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编码RNA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显著相关,但发生机制复杂。非编码RNA通常指不具备编码蛋白质功能的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及环状RNA等。而少部分非编码RNA可编码功能性多肽。研究发现,非编码RNA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及编码功能性多肽的非编码RNA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明显积水肾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无明显积水(肾无积水或者轻度积水)肾结石的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按1∶1的比例将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无明显肾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非血管超声造影引导穿刺组(试验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组(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肾结石诊断标准,目标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③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孕妇;②功能性孤立肾;③穿刺部位解剖异常或有损伤肠道风险;④有急性尿路感染;⑤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⑥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高危疾病;⑦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1.2倍正常值上限);⑧严重肥胖(体质指数>40 kg/m 2)。试验组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入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后行超声引导PCNL;对照组行传统超声引导PCNL。两组患者PCNL术后1周内经肾造瘘管顺行肾盂造影,判断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记录血红蛋白下降值、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的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性别[男/女:19/5例与16/8例]、年龄[(44.2±11.2)岁与(45.4±10.7)岁]、体质指数[(21.8±2.8)kg/m 2与(21.81±2.7)kg/m 2]、结石长径[38.0(24.0,25.5)cm与35.5(24.8,47.0)cm]、结石位置[左/右:9/15例与9/15例]、肾积水情况[无/轻度:15/9例与16/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肾盏穹窿穿刺准确率[87.50%(21/24)与41.67%(10/24)]、血红蛋白下降值[2.0(0,12.0)g/L与14.0(7.0,17.0)g/L]、穿刺时间[40.0(28.5,53.0)s与70.0(55.5,84.5)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83%(23/24)与75.00%(1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输血,无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非血管超声造影辅助PCNL较常规超声辅助可显著提高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性,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瓣膜修复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近中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三瓣(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膜修复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月—2022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38例。38例中,男10例、女28例,年龄38~69(53.2±8.8)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17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3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20例,合并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8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18例,合并三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9例。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行三瓣膜修复术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术中经食管心动超声检查,观察瓣膜修复效果。(2)观察患者术后24 h胸腔、心包纵隔引流量,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ICU)住院时间,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因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术后出院前复查经胸心脏超声,观察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3)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瓣周漏、瓣膜修复后反流情况、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复查心电图,观察有无持续性房颤;观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因瓣膜反流需二次手术情况。结果:(1)38例患者均完成三瓣膜修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97~205(138±3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149(106±26)min,手术时间96~255(161±55)min。术中经食管心动超声检查提示,术前主动脉缩流颈(4.2±0.7)mm;瓣膜修复后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2例,二尖瓣轻中度反流2例,其余患者无反流或轻微反流,均无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2)38例患者术后CICU住院时间2.0(2.0,2.5)d,胸腔、心包纵隔24 h引流量270(225,465)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病例,无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显示,38例患者术后均无瓣膜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各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4例,其余瓣膜均轻微或轻度反流。(3)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4(22.3±4.5)个月。随访期间38例患者胸闷、气喘、心悸、头晕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活动耐力较术前明显增加,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无一例患者死亡。末次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均无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各3例,其余瓣膜均是轻微或者轻度反流;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0.8~1.9(1.3±0.3)m/s,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力差2.6~4.8(3.1±1.4)mmHg(1 mmHg=0.133 kPa)。复查心电图,24例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残留房颤3例,未见新发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结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累及三瓣膜的患者,若二尖瓣有修复可能性,三尖瓣轻度以上功能性瓣膜反流,主动脉瓣瓣叶质量尚可、中度以下狭窄或关闭不全,可同期行三瓣膜修复术,并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近中期瓣膜反流情况,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死亡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为改善此类患儿的临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8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的CHD术后死亡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CHD术后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3至2018年间病死率从2.2%降至1.2%。死亡时年龄<1岁患儿最多(250例,72.0%),死亡主要发生在术后1周(254例,73.2%),尤其是术后24 h内(101例,29.1%)和术后第2天(51例,14.7%)。死亡原因以术后残余或残留解剖问题为主(103例,29.7%),其次是心律失常(66例,19.0%)和肺高压(57例,16.4%)。与双心室患儿相比,功能性单心室患儿术后心力衰竭和肺高压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随着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以及术后监护能力的提高,近6年CHD患儿术后病死率逐年下降;术后残余或残留解剖问题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临床工作中仍需加强对小年龄CHD患儿围术期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评估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功能性或结构性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也是儿科领域的急危重症。