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骨质破坏的B型尼曼匹克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女,43岁,自2003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双腿出血点等不适,未予重视,后分别于2008、2010、2013年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均未见特殊异常,给予"咖啡酸片、甲钴胺、维生素B 12"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015年再次就诊于我院。查体:全身未触及浅表肿大淋巴结,腹部膨隆,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 cm。血常规:红细胞2.87 × 10 12/L,血红蛋白92 g/L,血小板48 × 10 9/L。骨髓细胞形态:尼曼匹克细胞占1.6%。提示血小板减少,增生性贫血,待排神经鞘磷脂病。腹部B超示脾大,转我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脾组织内见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增生,符合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图1)。患者经对症治疗,乏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较前缓解,定期随诊病情稳定。2020年12月,患者因间断双下肢疼痛加重再次就诊,查血常规:红细胞4.35 × 10 12/L,血红蛋白126 g/L,血小板219 × 10 9/L。高密度脂蛋白0.78 mmol/L。PET-CT示:NPD治疗后;(1)双下肢骨髓腔弥漫性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rodeoxyglucose,FDG)代谢异常增高,建议病理组织学检查;(2)中轴骨及四肢骨近端骨髓腔弥漫性FDG代谢轻度增高,结合病史考虑NPD骨形态代谢改变,建议随访;(3)双侧膝关节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图2)。骨髓细胞形态学:三系增生,尼曼匹克细胞易见骨髓象。外周血二代测序提示 SMPD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1522G>A(p.Gly508Arg)错义变异;第1外显子存在c.107T>C(p.Val36Ala)以及c.108-113delGCTGGC(p.Ala48-Leu49del)错义变异(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梨小食心虫GmolNPC2的基因克隆、表达谱及配体结合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本研究旨在为深入研究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尼曼-匹克C2型蛋白(Niemann-Pick type C2 protein,NPC2)GmolNPC2的嗅觉感受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梨小食心虫触角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扩增GmolNPC2的cDNA全长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3D结构模型预测;利用RT-qPCR检测GmolNPC2在梨小食心虫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3日龄雌雄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去除触角的头、胸、腹、足和翅)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重组GmolNPC2蛋白对包括6种性信息素和38种寄主植物挥发化合物在内的44种气味配体的抑制常数Ki 值,分析结合能力;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实验计算GmolNPC2与不同气味配体的结合能,预测蛋白和配体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果]获得梨小食心虫GmolNPC2(GenBanK登录号:OQ054801)的cDNA全长序列,开放阅读框(ORF)长43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GmolNPC2具有昆虫NPC2典型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已知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的 NPC2s 聚类至 2 个分枝,GmolNPC2 与大豆食心虫 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和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等的NPC2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并聚类至同一分枝.RT-qPCR检测结果表明,GmolNPC2在梨小食心虫雄成虫和卵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的;GmolNPC2在3日龄雌雄成虫翅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触角中的次之,在胸、腹和足中的最低.重组蛋白GmolNPC2的结合谱较窄,仅能够结合44种气味配体中的17种,对其中的乙酸-顺-8-十二碳烯酯、苯甲醇和乙酸-顺-3-己烯酯表现出强烈的结合能力,Ki 值分别为(4.117± 0.046),(4.845±0.079)和(3.979±0.167)μmol/L.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GmolNPC2 与不同气味配体之间的结合能存在差异,与上述荧光结合实验的结果较一致.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和氢键在GmolNPC2结合不同气味配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GmolNPC2具有昆虫NPC2家族的保守结构,在卵和成虫以及成虫翅和触角中的表达量较高,推测其参与梨小食心虫的多种生理过程.重组蛋白GmolNPC2能够选择性地结合性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化合物,表明GmolNPC2参与对挥发性信息物质的识别和运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基于iTRAQ技术分析脾气虚证大鼠回肠蛋白质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脾气虚证分子生物学特征. 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脾气虚组各6只.脾气虚组采用饮食不节加力竭游泳建立脾气虚证模型.分离提取回肠总蛋白,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法检测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种类及两组表达比值,用Western blot法验证差异蛋白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尼曼匹克C1型类似蛋白(NPC1 L1)的表达量.结果 iTRAQ技术分析发现两组大鼠脂肪消化及吸收相关通路蛋白存在差异,与正常组比较,脾气虚组I-FABP、微粒体甘油三酸酯转移蛋白(MTTP)、L-FABP、NPC1L1、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4 (ApoA4)及单酰甘油酰基转移酶(Mogat 2)7个蛋白均出现了上调(变化倍数>1.2).Western blot法验证差异蛋白I-FABP、L-FABP、NPC1L1变化趋势与蛋白质组学结果相一致. 结论 脾气虚证大鼠回肠组织中I-FABP、MTTP、L-FABP、NPC1 L1、ApoB、ApoA4及MGAT7蛋白表达上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降胆固醇新药——贝培多酸(bempedoic acid)及其与依折麦布(ezetimibe)的复方片剂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04年3月前,美国Esperion制药公司就致力于调节血脂异常药物的研发工作,研制与开发一种先导候选产品:三磷酸腺苷(ATP)-柠檬酸裂合酶(ATP-citrate lyase,ACL)抑制药——bempedoic acid(贝培多酸),用于降低内源性胆固醇,并通过上调LDL受体降低LDL-C水平升高,减轻肌肉相关副作用.