表明无细菌生长.结论 该研究中的减震运血箱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可用于保障血站完成恶劣路况下的血液运输任务,显著提高血液应急储运及保障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