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散峰度成像对新生儿轻度局灶性白质损伤的量化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在新生儿轻度局灶性白质损伤(PWMLs)局部脑白质微结构变化量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9月—2018年6月经MR检查有轻度PWMLs的33例新生儿为PWMLs组,出生日龄3~28 d,男22例、女11例;同时,匹配同期接受MR检查颅脑未见异常的33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出生日龄3~24 d,男16例、女17例。观察指标:(1)通过DK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参量图评估轻度PWMLs病例的检出率;(2)比较PWMLs组病灶局部区域、病灶镜像区域,以及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各参量间的差异。结果:(1)2组新生儿胎龄、矫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DKI参量图对轻度PWMLs的病例检出率为51.5%~78.8%,高于DTI参量图的病例检出率(39.4%~42.4%)。(3)与病灶镜像区域及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相比,轻度PWMLs区域径向弥散峰度、垂直弥散峰度、平均弥散峰度和轴突水分数均升高,分别为0.3(0.2,0.4)、0.3(0.3,0.4)、0.3(0.2,0.4)、0.1(0.1,0.2),病灶镜像区域分别为0.2(0.2,0.3)、0.2(0.2,0.3)、0.2(0.2,0.2)、0.1(0.1,0.1),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分别为0.2(0.2,0.3)、0.2(0.2,0.3)、0.2(0.1,0.2)、0.1(0.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轴突内弥散率张量和轴突外垂直弥散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部分各向异性、径向弥散张量、垂直弥散张量、平均弥散张量及轴突外径向弥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DKI对新生儿轻度PWMLs的量化评估明显优于DTI,可揭示轻度损伤所致的脑白质微结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霉素诱导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小鼠足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阿霉素(ADR)诱导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小鼠模型,探究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6)和FSGS模型组(ADR组,n=18),分别按照10 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ADR,采集注射ADR后的7、14、28 d小鼠以及注射生理盐水后的28 d小鼠的血液、尿液和肾组织,检测血液和尿液中血肌酐﹑尿肌酐﹑尿蛋白含量,将肾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其形态变化,然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皮质组织中Synaptopodin和Rho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注射ADR 7 d后,ADR组小鼠的尿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升高,血肌酐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注射ADR 7 d后,与对照组比较,ADR组小鼠的肾皮质组织中Synaptopodin 、RhoA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注射ADR 28 d后,ADR组小鼠出现肾小球硬化程度恶化、肾小管损伤和间质病变纤维化,表现为严重的肾脏损伤。 结论:ADR可成功诱导小鼠FSGS,Synaptopodin和RhoA的表达下调可能导致足细胞损伤,进而促进小鼠形成FSG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利妥昔单抗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利妥昔单抗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1月),收集RA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发生PML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利妥昔单抗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PML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脑脊液)结果、干预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0例,男性1例,女性9例;年龄51~83岁,平均66岁;均为中至重度RA,病程≥3年者9例,1例无病程记录。10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法用量均符合规定,均联合使用抗风湿药或糖皮质激素。9例患者有末次使用利妥昔单抗至发生PML的时间记录,7例为2~8个月,2例分别为16和18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6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记录,主要为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局灶性感觉障碍等。6例患者行头部MRI检查,均符合PML的影像学改变。4例患者行脑脊液乳头多瘤空泡病毒检测,3例病毒DNA阳性,1例阴性者经脑组织活检诊断为PML。诊断PML后1例未进行干预,3例无干预措施记录,5例单用或联用甲氟喹、米氮平治疗(其中2例联合血浆置换,1例加用糖皮质激素),1例联用米氮平和呋喃妥因治疗。7例因治疗无效死亡,2例存活但有严重神经损伤后遗症,1例未报告最终结局。结论:利妥昔单抗相关PML多发生于末次应用该药后2~8个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其他原因所致PML相似,通常呈进行性加重,病死率高,幸存者可能有严重的神经损伤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磁共振T2WI和DTI评价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和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组织梗死灶、水肿的形成和白质纤维的损伤,评价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每组5只,另取5只大鼠为假手术组。造模后24 h,补阳还五汤组大鼠灌胃补阳还五汤水煎液16.1 g/kg,连续灌胃30 d,1次/d。分别在术后3、7、14、30 d进行磁共振T2WI和DTI扫描。