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共生理论的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新兴的诊疗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弊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可以更大程度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降低患者流动性,避免交叉感染,优化医疗机构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因此,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的融合发展势必会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服务形式。而目前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服务面临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交互标准,利益责任分配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运行与发展。将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可以将问题统一、简化处理,更好地解决困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作者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以及共生环境等共生要素出发,探讨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融合发展。通过对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人员配置、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认为将医疗设备同时接入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系统,达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设施资源共生的关键;使医疗机构信息平台、信息设备以及医保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信息平台融合共生的关键;医疗机构各项机制科学合理的运行,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高效运行的保障;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患者信任度、服务定价、医保报销等社会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流程,为政府、医院等部门完善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在肿瘤学教学中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成立了肿瘤学教研室,编写教材《临床肿瘤学》,选拔附属医院优秀教学工作者组建MDT教学团队,建立了与某一特定瘤种密切相关的多导师制,将基于授课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和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安排学生在课间实习中观摩和参与临床MDT会诊,并且较传统考核形式增加了MDT病例讨论题、综述撰写、课堂模拟MDT过程和真实参与临床MDT讨论。对参加MDT教学的学生问卷显示,93%以上的学生认为MDT教学模式有助于系统性掌握所学章节知识和了解前沿进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大部分学生表达能力[89%(169/190)]和查阅文献能力[79%(150/190)]有所提高;94%(178/190)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这表明吉林大学肿瘤学系基于MDT模式的教学实践经验有助于提升肿瘤学教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构建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构建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急诊科并启动创伤团队流程的Ⅰ级和Ⅱ级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为对照组,2022年6月至11月为平台组。对照组采用平台构建前传统的创伤患者急救模式,平台组采用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进行救治,比较两组创伤患者急诊准备时间、多学科呼叫响应时间、会诊到达时间、创伤患者急救流程各环节用时评价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平台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共335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对照组176例,平台组159例。平台组患者在急诊准备时间[3(1, 4)min vs. 5(3, 6)min, P<0.001]、多学科呼叫响应时间[13(9, 17)s vs. 184(165, 200)s, P<0.001]、会诊到达时间[5(6, 8)min vs. 9(7, 13)min, P<0.001],创伤患者急救流程各环节用时中除高级气道外,平台组急诊准备时间、止血药物使用、第一次CT完成时间、FAST超声、输血时间、创伤急救急诊用时均有缩短(均 P<0.05)。 结论: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可有效缩短创伤患者各环节用时,提高救治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院血糖管理中心临床实践及未来管理模式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传统糖尿病管理模式中,院内血糖监测管理数据准确性差,个性化方案少,非内分泌科高血糖频发,会诊率低,全院缺乏专业规范的血糖管理;院外患者较多且自我血糖管理意识差,医师一对多,管理难度增大,难以实现有效的追踪管理,所以糖尿病等慢病一经诊断亟需科学且持续的规范管理。但院内外数据割裂、医患互动缺失等因素阻碍了医师对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与服务。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思考应对临床血糖监测管理的现状问题,在“全院血糖管理中心”临床实践中,以全方位智能血糖管理系统为糖尿病防控的抓手,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从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的“智慧管理”3个维度,深度融合门诊、住院、出院、居家全场景全流程血糖管理,完成诊前、诊中、诊后场景全覆盖。通过全院血糖管理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打通科室壁垒,建立以内分泌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为全院血糖异常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血糖控制目标及随访计划,使每位住院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控制,以减少住院患者因糖代谢紊乱所致的相关疾病死亡率、感染等,缩短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使广大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护理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信息化血糖管理在虚拟病区围术期高血糖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多学科协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联合信息化血糖管理在虚拟病区围术期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个病区的132名责任护士进行专业化培训,建立护理MDT血糖管理团队,利用血糖信息化联网平台联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病区,对围术期高血糖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实现围术期血糖规范化管理。选取2018年1—8月在我院住院的416例围术期高血糖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09例患者,采用传统血糖管理,试验组207例患者,采用护理MDT联合信息化血糖管理。比较目标科室责任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观察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术前1 d、出院前1 d的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比较两组患者高血糖上报数、高血糖及时处理数、围术期高血糖患者入院-下达内分泌会诊医嘱时间及内分泌科会诊实施时间。