除了作为单一疗法的贝培多酸片剂之外,还开发与尼曼-匹克C1型类似蛋白的胆固醇吸收抑制药:贝培多酸与依折麦布(ezetimibe)固定剂量组合的复方制剂可抑制小肠中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肝脏细胞里胆固醇的含量,促使循环中胆固醇的吸收增加,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用于辅助饮食治疗的原发性高脂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纯合子谷甾醇血症(植物固醇血症).Esperion公司于2019年5月5日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递交贝培多酸薄膜包衣片及其与依折麦布复方片的新药上市申请(NDA),美国FDA分别于2020年2月21日和26日批准贝培多酸薄膜包衣片及其与依折麦布复方片上市,商品名为Nexletol(R)及Nexlizet(R).2019年1月14日,美国Esperion生物制药公司与日本第一三共制药欧洲分公司签署许可协议,许可该公司在包括瑞士在内的欧洲经济区内对贝培多酸及其与伊折麦布复方片剂进行独家开发、上市、生产和商业化经营权.2020年4月7日欧盟委员会(EC)批准日本第一三共制药欧洲分公司的贝培多酸及其与伊折麦布的复方片剂可临床使用,2020年4月24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这2种片剂上市,商品名分别为Nilemdo(R)和Nustendi(R).该文对贝培多酸片薄膜包衣片及其与依折麦布复方片的非临床和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山绿茶提取物对小鼠高胆固醇血症及脂肪肝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高山绿茶提取物(GTE)对小鼠高胆固醇血症及脂肪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及其加用GTE防治的低、中、高剂量组.喂养28 d后,检测血脂、肝功、肝脏氧化指标,肝脏行HE染色、油红0染色,检测小肠中尼曼-匹克C1样蛋白1(NPC1L1)和甾醇反应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GTE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小鼠高胆固醇血症、肝功、病理学改变、肝脏氧化损伤与脂质沉积,并降低小肠NPC1L1和SREBP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论 GTE可预防小鼠高胆固醇血症及脂肪肝,其作用机制与下调小肠NPC1L1和SREBP2基因的表达、减少胆固醇的吸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昆虫嗅觉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嗅觉结合蛋白是嗅觉系统的第一个参与者,主要表达在嗅觉外周系统淋巴液中,负责识别、结合和转运气味和信息素分子到达嗅觉受体.近些年,随着各种生物新技术的应用,大量昆虫嗅觉结合蛋白被鉴定出来,其各种不同功能得到揭示.本文对近年来嗅觉结合蛋白的分子特征、蛋白结构、功能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综述.总的来说,嗅觉结合蛋白包括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和尼曼-匹克C2型蛋白(Niemann-Pick type C2 proteins,NPC2)三大家族,在α-螺旋和β-折叠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简单而稳定的球形结构,使它们能适应各种环境和任务,所以嗅觉结合蛋白蛋白具有复杂多样的功能,且这些功能对昆虫生理和行为尤为重要.基于嗅觉结合蛋白功能,研究者已经把它们应用于生物防治、品种选育和制作生物嗅觉传感器等,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本综述为昆虫嗅觉结合蛋白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信息及一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豆汤通过肝激酶B1/AMP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改善高脂摄入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肝豆汤对高脂摄入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60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六组:正常饮食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肝豆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饮食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造模,同时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东宝肝泰冲剂0.225 g/kg,肝豆汤(22,44,66 g/kg)各2 mL·kg?1·d?1,药物干预6周后,禁食24 h,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及肝脏脂滴数量,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小鼠肝组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含量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肝脏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尼曼匹克C1型类似蛋白(NPC1L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及磷酸化肝激酶B1(p-LKB1)、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磷酸化AMP活化蛋白激酶(p-AMPK)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12.78±1.17)IU/L、(6.08±0.71)IU/L、(1.90±0.10)mmol/L、(1.83±0.09)mmol/L]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肝细胞肿大,脂肪滴增多等病变,小鼠血清中AST(18.81±1.14)IU/L、ALT活性(9.65±0.90)IU/L、肝组织中总胆固醇(2.48±0.08)mmol/L、三酰甘油含量(3.12±0.10)mmol/L及HMGCR、NPC1L1、SREBP-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AMPK、p-LKB1、p-ACC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肝豆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病变依次减轻,血清AST[(16.30±1.18)IU/L、(14.020±1.15)IU/L、(12.20±1.12)IU/L]、ALT活性[(8.58±0.86)IU/L、(7.18±0.83)IU/L、(6.18±0.65)IU/L]、肝组织中总胆固醇[(2.36±0.11)mmol/L、(2.03±0.09)mmol/L、(1.91±0.10)mmol/L]、三酰甘油含量[(2.52±0.08)mmol/L、(1.96±0.09)mmol/L、(1.84±0.10)mmol/L]及HMGCR、NPC1L1、SREBP-1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ACC、p-AMPK、p-LKB1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P<0.05),东宝肝泰组小鼠血清中AST(14.52±1.16)IU/L、ALT活性(7.16±0.90)IU/L、肝组织中总胆固醇(2.01±0.09)mmol/L、三酰甘油含量(1.95±0.09)mmol/L及HMGCR、NPC1L1、SREBP-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ACC、p-AMPK、p-LKB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其中肝豆汤中剂量组与东宝肝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豆汤可改善高脂摄入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其机制可能与激活LKB1/AMPK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碱性鞘磷脂酶对小鼠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碱性鞘磷脂酶(alk-SMase)对机体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小鼠按照基因型分为WT(alk-SMase+/+)组和KO(alk-SMase-/-)组,经过常规喂养12 