结果:T2WI扫描结果显示,术后第3、7、14、30天,模型组大鼠大脑右侧缺血区呈异常高信号,梗死体积率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3、7、14、30天,补阳还五汤组大鼠梗死体积率[3 d:(13.9±13.7)%比(40.1±10.7)%;7 d:(13.9±11.9)%比(28.2±7.7)%;14 d:(10.2±7.9)%比(24.5±3.5)%;30 d:(6.8±6.5)%比(24.7±8.7) %]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术后第3天,模型组大鼠水肿百分率达到峰值,第30天大鼠脑组织出现萎缩,水肿百分率呈负增长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3、7天补阳还五汤组大鼠水肿百分率[3 d:(11.4%±6.9%)比(21.5%±3.1%);7 d:(5.5%±3.1%)比(8.7%±1.2%)]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DTI扫描结果显示,术后第3、7、14、30天,模型组梗死灶区均呈异常低信号,缺血侧皮层、纹状体rFA值均较假手术组降低( P <0.05或 P<0.01)。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14天,补阳还五汤组大鼠皮层、纹状体rFA值增加( P <0.05或 P<0.01)。 结论:T2WI结合DTI成像可清楚提供显影病灶位置及形态,MCAO大鼠缺血区脑组织出现缺血梗死灶、水肿及白质纤维损伤,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其病理损伤程度呈降低趋势。补阳还五汤可降低MCAO大鼠梗死体积率,减轻水肿,促进神经纤维损伤后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抗脑缺血损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选择性脑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Drp1 SUMO2/3化修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选择性脑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动力相关蛋白1(Drp1)小泛素样修饰蛋白2/3(SUMO2/3)化修饰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体质量24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5):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选择性脑亚低温组(HT组)和常温组(NT组)。4组大鼠在监测脑温及直肠温度下进行操作,S组仅暴露颈部动脉;其余3组采用阻塞大脑中动脉2 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T组和NT组拔除线栓即刻于左侧颈内动脉以80 ml·kg -1·h -1的速率分别灌注4和37 ℃生理盐水15 min。于再灌注24 h时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评分(mNSS)。随后对大鼠实施深麻醉断头取脑,TTC染色观察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取脑皮质缺血半暗带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免疫共沉淀法检测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总Drp1(T-Drp1)和总细胞色素c(T-Cytc)表达,分离线粒体和胞浆后检测线粒体外膜Drp1(M-Drp1)和胞浆Cytc(C-Cytc)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mNSS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M-Drp1、T-Drp1、C-Cytc和T-Cytc表达上调,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升高( P<0.05),线粒体碎片化加重,嵴断裂和空泡化明显;与I/R组比较,HT组mNSS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M-Drp1、T-Drp1、C-Cytc和T-Cytc表达下调,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升高( P<0.05),线粒体碎片化减轻、嵴断裂和空泡化减弱。NT组各指标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选择性脑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进一步增加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降低Drp1与线粒体外膜结合,减少线粒体过度分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磷酸化水平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在Neurogin2基因(Ngn2)诱导的神经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gn2-MSCs)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MSCs细胞,并将Ngn2基因通过慢病毒转染MSCs细胞;2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制备大鼠MCAO模型,分别设为Ngn2-MSCs移植组、Ngn2-MSCs+JAK-STAT通路抑制剂(AG490)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0、12、24、48、60、72、90 h进行神经缺陷症状评分单因素方差分析,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及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两均数成组设计资料 t检验分析。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区细胞凋亡水平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Ngn2转染MSCs后,Ngn2-MSCs细胞表现出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Western blot检测提示干细胞移植后脑组织JAK-STAT3信号通路12 h开始STAT3蛋白磷酸化激活,48 h达到高峰,90 h后逐渐下降,均高于0 h(12 h: t=4.780,48 h: t=6.991,90 h: t=4.578, P均<0.05)。实验组细胞凋亡数量48 h[(20.5±2.1)个/高倍镜视野]及其他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组间 F=13.372, P<0.05),神经缺陷评分(2.51±0.16 48 h及之后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组间 F=6.990, P<0.05)。 结论: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损损伤中,JAK-STAT3通路磷酸化激活与神经损伤相关,抑制JAK-STAT3通路磷酸化水平可以降低细胞移植区细胞凋亡水平,提高干细胞移植存活率,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异氟烷后处理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TGF-β 3/Smad3信号通路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异氟烷后处理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转化生长因子β 3(TGF-β 3)/果蝇MAD类似基因3(Smad3)信号通路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体重21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12):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异氟烷后处理组(I/R+ISO组)、脑缺血再灌注+吡非尼酮组(I/R+P组)和脑缺血再灌注+异氟烷后处理+吡非尼酮组(I/R+ISO+P组)。