结果:培训后,目标科室责任护士考核理论成绩较培训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1 d、出院前1 d的空腹、早餐后、午餐后及晚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高血糖上报数、高血糖及时处理数高于对照组,围术期高血糖患者入院-下达内分泌会诊医嘱时间及内分泌科会诊实施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护理MDT血糖管理团队,搭建信息化血糖管理联网平台,开设虚拟病区并规范管理,提升了目标科室护士的围术期血糖管理知识水平及目标科室医护人员的血糖管理意识,提高了围术期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管理效果,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与传统会诊模式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与传统会诊模式下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8年1月至12月采用传统会诊模式诊疗的30例患者纳入传统会诊组;将2019年1月至12月采用MDT模式诊疗的26例患者纳入MDT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再出血率、外科手术率、输血量、住院病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MDT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传统会诊组明显缩短(d:1.62±1.30比2.20±0.93,3.50±1.63比4.70±2.17,10.04±2.82比13.27±2.86,均 P<0.05),医疗费用、再出血率和输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会诊组〔医疗费用(万元):6.40±3.07比8.56±4.07,再出血率:15.38%比43.33%,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入量(U):5.54±3.20比7.71±3.83,血浆输入量(mL):330.77±258.87比458.33±322.73,冷沉淀输入量(U):4.52±4.15比6.67±4.85,血小板输入量(U):0.40±0.19比0.77±0.60,均 P<0.05〕。MDT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会诊组(88.5%比80.0%, P<0.05)。两组外科手术率和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传统会诊模式相比,MDT可明显缩短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减少输血量,降低医疗费用和再出血风险,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两种模式在外科手术率和住院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快速手术病房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教学培训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快速手术病房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教学培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由解放军总医院胆囊快速手术病房受训医师完成的4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87例,女性251例,年龄范围17~91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依据医师培训模式不同分为传统组( n=260)和规培组( n=178)。规培组医师接受阶梯式规范化培训,包括开放组轮转、模拟器训练和进阶式带教。传统组医师延续传统师徒带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放置腹腔引流管、上级医师术中会诊率、上级医师接替手术率等。 结果:传统组19.6%(51/260)放置腹腔引流管,上级医师术中会诊率16.9%(44/260),上级医师接替手术率11.2%(29/260),手术时间(61±33)min;规培组患者10.7%(19/178)放置腹腔引流管,上级医师术中会诊率7.9%(14/178),上级医师接替手术率3.4%(6/178),手术时间(55±30)min。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规培组同类技术数据均优于传统组。 结论:基于胆囊快速手术病房的高强度标准化手术作业,阶梯式规范化培训的医师手术时间显著缩短,上级医师术中会诊和接替手术率显著下降,阶梯式规范化教学培训有助于提升受训医师腹腔镜技术熟练度和手术胜任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流程再造的急诊多学科远程会诊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学科会诊可增进学科间交流,提高会诊质量。但传统的多学科会诊存在信息延迟、急救资源浪费等问题。医院依托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远程视频开展面向医院内部的远程联合急诊、远程会诊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等多种医疗服务,结合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推进医疗协作的内部组织建立。远程医疗技术目前已用于医院急救工作中,为推进急救急诊能力和水平的快速提高做出了贡献,且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此背景下,作者对基于流程再造的院前院内一体化多学科远程会诊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急诊为中心构建了特色鲜明的院前院内多学科远程会诊模式,以期对我国院前院内急诊模式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参考。院前院内一体化多学科远程会诊模式旨在以远程会诊提升医院急诊救治能力,加强学科联合,缩短诊治环节,缓解医患矛盾,促进院前院内急救协同调度。通过在安徽省某医院的试点,证明了该流程可以缩短就诊环节,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能够为我国急诊会诊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随着5G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向前推进,远程会诊将会不断完善,可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病种细分与精准预约的门诊服务优化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打破原有传统单一粗放式预约模式,建立基于病种细分的精准预约,帮助患者精准匹配到合适的医生,让群众"看好病".方法 建立统一号源管理外联平台,引入号源细分、病种预分、多层诊疗、云端多学科联合会诊等全新概念,实现全新预约方式.结果 新预约方式将号源资源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平均退号率为19.55%、平均预约取消率为3.56%,低于传统预约方式同期值,人均门诊耗时1.62小时,低于上年度值,领衔专家平均转诊率20%,实现了号源细分、错峰就诊,避免了医疗服务资源的浪费.结论 基于病种细分与精准预约挂号的门诊服务优化,通过按病种细分的预约管理,全方位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个性化诊疗需求,可以促进分级诊疗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优化的非实体创伤多学科团队治疗严重创伤患者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探讨三甲综合医院创伤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成立前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21 年6 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88 医院创伤MDT成立前后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833 例,男性666 例,女性167 例;年龄16~91 岁,平均46.7 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66 分,平均 25.6 分;道路交通伤 382 例,高处坠落伤 232 例,其他 219 例;单一伤 160例,多发伤673 例(根据ISS 6 部法,≥2 处为多发伤).以2019 年1 月创伤MDT成立后(2019 年1 月—2021年6 月)救治患者为MDT组(326 例),MDT组主要是通过创伤MDT处理,并由系统的创伤救治流程和严格的工作机制保障.以创伤MDT成立之前(2016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传统会诊模式救治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507 例).比较两组患者各救治节点用时、关键手术情况、ICU住院情况和救治结局(治愈、好转、致残、死亡)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主要诊断明确时间、从就诊到完成CT检查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手术病死率、非手术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组会诊到达时间、从申请输血到输血时间、从就诊到关键手术时间分别为(12.1±3.9)min、25(19,34)min、49(28,139)min,均短于对照组(14.3±7.4)min、29(22,37)min、80(69,1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T组治愈率 65.6%、好转率 17.2%、致残率 9.2%、病死率 8.0%,均优于对照组(51.1%、27.2%、13.0%、8.7%),Z= 3.786,P<0.001.结论 优化的非实体MDT可以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会诊到达时间、从申请输血到输血时间、从就诊到关键手术时间,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