w龄时,分别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血脂四项水平、肝脏中胆固醇水平;取小鼠小肠粘膜组织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肠中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同时提取肝脏蛋白检测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尼曼-匹克C2(NPC2)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WT小鼠比较,KO小鼠alk-SMase活性缺失引起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肝脏TC水平也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KO小鼠小肠粘膜中SR-BI、ASBT和肝脏HMGCR表达显著上调,而肝脏NPC2表达显著下调,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初步探明alk-SMase通过调节肠道中胆固醇吸收及肝脏胆固醇合成及外排的过程调节机体胆固醇的代谢,维持机体胆固醇稳态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参苓白术散通过"肠-肝"轴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以"肠-肝"轴为切入点,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相关途径的影响,探究参苓白术散对胆固醇结石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豚鼠60只,随机均分为6组,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其余50只豚鼠予高脂饲料,建立胆固醇结石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等量高脂饮食喂养)、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17、5、0.85 g/kg)、依折麦布组(1mg/kg)灌胃给药2个月.生化法和酶比色法测定各豚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用酶显色法测定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在甲醛溶液固定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胆固醇结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豚鼠肝组织中胆囊收缩素(CCK)、B1型清道夫受体(SRB1)以及小肠组织Niemann-Pick C1样蛋白1(NPC1L1)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相比对照组,模型组表现为肝脏显著脂肪变,胆汁内胆固醇浓度增高(P<0.01),并由肉眼可见胆固醇结石或结晶出现,血液血脂水平异常(P<0.01),豚鼠肝组织中CCK、SRB1及小肠组织NPC1L1表达水平也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的胆汁总胆固醇、总胆汁酸、血脂水平明显降低,肝组织中CCK升高,肝组织中SRB1和小肠组织NPC1L1的表达水平均下降,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通过降低小肠对胆固醇吸收、降低胆汁中胆固醇水平、促进胆囊运动来降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小肠组织NPC1L1表达,提高肝组织中SRB1、CCK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参苓白术丸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豚鼠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丸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豚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Hartley豚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依折麦布组,参苓白术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建立外源性高胆固醇血症豚鼠模型.造模4周后开始药物灌胃干预,依折麦布组予依折麦布混悬液1 mg/kg,参苓白术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17.00、8.50、0.85 g/kg,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胆汁TC、总胆汁酸水平;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记录各组小肠组织尼曼-匹克C1型类蛋白1(NPC1L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5(ABCG5)、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ACAT2)及肝脏X受体α(LXRα)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G、TC、LDL-C及胆汁TG、总胆汁酸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丸低剂量组血清TG水平降低(P<0.05);参苓白术丸中剂量组血清TC、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升高(P< 0.05);参苓白术丸高剂量组血清TG、TC、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参苓白术丸中、高剂量组胆汁TC、总胆汁酸水平均降低(P<0.05).对照组肝脏组织基本正常;模型组可见弥漫性大泡性脂肪变,肝组织内广泛的肝细胞气球样变、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点状细胞坏死;参苓白术丸中、高剂量组脂肪变性及肝细胞气球样变显著减轻;参苓白术丸低剂量组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改善较模型组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PC1L1、A-CAT2、ABCG5、LXRα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丸中、高剂量组NPC1L1、ACAT2、LXRα水平均降低,ABCG5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参苓白术丸中、高剂量可以缓解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抑制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豚鼠模型小肠组织中NPC1L1、ACAT2及LXRα的表达,上调ABCG5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