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尿酸水平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北京市平谷区医院2015年建立的2型糖尿病肾病队列中的240例患者进行分析。测定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计算尿酸水平变异性,并根据患者尿酸变异性的四分位数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60例;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情况,根据随访的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情况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进一步明确血尿酸水平变异性与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相关性。结果:截止至末次随访日期2022年7月,A组失访24例,B组失访27例,C组失访20例,D组失访22例,最终A组纳入36例,B组纳入33例,C组纳入40例,D组纳入38例。四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尿酸变异性的四分位数的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进展发生率升高(A、B、C、D组进展发生率分别为16%、49%、63%、79%, F = 0.95,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水平变异性与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进展呈正相关( r = 0.482、0.501,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尿酸变异性的四分位数的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 OR = 3.521、5.226、6.548, P<0.05)和视网膜病变( OR = 3.733、4.844、5.872, P<0.05)进展风险逐渐增加。 结论:血尿酸水平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进展呈正相关,随着血尿酸水平变异性的四分位数的增加,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越高,定期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性别特异性血清尿酸水平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2、Q3、Q4),比较各组之间人口统计学数据、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HRV时域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RV时域参数RR(normal-to-normal, NN)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 SDNN)以及RR间期均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 SDANN)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14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00例(70.92%),年龄(61.55±12.92)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2分(四分位数间距:1~4分),血清尿酸水平为(302.87±73.48)μmol/L。血清尿酸水平四分位数组之间NIHSS评分( P<0.034)、高血压患者构成比( P=0.015)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P<0.001)以及各项HRV时域参数( 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尿酸水平最低四分位数组HRV低下(SDNN<100 ms)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四分位数组(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SDNN(标准化 β=0.321, P<0.001)以及SDANN(标准化 β=0.266, P=0.001)呈显著独立正相关。 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低下预示着HRV低下,可能提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HRV降低存在氧化应激机制参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围绝经期女性心律失常与血尿酸和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心律失常与血尿酸和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1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检查的55例无心律失常的围绝经期女性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尿酸、雌激素水平变化、24hQT间期变异性(24hQTV)、24 h正常心房开始除极值心室开始除极时间(R-R)间期标志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及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dex);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尿酸、雌激素与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模型分析血尿酸、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的血尿酸、E2、LH、FSH、24h QTV、SDNN、SDANN-index及SDNN-index水平分别为(396.47± 85.74)μmol/L、(125.12±45.33)pg/ml、(25.32±8.09)IU/L、(57.36±14.85)IU/L、(18.05±3.47)ms、(73.02±6.74)ms、(66.47±8.05)ms及(26.05±5.45)ms,对照组则分别为(325.02±61.45)μmol/L、(172.47±69.74)pg/ml、(14.11±5.74)IU/L、(34.14±9.47)IU/L、(23.75±4.85)ms、(85.74±9.02)ms、(73.28±10.14)ms 及(37.85±7.17)ms,观察组的血尿酸、LH及F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09、9.180及10.563,均P<0.05),而E2、24hQTV、SDNN、SDANN-index及SDNN-inde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48、8.671、10.172、4.687及11.764,均P<0.05).血尿酸与 24hQTV 及、SDANN-index 均呈负相关关系(r=-0.228、-0.395,均 P<0.05);E2 与 24hQTV、SDANN-index、SDNN 及SDNN-index 均呈正相关关系(r=0.627、0.678、0.709 及 0.687,均P<0.05);FSH 与 SDNN-index 呈负相关关系(r=-0.197,P<0.05).血尿酸、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AUC值为0.73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89.10%;E2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AUC值为0.72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0%、56.40%;LH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AUC值为0.85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60.00%;FSH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AUC值为0.88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90%、89.10%.结论 血尿酸、E2、LH及FSH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呈异常表达趋势,检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为临床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和醛固酮水平与短时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和醛固酮水平与短时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 7月~2022年 12月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的 65岁以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92例,检测肾功能、尿酸、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立位血浆肾素浓度、醛固酮浓度水平,并行 24h动态血压监测.以醛固酮浓度/肾素浓度(ARR)的中位数(ARR=11.81)为分界线,分为高 ARR组(>ARR 中位数者)和低 ARR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接受降压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讨接受降压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60例接受规律降压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302例与女性组258例,比较两组的年龄、病程、并发疾病情况、药物使用情况、血生化指标、动态血压指标及动脉硬化指标,分析影响患者baPWV的因素.结果 (1)男性组尿素氮、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血钾水平及合并并发疾病比例高于女性组,肌酐清除率(Ccr)、血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水平及使用利尿剂比例低于女性组(P<0.05).(2)女性组的右baPWV、左baPWV及平均baPWV高于男性组(P<0.05).(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baPWV与年龄、病程呈正相关,与血钠水平、收缩血压变异性(SBPV)呈负相关(P<0.05);女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baPWV与病程、三酰甘油水平、LDL水平、夜间血压下降率、舒张血压变异性(DBPV)、清晨收缩压(mSBP)呈正相关,与尿素氮水平、Ccr、SBPV、清晨舒张压呈负相关,应用利尿剂及调脂药可以降低女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baPWV(P<0.05).