采用阻塞大脑中动脉1.5 h、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P组及I/R+ISO+P组于缺血前30 min时侧脑室注射TGF-β 3抑制剂吡非尼酮5 μg/kg;I/R+ISO组及I/R+ISO+P组于再灌注即刻吸入1.5%异氟烷1 h。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尼氏染色法测定神经元损伤率,采用TUNEL法测定神经元凋亡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TGF-β 3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 3、磷酸化Smad3(p-Smad3)、caspase-3、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损伤率和神经元凋亡率升高,脑组织TGF-β 3、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p-Smad3和Bcl-2表达下调( P<0.05);与I/R组比较,I/R+ISO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损伤率和神经元凋亡率降低,脑组织TGF-β 3、p-Smad3和Bcl-2表达上调,caspase-3和Bax表达下调,I/R+P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损伤率和神经元凋亡率升高,脑组织TGF-β 3和p-Smad3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上调( P<0.05);与I/R+ISO组比较,I/R+ISO+P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损伤率和神经元凋亡率升高,脑组织TGF-β 3、p-Smad3和Bcl-2表达下调,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 P<0.05)。 结论:异氟烷后处理可通过激活TGF-β 3/Smad3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6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 6 例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随访转归情况。结果:6例患儿均为女性,确诊年龄6.8(3.3,11.0)岁,发现面部皮肤损伤年龄3.0(1.7,4.1)岁。5例先出现面部皮肤损伤,1例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于皮肤损伤前2个月。6例患儿均有额面部“剑伤”样皮肤损伤伴脱发,神经系统表现包括癫痫发作(6例)、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5例)、头痛(2例)。颅内病变均位于皮肤损伤同侧。6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均为一侧半球以白质受累为主的异常信号,其中3例可见局部脑软化灶。5例磁敏感加权成像可见散在低信号。5例增强磁共振成像可见局部脑实质或软脑膜强化。4例头颅CT可见受累侧局部钙化灶。2例完成皮肤活检,1例同时切除部分病变脑组织,病理提示符合小血管炎,与皮肤病理改变吻合。6例患儿均予抗癫痫药物对症治疗。4例使用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口服,1例仅口服泼尼松,1例因脑萎缩明显处于病情静止期,仅添加抗癫痫药物。随访6~36个月,5例面部皮肤损伤及脱发未进展,1例进展出现半侧颜面萎缩,考虑合并Parry-Romberg综合征;4例癫痫发作得到控制,1例癫痫发作减少但遗留偏瘫症状,1例遗留难治性癫痫、发作性头痛。结论: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女童多发,以癫痫发作及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皮肤损伤同侧颅内病变,出血、钙化及软化常见,皮肤及颅内病变的病理均符合小血管炎。泼尼松及甲氨蝶呤治疗有一定疗效,但部分遗留难治性癫痫及神经缺损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放疗联合CDK4/6抑制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是一类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可通过抗血管生成、抑制DNA损伤修复以及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转导起到放疗增敏作用。现有临床试验证实放疗联合CDK4/6抑制剂可有效控制乳腺癌转移病灶的局部症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且与单独使用CDK4/6抑制剂相比,联合治疗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但也有联合治疗的个例发生放射野内正常组织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其疗效与安全性尚需更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加以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16):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阻塞;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右侧颈总动脉2 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右美托咪定组(D组)脑缺血前和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mPTP开放剂苍术苷组(A组)脑缺血前10 min时侧脑室注射2 mmol/L苍术苷15 μl,余操作同I/R组;苍术苷+右美托咪定组(A+D组)脑缺血前10 min时侧脑室注射2 mmol/L苍术苷15 μl,余操作同D组。于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提取线粒体,分别测定脑梗死体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MDA含量、线粒体ATP酶(ATPase)活性、线粒体膜电位(MMP)、Bcl-2和Bax蛋白表达、mPTP开放程度。 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NDS、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MDA含量升高,Bax蛋白表达上调,mPTP开放程度增加,GSH-Px含量、MMP、Na +-K +-ATPase和Ca 2+-Mg 2 +-ATPase活性降低,Bcl-2蛋白表达下调( P<0.05);与I/R组比较,D组大鼠NDS、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MDA含量降低,Bax蛋白表达下调,mPTP开放程度减少,GSH-Px含量、MMP、Na +-K +-ATPase和Ca 2+-Mg 2 +-ATPase活性升高,Bcl-2蛋白表达上调( P<0.05);与D组比较,A+D组大鼠NDS、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MDA含量升高,Bax蛋白表达上调,mPTP开放程度增加,GSH-Px含量、MMP、Na +-K +-ATPase和Ca 2+-Mg 2 +-ATPase活性降低,Bcl-2蛋白表达下调( P<0.05)。 结论:mPTP参与了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