心衰患儿常伴发心律失常,同样又可作为心衰的诱发因素,二者互为因果,需要谨慎甄别,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患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当心衰患儿出现病情变化时,应随时警惕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因此,提高此类疾病的认识,仔细分析病情并进行及时合理评估和积极妥善选择治疗方案,对改善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儿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从单心室姑息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矫治的外科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及总结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拟行单心室姑息而最终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纠治的外科策略。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14例原计划拟行单心室矫治的复杂先心病患儿最终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矫治,依据左、右心室发育及解剖特性分为2组:左右心室对称组(9例),均表现心内畸形复杂,但左、右心室发育对称,包括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4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狭窄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右心室双出口伴主动脉弓离断1例、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伴房室连接不一致1例和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1例;左、右心室不对称组(5例),均为功能性单心室,包括心脾综合征3例、心室不平衡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2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心脏功能及再手术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右心室对称组接受双心室解剖矫治等待期(56.4±38.9)个月,术后死亡1例,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3例和肺部感染2例。左右心室不对称组接受双心室解剖矫治等待期(20.4±15.8)个月,不对称侧的心室舒张期末容积(33.6±2.1)ml/m 2,术后无死亡,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心律失常1例和肾功能衰竭1例。两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和ICU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4个月~3年,无院外死亡病例,左右心室对称组1例因上腔静脉与右心耳吻合口梗阻而再手术,左右心室不对称组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置入心内膜永久性起搏器,全组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Ⅰ-Ⅱ级。 结论:不论左右心室发育良好或不对称的复杂先心病在计划拟行单心室矫治术前,通过术前的综合评估均有助于发现适宜病例,根据其解剖特性采取相应的双心室转换外科策略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中远期结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绝经期女性心律失常与血尿酸和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心律失常与血尿酸和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1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检查的55例无心律失常的围绝经期女性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尿酸、雌激素水平变化、24hQT间期变异性(24hQTV)、24 h正常心房开始除极值心室开始除极时间(R-R)间期标志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及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dex);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尿酸、雌激素与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模型分析血尿酸、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的血尿酸、E2、LH、FSH、24h QTV、SDNN、SDANN-index及SDNN-index水平分别为(396.47± 85.74)μmol/L、(125.12±45.33)pg/ml、(25.32±8.09)IU/L、(57.36±14.85)IU/L、(18.05±3.47)ms、(73.02±6.74)ms、(66.47±8.05)ms及(26.05±5.45)ms,对照组则分别为(325.02±61.45)μmol/L、(172.47±69.74)pg/ml、(14.11±5.74)IU/L、(34.14±9.47)IU/L、(23.75±4.85)ms、(85.74±9.02)ms、(73.28±10.14)ms 及(37.85±7.17)ms,观察组的血尿酸、LH及F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09、9.180及10.563,均P<0.05),而E2、24hQTV、SDNN、SDANN-index及SDNN-inde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48、8.671、10.172、4.687及11.764,均P<0.05).血尿酸与 24hQTV 及、SDANN-index 均呈负相关关系(r=-0.228、-0.395,均 P<0.05);E2 与 24hQTV、SDANN-index、SDNN 及SDNN-index 均呈正相关关系(r=0.627、0.678、0.709 及 0.687,均P<0.05);FSH 与 SDNN-index 呈负相关关系(r=-0.197,P<0.05).血尿酸、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AUC值为0.73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89.10%;E2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AUC值为0.72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0%、56.40%;LH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AUC值为0.85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60.00%;FSH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的AUC值为0.88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90%、89.10%.结论 血尿酸、E2、LH及FSH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呈异常表达趋势,检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为临床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并发心律失常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儿童室性早搏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是儿童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大多数患儿PVC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不影响心脏功能,预后良好.少数患儿PVC可逐渐发展成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肌病,引起心室收缩功能下降甚至心跳骤停而预后不良.PVC可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也可按其起源部位分类.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评估儿童PVC的预后和疗效.儿童PVC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与PVC的发作频率、类型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目前临床上儿童常用的PVC治疗药物有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PVC,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的另一选择.该文就不同类型PVC的预后及PVC的治疗方法加以综述,以期指导儿童PVC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动脉高压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早期转归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肺动脉压力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行Fontan术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9例,中位年龄4.3(2.5~4.8)岁,术前经心导管测压评估有无肺动脉高压将患儿分为非肺动脉高压组(23例,男16例、女7例)和肺动脉高压组(20例,男8例、女12例).比较两组术后转归的差异.结果 非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术后无死亡病例,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死亡率20.0% (4/20),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患儿(x2=5.34,P=0.02).肺动脉高压组术后中心静脉压(t=-2.50,P=0.02)、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Z=-3.50,P<0.01)、腹膜透析率(x2=5.40,P=0.02)、心律失常发生率(x2=4.40,P=0.03)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术后早期肺血管靶向性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x2=6.30,P=0.04).结论 肺动脉高压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的早期预后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衰老与心律失常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衰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老年化的进展,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目前对老年性心律失常增龄性改变的分子机制认识尚不清楚,治疗亦仅限于对症治疗策略.因此,现就衰老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性改变、流行病学、诊治特殊性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