结论 接受降压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aPWV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影响女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aPWV的因素较男性多;三酰甘油水平、LDL水平、夜间血压下降率、DBPV及mSBP增高是女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aPWV增加的危险因素,应用利尿剂及调脂药或可降低女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aPW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尿酸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分析尿酸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体检的120 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中尿酸、肌酐、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随访2 周,检测血尿酸,测算尿酸变异性;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评价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并分为3 个亚组,即轻度组43 例、中度组36 例、重度组41 例,比较观察组3 个亚组与对照组的血尿酸水平、血尿酸变异率;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高血脂史、糖尿病史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尿酸及其变异性水平均为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高龄、高血压、高尿酸及其变异性、CSS评分高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CSS评分与尿酸、尿酸变异性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尿酸水平及其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可根据尿酸及其变异性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进行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24h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北京市东城区交东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BUA)水平与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交东社区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BUA、血脂、血糖等资料,依据BUA水平分为三组:A组44例,BUA为250~<350 μmol/L;B组42例,BUA为350~<450μmol/L;C组40例,BUA为450~550 μmol/L.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BUA水平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CV)、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比较,C组高于B组和A组,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三组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4 h SCV、dSCV、nSCV与BUA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UA水平与收缩压变异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提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情况的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住院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7例、女性73例,年龄36~82(63.4±10.3)岁.所有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血脂、空腹血糖、肌酐、血清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血清尿酸<420 μmol/L,n=96)、尿酸升高组(血清尿酸≥420 μmol/L,n=64),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尿酸与BPV的关系;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V的影响因素.结果 尿酸正常与升高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酸与24hSBPSD(r=0.620)、24hDBPSD(r=0.254)、dSBPSD(r=0.646)、dDBPSD(r=0.212)、nSBPSD(r=0.606)、nDBPSD(r=0.385)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是24hSBPSD、24hDBPSD、dSBPSD、dDBPSD、nSBPSD、nDBPSD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尿酸可能是高血压患者BPV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胺碘酮联合RAS抑制剂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尿酸、SIRT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胺碘酮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疗效及对血清尿酸(SU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186例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胺碘酮+替米沙坦组(A+T组)和胺碘酮+雷米普利组(A+ R组),各62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5d后左心房内径(LAD)、P波离散度(P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SUA水平,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01;治疗后,与A组比较,A+ T组和A+ R组24hSBPV[(0.112 ± 0.022)比(0.092 ± 0.020)比(0.091 ± 0.021)]、24hDBPV[(0.143 ± 0.031)比(0.130 ± 0.040)比(0.129 ± 0.039)]和 hsCRP [(8.3 ± 0.3)mg/L比(5.3 ± 0.6)mg/L比(3.6 ± 0.4)mg/L]、BNP[(64.9 ± 9.4)ng/dl比(61.1 ± 7.6)ng/dl比(58.2 ± 8.3)ng/dl]、SUA[(498.85 ± 89.54)μmol/L 比(298.54 ± 56.12)μmol/L 比(278.32 ± 54.09) μmol/L]水平、SIRT1mRNA[(2.20 ± 0.34)% 比(1.87 ± 0.30)% 比(1.76 ± 0.31)%]与蛋白[(29.54 ± 8.12)% 比(26.31 ± 7.43)% 比(23.21 ± 6.90)%]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A组比较,A+ T组组和A+ R组P波离散度(Pd)[(39.3 ± 4.2)ms比(40.9 ± 4.1)ms、(41.2 ± 5.1)ms]明显增加,LAD明显减小[(37.8 ± 3.4)mm比(35.1 ± 4.6)mm、(35.7 ± 4.5)mm],P<0.05或<0.01.结论:胺碘酮联合RAS抑制剂对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血压变异性、血清炎症因子、尿酸与SIRT1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syntax评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原发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bility,BPV)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原发高血压,并在导管室经冠脉造影(CAG)的患者307例.根据CAG情况分为冠心病组(n=186例),非冠心病组(n=1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学生化指标、24h动态血压情况.分析动态血压各数据,特别是血压变异性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使用syntax评分评价冠脉病变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轻度组(n=69例)、中度组(n=64例)、重度组(n=54例),通过组间比较观察不同冠脉病变程度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结果 ①两组(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饮酒、外周动脉硬化、心律失常、脑卒中、高尿酸血症、总胆红素(TBiL)、尿素(UREA)、肌酐(CREA)、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吸烟、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动态血压中24h平均动脉压(24hMAP),白天平均动脉压(dMAP)、夜间平均动脉压(nMAP),晨峰收缩压、晨峰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C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C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C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C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C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冠心病组内比较显示,三组间24h SCV、24h DCV、dSCV、dDCV、nSCV及nDCV比较,重度组均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均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脂血症、24hSCV,dSCV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吸烟、高脂血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血压变异性越大,冠脉病变程度越重;24hSCV,dSCV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24hSCV,dSCV水平,冠脉狭窄程度重,且成递增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